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国产动画电影的“成人化”之路

2021-04-18姜正宇

艺术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国产动画成人化姜子牙

摘要:近年来,动画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动画的“成人化”走向也不再局限于消极的一面,创作者们发现成人群体正开始成为动画市场消费的主力军,因此动画的创作趋势也逐渐向“成人化”转变。本文以《姜子牙》为例,从情节、主题、人物等角度分析影片中的“成人化”畸变现象,探索、反思国产动画电影的“成人化”之路。

关键词:国产动画;《姜子牙》;“成人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02

动画电影的“成人化”是指电影内容在性质上未必有暴力与性因素存在,并且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更多地与成年人的审美心理、欣赏品位相匹配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便称作“成人化”。例如,迪士尼的《冰雪奇缘》、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等都是“成人化”动画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波動画电影的“成人化”创作浪潮[1]。《魁拔》《小门神》《妙先生》等影片的相继问世,也暴露出国产动画电影“成人化”转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即没能将动画轻松幽默的形象与成人所需要的深沉思考相结合[2],没有将民族内核精神和现代故事相结合,没有将商业性与艺术化成功结合等等[3]。作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姊妹篇,《姜子牙》备受国人关注,它打破桎梏,并且以一种全新的“成人化”姿态走进大众视野,然而却高开低走,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因此,笔者以这部电影为例,对当前国产动画电影的“成人化”转型进行思考,对观众的观影需求进行探究。

1 《姜子牙》中的伪“成人化”现象

1.1 情节设置缺乏创新

从叙事情节来看,电影讲述了姜子牙带着小九一路过关斩将,一边寻找真相一边解决“宿命锁”的问题,最后发现自身不过是游戏中的一枚棋子的故事。就剧本而言,虽然整个故事有较高的完成度,但抄袭、借用、拼凑的感觉仍比较明显,缺乏内在的张力与结构之美。本应是姜子牙的剧情,被九尾和阿九分散了主题,师尊的意图也没有在剧情中完全体现,各处的情节衔接比较松散,故事的推进大多依靠人物的对话与独白。狐族的苦难停留在狐妖嘴皮子上,怨灵只依附于动物骨架上,师尊的立场停留在姜子牙的反抗上,猎狐人的皮囊也几笔带过,所有的故事都显得很潦草,缺乏深入的挖掘,无法建立深层次的联系。任何影视作品一旦失去了情节的支撑,再宏大的视听效果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整体的叙事让人有一种局限空洞、游辞浮说的感觉[4]。

1.2 主题表现比较陈旧

相较于过去的国产动画影片,《姜子牙》试图在立意上取得突破,构建一个宏大且有现实感的主题,如“愿天下,再无不公” 等等。然而过多的口号往往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5],反而让人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就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救一人还是千万人”的命题来看,这其实是一个“电车难题”[6],虽然可以吸引一部分观众,但它在道德层面难以自圆其说[7]。其实师尊和九尾的斗争已经超出了一般善与恶的标准,可姜子牙却依然坚持用最简单的善恶标准思考问题。主创们运用一种悲剧表达的方式,在影片结尾处让狐妖控诉师尊的阴谋,也让姜子牙意识到自身的棋子属性。但姜子牙只是通过找了比“元始天尊”更高一级的“鸿钧老祖”来解决问题[9],这样的结尾难免会让观众感到有些啼笑皆非。悲剧的本质在于“冲突不是来自善恶本身,而是观念的差异”[8]。影片试图构建自己独立的哲学体系,但又充斥着各种倾轧、掣肘与矛盾,因此也难以让对世界已有清晰认识的成人观众满意。

1.3 人物塑造过于简单

就姜子牙本身的人物设计而言,导演对原著形象进行了颠覆性改编,保留了姜子牙的睿智与才能,在外观上更是将他塑造成沉默寡言的中年男子形象。而在这一系列铺垫后,影片虽取主角的名字“姜子牙”为片名,但在人物的塑造上却没能构建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形象。姜子牙作为影片的主角,在故事情节中被高度抽象化、符号化、概念化,在性格特点、行为动机、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10]。除了姜子牙之外,其他角色都很浅表化:师尊面目模糊;申公豹一根筋;小九整个角色讲述不清,完全可以大量删减戏份,作为配角出现。她的故事没头没尾:小九关于黑花和阿父的梦到底怎么回事?她找阿父未成,被打晕后没有交代清楚后续,作为一个主角,成长变化和选择在哪?他们自身的故事背景在影片中只是或多或少地提及。人物弧光的缺口导致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人物的情感曲线与其欲望目标及具体行动无法产生逻辑合理的对应关系,整体的人物形象十分模糊,缺乏丰富性与厚重感。

2 实现动画电影“成人化”的原则

国产动画电影的成人化探索在于能够打破电影动画创作的形式、内容和主题的局限,从而借由好的故事表达更加深刻的主题,创造出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刻画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11],不仅让低龄群体喜欢,也满足成人群体的需求。

2.1 明确目标迎合时代精神

不论是“成人化”动画电影还是儿童动画电影,具有吸引力的影片往往是没有复杂的主题,能够适应受众群体观影需求的[12]。在当今的“成人化”动画电影中,明确主题显得格外重要。创作者理应对影片中单一的主题进行集中表现,充分激发成人群体内心的自我意识,在保证动画所特有的趣味性、童真性和新颖性的同时,将成人世界里的现实性、残酷性和思想性融入故事中[13],运用鲜明的主题串联全篇,形成一种符合成人审美的独特感受。

2.2 重构内容适应受众需求

陌生化的叙事策略、“成人化”的视角运用在《姜子牙》中表现尚可,评价不佳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内容的叙述,与受众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14],过于冗杂且需要二次解码的视听符号让接受者产生反感。正如接受美学所提出的:接受者的接受情况由接受银幕和接受视野决定[15]。其中“接受视野”能够唤起观众对自身已有知识的理解和再次构建,但过多的记忆点往往会对接受者扩大接受视野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16]。人们在欣赏作品时,除了追求审美愉悦外,也渴望得到身心放松。过于繁杂的内容重构会使原本可以引起广泛共鸣的“成人化”动画电影给观众带来审美不适,单线为主,双线为辅[17],追求叙事清晰的简单连贯是国产动画电影走向“成人化”的必然要求。

2.3 把握温度唤醒逝去的童真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童真是理智的睡眠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18],成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忧愁与烦恼,“成人化”动画电影本质上依旧是一种趣味化的艺术形式,理应在迎合他们成熟的精神需求的同时,在叙事过程中消解他们的痛苦。作为一部合格的“成人化”动画电影,仅将焦点聚集于“成年人可以理解的思想、观念、主题”,难免会让影片的生产过于功利。《姜子牙》这类政治悲剧题材的影片固然有其独特的深刻意义,但如果没有了最简单直接的温度,成人受众除了沉重思考外,感受不到影片带来的任何慰藉,他们依旧不会买账。动画作为一种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艺术表达形式,童真是其生命力所在。我们不能要求动画和真人电影一样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但我们可以让动画唤起成人群体心中逝去的童真[19],不刻意、不单一,打破固有的成人化印象[20],从童真的角度开拓新的创作模式。

3 对国产动画电影“成人化”的反思

過去的动画电影虽然也有成年人看,但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儿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画电影逐渐打破了低龄化的限制,成为一种更普及、更受普通大众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今天的国产动画电影“成人化”就是这种现象的一种纠偏。

首先,成人无法像儿童那样通过卡通形象进入故事的情境[21]。因此,动画电影的“成人化”必须在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上多下功夫。但如果仅仅只是将成人看的普通电影简单地转化为动画电影,又背离了动画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趣味与艺术风格[22]。这样不利于动画电影的发展,同时也失去了儿童受众。

其次,我们可以发现与动画电影有紧密关系的童话故事中,“成人化”的寓意始终飘荡其中。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等,实际上都是以简单的故事内容来隐喻社会现象[23],并且也有着成人的文化心理。因此,“成人化”与“儿童化”在本质上并不矛盾。化繁为简,精练主题[24],在动画电影的“成人化”转型过程中尤为重要。

最后,“成人化”这一概念常会与现实主义捆绑,创作者们也会因为对现实主义“泥泞、潮湿”的刻意描绘而忽视成人群体心中长存的温度和崇高。笔者认为应当多从成长、家庭、梦想等“亲情牌”的角度出发,发现成人群体与儿童群体的共同点[25],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创作。这样无论当代成年人在生理与心理上有多么成熟,成人也可以在动画电影的王国中拥抱属于自己的世界。

4 结语

国产动画电影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姜子牙》作为动画电影“成人化”的一种尝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动画电影的发展需要保持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动态平衡,一味地求新求怪容易出现目标群体不买账、低龄群体不讨好的局面。作为一种自由的影视艺术形式,动画应该既能够迎合儿童的审美需求,也能够构建成人的童话世界。

参考文献:

[1] 王全权,周碧琬.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17-21.

[2] 王网明.抖音传统文化相关视频走红原因分析[J].戏剧之家,2019(26):214-215.

[3] 卫欣.瞬间即永恒:微影像的审美困顿及经典重构[J].当代电视,2019(08):94-99.

[4] 周栋.中国古代“清”美学范畴之流变[J].艺海,2019(10):12-14.

[5] 蔡一姝.浅析“静”的文化意蕴及当代价值[J].汉字文化,2020(15):75-76.

[6] 朱克迎.姜文电影的人物形象美学赏析[J].戏剧之家,2019(06):85-86.

[7] 吴妍.浅析“哪吒”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J].汉字文化,2020(16):40-41.

[8] 朱克迎,庄众显.浅析影片《寻梦环游记》主人公的三重人格——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视角解读[J].艺术评鉴,2019(08):155-156.

[9] 黄霁风,张琰.论部分国产动画英雄形象的污名化建构[J].电影文学,2018(20):104-108.

[10] 吴茜,汪瑶.初探“势”美学范畴之流变[J].汉字文化,2020(18):92-93.

[11] 吴佳琪.侯麦与侯孝贤就新浪潮电影风格下的电影分析[J].今传媒,2018(12):111-113.

[12] 石姝敏.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以电影宣传片《啥是佩奇》为例[J].戏剧之家,2019(16):104-105.

[13] 赵亚洲.浅析美剧视角下的主流社会与文化[J].汉字文化,2019(15):148-149.

[14] 卫欣,王勇.时代的审美与审美的时代[J].黄河之声,2018(21):144-145.

[15] 陈相雨,潘镜羽.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领导人媒介形象塑造[J].传媒观察,2018(06):12-17.

[16] 刘露,陈昱洁.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审美异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8(16):225-226.

[17] 张欢.对社会题材类电影引起情绪共振的思考——以《我不是药神》为例[J].东南传播,2019(02):43-45.

[18] 周栋.新时代中国广告审美意识的批判[J].汉字文化,2020(22):161-162+196.

[19] 段德宁.中国美学范畴亚范畴化探析[J].大众文艺,2018(20):247-249.

[20] 唐丽雯.试论社交媒体与大学生社会化[J].戏剧之家,2019(28):137+139.

[21] 张瑜,卫欣.网络微影像:互联网时代的影像新形态[J].东南传播,2018(10):105-107.

[22] 张纯纯.烟火与温度——浅谈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的审美建构[J].艺术科技,2019(08):85-86.

[23] 曹青云.解读《水形物语》的意象化表达及主旨内涵[J].艺术评鉴,2019(14):153-154.

[24] 王俊霞.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之道[J].戏剧之家,2019(16):100+102.

[25] 陈瑞娟.反射式纪录片《童心无归处》的真实表达[J].电影文学,2019(14):102-105.

作者简介:姜正宇(1997—),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国产动画成人化姜子牙
《姜子牙》中的历史
姜子牙(动漫电影《姜子牙》主题曲)
DEITY DEFYING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浅论国产动画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幼儿舞蹈成人化教育之弊端及对策
少儿出版物过度成人化现象分析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