APP下载

“童年拾慧”专题说课

2021-04-18张晓辉

关键词:童年说课中学语文

张晓辉

摘   要:童年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筆财富。童年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都将成为生命中最诱人的磁场。通过专题阅读和专题写作两部分,引导学生采撷精神之蜜,即从别人的童年经历中获得成长的启示;吮吸方法之蜜,即学习并尝试运用文章的表达技巧,从而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童年;说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5-0011-05

一、说教材

童年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童年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都将成为生命中最诱人的磁场。

(一)本专题编排体例及目的

本专题可以分为专题阅读和专题写作两部分,目的是读写结合,架起阅读和写作间的桥梁。阅读所选6篇课文,皆是叙事性散文中的名家名篇,分散编排在各册教材中。这些散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表现了作家们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和思考。《春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欢乐中流露出天真的童心;《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感念长辈给予孩子真挚的关爱和做人的训练。当然童年的天空也不总是阳光明媚,有时也会浮过灰黄的云翳,《我的第一本书》《我的童年》,讲述童年的苦难对于成长的奠基作用,辛酸中亦不乏一抹温情。

阅读本组文章,意在引导学生采撷精神之蜜——从别人的童年经历中获得成长的启示;亦要吮吸方法之蜜——学习并尝试运用文章的表达技巧。

(二)专题内容结构及分析

叙事性散文在行文叙事时都有一条线索,可以以人物、事物、时空转换作线索,也可用感情变化作为线索。

叙事性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诸如:设置悬念、对比、铺垫、欲扬先抑等在本专题的篇目中都有所体现。

叙事性散文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要在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说目标

(一)课程目标要求

(二)“童年拾慧”专题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3.通过体味散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

4.学习文章的表达手法并在专题写作中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通过体味散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的表达手法并在专题写作中尝试运用。

三、说教学

专题整体教学设计

(一)专题课时分配

专题阅读:4课时。

《我的母亲》:2课时。

《我的第一本书》《我的童年》《春酒》:2课时

专题写作:2课时。

(二)专题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专题阅读——洞察他人成长历程,用心体味情感。

专题写作——记录自己的童年生活,抒写个性体验。

精读《我的母亲》,积极展开对话教学,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同时,感受母爱子、子敬母的深挚感情,从胡适母亲的言传身教中获得做人启示。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阅读叙事性散文的一般方法。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读《我的第一本书》《我的童年》《春酒》三篇文章。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探究并集体展示。

专题写作,引导学生叙写自己富有个性的童年生活。

教学举例《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1.抓住线索和关键句(过渡句、抒情句)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2.运用批注法品味语言,从而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并以声传情;3.有意识地从作者的童年经历和母亲的言传身教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学策略:

1.走近作者,介绍背景,知人论世。意在突出母亲对胡适的影响之大,也为感受作者文末体现出来的谦逊品格作铺垫。

2.以读为本,循序渐进,会言得意。散文是充盈着情感的文字,解读的重心就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的密码就藏在文本深处的语言文字中。教学时应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文字带来的冲击和快乐,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真正实现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

一读——整体感知课文,勾画喜欢和不懂的词语;二读——注意停顿与节奏,试着读得流畅自然;三读——抓住线索和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四读——结合具体事例和细节,认识母亲形象;五读——品味语言,体味情感,批注阅读感受;六读——以声传情,分享感悟,获得审美体验;七读——就课文内容和表达提出看法和疑问;八读——回归文本,探究释疑,明确表达之妙。

在阅读时要注意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使阅读向纵深处发展。例如在认识母亲形象时,可以召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母亲追思会”。请学生选择文中一个角色到台前表达对母亲的追思。发言时要先介绍自己的身份、与母亲的关系,再联系具体事例或细节说说心目中母亲的形象及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并适当还原事件发生时自己的心理活动。笔者记得上课时学生热情高涨,连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细读文本潜心体会、积极发言,口语化的表达让人更觉朴实,充满情意。教室里响起一遍又一遍热烈的掌声。一个小小的活动创意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合作学习,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合作学习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有效方法。本节课的合作学习贯穿始终,表现在:1.解决字词障碍;2.梳理文章脉络;3.认识人物形象;4.品味关键语句;5.探究疑难问题。

(一)合作学习时的教师作用

1.加强学法指导。例如在品味语言时要指导学生批注的角度和方法。

2.相机点拨,穿插助读资料。

3.指导朗读,加强积累。例如在品评文章最后一句时,除了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还要引导学生从“如果”一词中感受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指出这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背诵此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课堂教学最后,教师还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引导学生梳理出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方法:1.走进作者,知人论世;2.理清脉络,理解文章;3.品味语言,体会情感;4.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有了这节课的阅读方法提炼,下节课学生就可学以致用。

教学举例《我的第一本书》《我的童年》《春酒》

教学目标:1.抓住线索和关键句(过渡句、抒情句)理清思路,理解内容;2.运用批注法品味语言,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以声传情;3.有意识地从作者的童年经历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课时:2

教学准备:课前十分钟下发作者相关背景资料,以备学生课上之用。

教学策略:

1.明确目标,回顾方法。

2.群文阅读,学以致用。按照梳理出的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三篇文章,做好批注。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

3.做好预设,展开对话。可以预设以下几个问题:(1)《我的第一本书》:“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怎样理解?(2)《我的童年》:作者开篇即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真的完全是这样吗?(3)《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4.设置话题,欣赏手法。

阅读活动设计:手法欣赏

悬念设置  伏笔照应  对比手法  欲扬先抑   铺垫衬托

请学生自选一个话题,表达自己对文章写作技法的欣赏,从而为后面的专题写作作铺垫。

(二)内容整合,拾慧童年

阅读就是一场心灵之旅,是穿越时空与作者心灵的契合与交融。从这三篇文章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

教师在学生交流之后分享自己的感悟:季羡林先生曾说,“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的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绝不会只有痛苦,这就是我悟出的禅机”。童年生活不仅有美好和快乐,有时亦会有伤痛和苦难。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会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的呢?

本课最后,进行“童年的回忆”作文。

教学目标:从主题阅读的文本中拾慧,尝试在行文叙事中设置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

教学策略:

1.谈话导入,激发动机。

2.回顾课文,梳理写法。出示课本中关于童年的叙事性散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并谈谈这些例文可以为本次写作提供哪些借鑒。

交流后明确:内容上——回忆与童年有关的印象深刻的人、事、物。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生活片段的剪辑。

写法上:

共性:1.行文叙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2.以记叙为主、描写为辅,穿插议论和抒情。

个性:欲扬先抑——《阿长与山海经》;首尾呼应——《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对比——《我的第一本书》中“我”和乔元贞的不同命运;铺垫——《我的母亲》中单调的童年生活为表现母亲的影响深远作铺垫;悬念——《我的第一本书》开篇第一段。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教材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

(三)依据学情,梯设目标

根据学生作文水平的不同,分别提出不同的作文要求。

基本作文要求(适合作文困难的学生):行文叙事中设置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

升级作文要求(适合作文优秀的学生):1.行文叙事中设置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2.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3.尝试运用一种表达手法。

(四)合作学习,构思成文

合作学习流程:1.独立构思,简列提纲。2.组内交流,完善提纲。3.集体展示,取长补短。4.独立写作,下笔成文。

五、专题教学评价

(一)知识技能及考察方法

叙事性散文的知识技能和考察方法主要有:把握文意,概括要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认识人物,理解环境;分析写法,感受启示。

(二)学科素养培养及评价

1.重视朗读训练。本专题文章均为叙事性散文,语言质朴深刻、感情真挚动人,适于朗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朗读的知识和技巧,从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方面加强指导,达到入情入境、心领神会的境界。

评价建议:(1)基本要求——正确朗读;(2)较高要求——顺畅朗读;(3)最高要求——传神朗读。

2.重视积累语言。古人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习也要加强积累。就本专题而言,积累雅词美句,积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真知灼见。

评价建议:(1)基本要求是能主动筛选雅词美句并摘抄;(2)较高要求是能理解词句含义并批注感悟;(3)最高要求是能在语文实践中领会并运用。

3.课程资源开发。补充资料及目的。(1)助读资料1,《我的母亲》。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7岁,作为第三任妻子,嫁给比自己年长32岁的丈夫;23岁,丈夫去世,开始守寡,成为一家之主;胡适的大哥比胡适的母亲还大3岁;45岁,殁。

目的:“在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这一环节穿插,以让学生感受母亲作为当家后母之难,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爱戴。

(2)助读资料2,《我的母亲》。徽州土地贫瘠,徽州人以善于经商闻名全国,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徽州人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有“徽骆驼”“绩溪牛”之称,具有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出了像朱熹、戴震那样的文化大师,非常重视文化教育。

胡适的父亲胡传是胡家第一位走上读书做官的幸运儿。他写给胡适母亲的遗嘱中,称“胡适天资聪颖,令他读书成才”。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

目的:“品评母亲教子方式”这一环节穿插,意在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来辩证地评价母亲的教子方式。

(3)助读资料3,《我的第一本书》。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作品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我多么希望每一个人都活得完美,没有悲痛,没有灾难。我之所以写苦难,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只是让人们清醒地从苦难中走出来。

——牛汉《论苦难》

目的:在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时出示,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开篇所说“很难笑起来”的深层原因,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助读资料4,《我的童年》。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感动中国”季羡林颁奖词

目的:在全文小结时出示,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正是这些童年的“苦难”才让季羡林养成了坚韧的品格,才能忍受孤独努力求学、忍受文革期间的种种磨难,从而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

4.课外拓展活动设计。

(1)课外阅读及写作:我的母亲系列: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读罢练笔《我的母亲》,注意写出母亲的言传身教对自己的影响。

童年读书系列:琦君《读书琐忆》、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王英琦《书缘》,读罢练笔《童年读书故事》。

(2)办一期“名人与童年”为主题的手抄报,在班上展出。

猜你喜欢

童年说课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谈“说课成功的关键点”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再造一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谈“说课与模拟课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