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刊2021年总目录

2021-04-17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括号内数字为期号和页码)

中南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特稿

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 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

——中南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历史回顾

中共中南民族大学委员会 中南民族大学(十一·1)

马克思主义研究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作用

李资源 向 驰(一·1)

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实践

——以中央民族访问团为中心的考察

张福强(一·10)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内在逻辑

王 越 罗永宽(二·1)

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传播与历史经验

——基于1949-1966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分析

苏咏喜(二·10)

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

郭明飞 孔云飞(三·1)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

董 杰(三·7)

青年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学术关系再思考

张 萌 李 志(四·1)

《资本论》经典诠释本在中国早期传播考察

高 静 田子渝(四·8)

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百年考察

——基于中国共产党党章的质性分析

王炳林 朱 静(五·1)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基层党建及其基本经验

易新涛(五·9)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斗争的历史经验

张士海 崔庆君(六·1)

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袁银传 刘秋月(六·8)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百年实践历史纵论

齐卫平(七·1)

建设马克思主义大党强党:逻辑、历程与启示

刘启春 张 夏(八·1)

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

李斌雄 魏心凝(八·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荆世群 王文兵(九·1)

习近平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要论述的国际传播

朱继东 刘爱彤(十·1)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三重维度

蔡丽丽(十·9)

中国共产党理想追求的百年探索

郭红军(十一·11)

中国共产党人炎黄观的嬗变

高 强(十二·1)

新时代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伦理价值及其传承

陈永典 汪季石(十二·9)

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教育部名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层级及其关系

祖力亚提·司马义 蒋文静(一·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化分析

孔 亭(一·2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热点分析与路径演化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郝亚明 秦玉莹(二·19)

基于心理测量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表的编制

陈立鹏 薛璐璐(二·30)

多民族共有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以河湟民族走廊牡丹景观为例

周传斌 郭兰茜(二·3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阐释与理论拓展

朱 尉 周文豪(三·14)

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 贽 张 静(三·23)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气、神

纳日碧力戈 邹 君(四·1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现实挑战及铸牢路径

董 慧 王晓珍(四·21)

普通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实机制

靳泽宇 周福盛(四·31)

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探源

——基于历史根源、关系结构与主体动力三个维度的考察

武 宁(五·19)

共享资源建设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

陈 纪 张笑语(五·26)

实体描述与能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双重逻辑

张淑娟 孙冉冉(六·15)

国家、国民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重意涵

——基于关系实在论视角的分析

吴映雪 赵 超(六·2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国家意识

巴玉玺(六·35)

边疆博物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构想

——吴泽霖学术思想菁华及当代启示

袁 剑 朱晓晓(六·40)

根基·层次·共意性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然向度

詹小美 刘 棁(七·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大众化和生活化

马惠兰 麦迪乃·麦麦提力(七·22)

民族地区应在小康社会与现代化建设中同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俊杰 王 平(八·20)

流动与互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维度

——基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田野考察

刘诗谣 刘小珉 张 迪(八·29)

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

——以青海民和县杏儿乡“民族团结模范集体”为例

宗喀·漾正冈布 王振杰(八·4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进路

李涵伟 程秋伊(八·48)

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于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的分析视角

金 刚(九·11)

人民主体性视阈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构建

陈 新(九·20)

多民族服饰融合与中华文化认同

——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中心的考察

苏日娜 李 娟(九·27)

创世神话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于哈萨克族与汉族创世神话的比较分析

左洪涛 曹利华(九·34)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要点

陈立鹏 汪 颖(十·16)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构建

陈 辉(十·26)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验与启示

崔 榕 赵智娜(十·3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实践

——习近平“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丹珠昂奔(十一·18)

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郝时远(十一·29)

铸牢边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雷振扬 张 俊(十一·42)

都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以武汉市民族工作为例

段 超 车越川(十一·51)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李学保(十一·9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认同

刘春呈(十一·108)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史研究体系:学术、话语与实践

常 宝(十一·117)

跨主体性视域下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的提升

杨四代(十二·16)

通婚圈的扩大与民族交融的深化

——以黔东南X镇侗寨为例

陈永亮 李思睿(十二·25)

“三交”视域下民族村镇的振兴及其联动规划

——以武陵山地区为例

陈 彧(十二·32)

民国康区教育改良及其促进民族交融之意义

——以《康导月刊》为中心

坚 斌 尹伟先(十二·39)

●边疆治理

戍边文化:构建边境安全治理机制的新思维

夏文贵(三·30)

清朝“直省-藩部”二元结构下的边疆治理经验

邓 涛(三·41)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背景下南疆农村妇女反贫困长效对策

阿达莱提·图尔荪 高 进(三·49)

边境牧区治理现代化的意涵、原则与路径

高永久 冯 辉(八·69)

文化润疆必须把握四个着眼点

徐黎丽 杨秦文(十·41)

●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西北民族地区产业防贫实践中的农户主体性

——基于宁夏南部民族社区调查

成 媛 陈 祎(一·38)

深度贫困地区相对贫困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

——基于西藏和四省涉藏县域的实证研究

李 波 苏晨晨(四·37)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

——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田海林 田晓梦(五·34)

面向农户的政府补助防贫效应

——基于农业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的检验

郭劲光 于泽乾(六·48)

我国健康反贫困的政策演进及治理逻辑

张奎力 李晓丽(七·27)

哪类教育最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基于民族地区1159农户的微观调查

亢 犁 刘芮伶(八·57)

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机制创新及特色产业富民路径优化

郭景福 蓝广荣(九·41)

多重资本运作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

——以宣恩伍家台村茶产业为例

陈 云 朱莹莹(九·47)

自治州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

叶 慧 杨海晨(十·48)

我国飞地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

高 幸 张明善(十一·90)

“同步小康论”:现实基础、哲学思维与时代价值

张瑞敏 李浩田(十二·46)

●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因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29所高校调查分析

李从浩 汪伟平(一·46)

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政策的结构特征与历史演进

——基于1979-2019年的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单菲菲 张雅茹(四·45)

团结各民族为一体: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政策大检查的缘起与实施

陈建樾(十一·59)

民族事务复合性治理战略及其现代化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马俊毅(十一·72)

民族平等原则的中国实践及其法治化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回顾与前瞻

张万洪 刘沣莹(十一·81)

民族学研究

●民族文化

论文化遗产的价值分层

吴兴帜 彭 博(二·50)

民族地区新乡贤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

谭志满 杨 文(二·58)

论民族地区文化振兴的价值认知

——基于云南的考察

陶自祥(四·54)

手工技艺传承视域下民族地区妇女的代内流动

——以黔东南州丹寨县排倒莫村为例

龙良富 黄 英(四·63)

先秦时期儒家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述论

李吉和 陈怡霏(五·41)

中华共同文化的内涵、意义及建设进路

左岫仙(五·49)

民间信仰的治理技术及治理理性

刘 莉(七·38)

乡村振兴视阈下的祖先崇拜及其功能

——基于赣南农村的田野叙事

王秋月 郭 亮(七·47)

乡村振兴中民间信仰重塑的文化力实践逻辑

——以贵州黔西南州望谟县H村苗族为例

徐祖祥 罗张悦(七·57)

节日文化空间的情感政治

——对中越边境苗族花山节的人类学阐释

桂 榕(八·77)

民族特色村寨传统建筑的立法保护

康 涛 周真刚(八·86)

乡村振兴中民间信仰的治理方式

——一个传统村落片区的历史变迁、振兴实践与文化反思

张祝平(九·55)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困境、整合机制及创新模式

——以“肉连响”为例

孙贵龙 胡 媚(九·66)

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和理论依据

何星亮(十·56)

中国文化语境下旅游审美之“物”及其意义生成

吴海伦(十·66)

“健康中国”视阈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性发展

——以武陵山地区为例

金 宁 仝泽宇(十·73)

结构化理论视角下非遗表演的地方性建构

——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天天泼水节”为例

李 毓 孙九霞(十二·55)

嵌入与共生: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内生逻辑

——基于广西DX县陇峒节的考察

徐玉特(十二·65)

民族传统建筑空间叙事的当代建构

——以五指山民族传统建筑为例

熊红丽(十二·74)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内涵辨析与实现路径

刘 鑫 苏俊杰(一·55)

自然呈现与生态回归

——基于民间工艺叶脉苗绣守正创新的思考

梁正海(一·63)

文化基因的类型及其识别原则

——基于民族工艺文化的一种构说框架

柏贵喜(六·57)

鄂西“肉连响”与闽南“拍胸舞”的异同及成因

——基于舞蹈生态学视域下的比较分析

刘 梦(六·65)

●旅游人类学

后疫情时代的旅游人类学反思

彭兆荣(一·71)

旅游表演何以可能

——黄河乾坤湾转九曲的主客互动与地方感知

赵巧艳 曹 哲(一·80)

●媒体人类学

制造文化:当代媒体人类学的逻辑进路及其意义

王 华 刘原芃(七·68)

知识谱系:西方传媒人类学研究的演变、进路与取向

李联廉 王明东(七·77)

●中华民族史

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三交”及影响

——以明代贵州思南府地区为例

田 敏 蒋满娟(三·54)

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的土地争讼及其治理

莫代山 王希辉(三·63)

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历史地理空间演变

——以先秦中原地区戎狄与诸夏互动为例

郭胜利(五·58)

延续与断裂:元明之际滇缅边境的土著身份

——兼论明初土官、土军的来源

罗 勇(五·67)

碰撞、交融与认同:北魏六镇社会与六镇起义的再认识

彭丰文(九·74)

先秦游牧、农耕文明互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刘振伟 崔明德(十一·127)

●民族地区生态治理

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

——基于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视角

刘 敏 包智明(四·73)

民族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

柏振忠 刘永芳(四·82)

●世界民族问题

文明互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周少青(四·90)

成为保加利亚人:民族国家构建与地方社会转型

——以保加利亚波马克人的民族化进程为例

魏 剑(四·101)

●民族经济

民族地区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互动效应

纪玉俊 郝婷婷(三·71)

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力的提升效应

马 楠 许可欣(三·81)

民族地区边境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

湛 谌 陈祖海(六·73)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疆对中亚直接投资

汪 瑾 黄 燕(六·81)

民族地区城市集聚与经济增长

——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考察

何立华 金 地(九·83)

●民族教育

新工科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提升

高岳涵(三·90)

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国 策 洪晓楠(三·99)

中国共产党民族教育政策的三重逻辑

王世忠 王明露(十·80)

●医学人类学

中国民间抗癌组织的文化亲密性

曾繁萍 景 军(十·89)

社会学研究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研究路径

冯雪红 张 欣(二·67)

城乡融合进程中农村居民市民化的中国方案

——基于浙江省海盐县、陕西省千阳县的调查

董世洪 郁建兴(二·78)

教育精准扶贫与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思考

陈达云 扈文英(二·86)

农村基层高强度动员与常规治理

贺雪峰 郑晓园(五·75)

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新时代回声

黄 湄 徐 平(五·82)

费孝通探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理论视角

杨 文 小 田(六·88)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逻辑内涵及形塑路径

方 堃 明 珠(七·87)

习得、展演与交融: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

——H市M族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

汤夺先 张 丽(七·9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结构变化与政策启示

耿 新 熊彬孜(八·94)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农村服务体系社会化的耦合

毛 铖(八·103)

志愿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与治理

——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有效抓手

席军良(九·91)

农村互助养老的衍生逻辑、实践类型与未来走向

李 俏 孙泽南(十·98)

推普助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理及效应

刘金林 马 静(十一·137)

语言接触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

董振邦 龙耀宏(十一·145)

族际生态位育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关联性

袁东升(十一·151)

社会组织促进社会融合的实现路径

彭灵灵(十二·81)

社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

龚 艳 尹伊湄(十二·91)

法学研究

政务处分与党纪处分适用衔接的若干问题

秦前红 张晓瑜(一·90)

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依法审查的三个运行向度

徐汉明 赵 清(一·99)

失信惩戒法律规则的缺失与完善

陈小君 肖楚钢(二·93)

信用联合奖惩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湖北省的考察

朱春华(二·103)

党政机构合署办公与行政法的调适及回应

——以W市的实践为例

戚建刚(三·105)

检视与超越:一个新的法家思路之尝试

刘玄龙(三·114)

论代孕行为的刑事治理策略

徐 明 高 晟(四·110)

医疗责任保险立法的实施模式选择

邓 莹(四·119)

法治乡村视野下村域社会治理的权力配置及其优化

刘茂林 王鸾鸾(五·107)

公序良俗在维系乡村秩序中的法治功能

宋才发(五·118)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环境法律责任与政治责任的耦合

朱 军 杜 群(五·127)

中国乡镇政府治理体系转型的立法回应

江国华 卢宇博(六·10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的制度进路

李兴锋(六·113)

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特殊法律地位

杨 挺 李 伟(七·106)

党内法规概念的演变与发展

——一种学说史的梳理

段 磊 熊 娜(七·117)

法院互联网司法的运作机制与实践效果

——基于组织生态视角的分析

张德淼 路 歌(八·110)

论刑事法律援助全覆盖

吴 羽(八·120)

人脸信息立法保护的规范体系建构

周 行(八·128)

论意思表示错误行为的撤销要件

黄 军 张子诚(九·98)

自动驾驶刑事责任主体地位及其责任分配

张 宇(九·106)

先秦时期“以民为本”思想的源起和嬗变

吕怡维(九·115)

派驻公安检察室的功能定位及其优化路径

——以侦查权控制为视角

陈 实 杨 菲(十·108)

平台经济从业人员劳动权益的保障路径

梁娜娜(十·117)

WTO特殊与差别待遇有关规定的优化

——一个权利视角的分析

汪 蓓(十二·100)

论宪法的空间效力

李 卓 邹平学(十二·112)

政治学研究

新冠疫情全球爆发背景下西方种族、民族主义现象透视

李学保(三·123)

新冠疫情中的美国结构性种族主义透视

方长明 陈祥军(三·131)

后发多族群国家的政党建构:类型、测量及成因

张建伟(五·87)

近三十年来清代中俄政治外交问题研究述评

叶柏川 于白昆(五·95)

当代苏格兰民族主义运动中的政党因素

余 涛 杜红娟(六·94)

国家文化与国民文化的内涵、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机理

余冬林 傅才武(十一·160)

经济学研究

PPP项目风险合理分担影响因素的ISM-MICMAC研究

梅建明 张 宽(一·132)

从群众认可度看扶贫政策完善

——基于湖北武陵山片区的调查分析

李朝晖 李 博(一·141)

我国农村家庭贫困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

李彦军 刘梦帆(二·139)

雾霾污染与城市规模的非线性关系

——基于我国城市数据的分析

孔 晗 刘 帅(二·150)

局部收入差距与社会互动

——来自农村税费改革的证据

章 元 黄露露(六·143)

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机制创新研究

周 兵 吕 佩(六·153)

管理学研究

体育事权划分的国别差异及对我国的启示

刘景裕 王祖山(一·147)

乡村旅游精准帮扶中内源式发展机理与路径

颜 安 龚 锐(一·154)

供需平衡视角下城市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合理性

——以武汉市为例

饶映雪 林国栋(五·147)

“丧文化”诉求、社会心态与广告说服力

——具身理论视角的解释

张彩华 黄 洁(五·153)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如何更科学

——基于社会调查方法运用的实证分析

钟宗炬 张海波 孔祥涛(七·128)

“互联网+”背景下湖北制造业创新驱动及实施路径

张劲松 阮丹阳(七·141)

文化多样性、企业家精神与城市贸易竞争力

——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刘家悦 胡 颖(七·150)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传染效应及动机

翟华云 张 瑞(八·151)

数字金融、市场参与和居民幸福

刘继兵 田韦仑(十·130)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空气污染治理的影响

——基于链式多重中介模型视角

常文涛 罗良文(十·139)

数字化发展与民族地区金融服务能力提升

——以滇黔桂三省区为例

段世德 黄泽索(十二·137)

新闻传播学研究

民族文化传播:概念、指向、方法及展望

——基于相关研究的思考

陈峻俊(四·128)

迷思与反思:计算广告学的演进逻辑与现实判断

刘 琴 祝 翔(四·139)

即时通讯一对一会话中表情符号的使用风格

刘丽群 刘玺辰(六·123)

新时代中国纪录片国际影响力的提增路径

李倩岚(六·131)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

顾海娥(六·137)

文学研究

出土百戏题材汉画中的戏剧表演因子

刘 克(一·112)

烟花子评点《萤窗清玩》之叙述艺术论

方红梅 杨艳文(一·123)

曹文轩的盐城记忆及其文学意义

高 兴(三·141)

吉狄马加诗歌创作笔谈

晓 雪 吉狄马加 叶 梅(三·149)

都市伦理的现代想象

——苏青文学书写的文化表征意义

陈 啸(八·136)

现代疫病灾害小说中的伦理危机

李汉桥(八·144)

从《汉书》志、传的叙载看刘向对汉代文化的贡献

何新文 柯 艾(九·122)

晚清“城市”小说的民族国家话语叙事模式

王 成(九·132)

中国神话非叙事性特征及叙事形态

向柏松 王婷婷(十一·170)

中国上古神系的层累性特征

——以楚帛书创世神话神系为例

张开焱(十一·179)

●中国文学谱系

清华简《系年》与《史记》称引“左氏《春秋》”考

廖 群(二·115)

七祀与《大司命》《少司命》的祭义

曹胜高(二·124)

扬雄赋作的天文书写及其意义

张宜斌(二·132)

辛卯文风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发端

萧晓阳 王 静(五·134)

扩充汉语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当代少数民族汉语小说的语言策略

杨 彬(五·142)

明清皖人曲家剧作稽考四题

黄胜江(十·123)

《诗》乐之教的文化阐释及历史传承

刘冬颖(十二·120)

“孤臣”与“黄神”

——柳宗元《游黄溪记》考论

龙珍华(十二·128)

教育教学研究

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的“中国方案”

周守军(九·140)

思政课教学中的“讲理”与“共情”

唐美云(九·148)

思政课建设应坚持的四种思维方法

朱健源 李永胜(九·15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阐释

韩 宁 阎占定(十一·187)

新时代民族院校的发展定位

杨胜才(十二·145)

超大规模大学运行的制度逻辑及其优化路径

罗华陶(十二·153)

翻译学研究

“反常的忠实”:邦斯尔《红楼梦》英译本翻译策略

朱 薇 李敏杰(四·147)

基于语料库的《摆手歌》英译语言特征

舒 静 李 伟(四·155)

编辑出版学研究

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建设的构想

罗重谱(十·148)

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敏感

韦光化(十·155)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