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提升

2021-04-15高岳涵

关键词:预科班适应性工科

高岳涵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54)

近年,学界对“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的“三创”能力培养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17年以来,随着新时代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探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科专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逐渐凸显,工科院校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尤为值得重视。课题组对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如何提升工科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

一、研究设计

课题组编制适用于工科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围绕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展开调查。

(一)研究假设

根据研究设计目标,结合文化冲击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及社会互动理论,提出4个假设。一是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部分。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动机3个维度;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宿舍环境、人际关系、就业环境9个维度。12个维度均与学习适应性水平呈显著相关。二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逐渐提高。三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男生学习适应能力水平高于女生。四是家庭来自区(县)级及以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高于家庭来自乡(镇)级及以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T大学作为取样对象来源。首先,T大学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院校,是国内最早倡导“新工科”建设的高校之一,“新工科”改革走在国内前列。其次,大量少数民族工科学生在该校就读,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样本。

(三)问卷量表设计

本研究以冯廷勇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1]为底本,结合既往相关研究,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最终编制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共3项个人因素,教学模式、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宿舍环境、人际关系、就业环境共9项环境因素,共计56道题目,均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此外,还有6道人口统计学变量题目,包括性别、年级、学院、民族、家庭所在地、城乡背景等调查信息。整套问卷题目共计62个。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3,表明达到了一定的信度。

课题组选取T大学工科院系少数民族本科大学生及预科班学生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利用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回收问卷462份,有效问卷456份,有效回收率为98.7%,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350份,汉族大学生106份。利用PASW Statistics 18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选取T大学工科院系的少数民族学生、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专项辅导员、任课教师等作为访谈对象进行讨论。

二、工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

(一)学习适应性各维度总体情况

有效问卷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共计350份,其中男生224人(64%),女生126人(36%);家庭所在地为区(县)级及以上191人(54.6%),家庭所在地为乡(镇)及以下159人(45.4%);预科班104人(29.7%),2019级85人(24.3%),2018级66人(18.9%),2017级57人(16.3%),2016级38人(10.9%)。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及12个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

表1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及

从各维度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平均得分为3.5797(其中,最高分达4.85,最低分为2.60),同时70.6%的学生得分在3.00到3.99之间,相对集中。从整体上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基本较好;均值排名较高的维度是家庭环境(4.2762)、文化环境(3.9003)、班级环境(3.8807)、学校环境(3.7757);均值排名较低的几个维度分别是就业环境(2.6743)、语言环境(3.1253)、学习能力(3.1706)、人际关系(3.4739);宿舍环境得分标准差达到1.17590,可见宿舍环境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的影响程度较大。可见,家庭环境、文化环境、班级环境以及学校环境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适感可能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感受并非自然而然的,学生的身份和背景会影响不适的程度、类型和来源;教育者不能假设学生都同时处于同一个适于学习的环境之中,区分生产性不适和破坏性不适体验,要求教育工作者将不适感置于更广泛的引发不适的过程中,并确保学生获得必要的学习环境支持[2]。从表2各个维度得分来看,12个维度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都显著相关,其中学习态度(0.694**)、学习能力(0.796**)、学习动机(0.783**)和语言环境(0.714**)属较强相关,其余相关性较弱。

表2 少数民族大学生12个维度与学习适应性

(二)性别差异

国外研究者对大学生的职业倾向研究表明,男生更倾向工科类,女生倾向于医学类,而少数族群的女孩似乎对教育、教学和娱乐行业更感兴趣[3]。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从性别差异在12个维度上的比较看,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就业环境和学校环境四个维度中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男生在这4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高于女生的得分均值。男女生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

(三)家庭所在地差异

比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所在地为区(县)级以上和乡(镇)级以下在这12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家庭所在地在区(县)级以上的大学生和在乡(镇)级以下的大学生在学习动机、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家庭环境、宿舍环境、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就业环境和教学模式11个维度中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家庭所在地在区(县)级以上的大学生在这11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高于家庭所在地在乡(镇)级以下大学生的得分均值。二者在人际关系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

(四)不同年级方差

比较不同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12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五个不同年级(预科班、2019级、2018级、2017级和2016级)的学生在学习动机〔F(4,345)=10.765,P=0.000〕、学习能力〔F(4,345)=5.691,P=0.000〕、文化环境〔F(4,345)=3.940,P=0.004〕、语言环境〔F(4,345)=10.755,P=0.000〕、学校环境〔F(4,345)=3.951,P=0.004〕、家庭环境〔F(4,345)=2.505,P=0.042〕、宿舍环境〔F(4,345)=7.974,P=0.000〕和就业环境〔F(4,345)=8.226,P=0.000〕8个维度的得分上存在显著统计差异(见表3)。同时表明,在其他4个维度的得分均值上不存在显著统计差异。

表3 ANOVA方差分析(表中“组”指年级)

数据分析表明,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本科生之间差异较为明显。为了进一步探索预科班和本科生的差异,将四个年级的本科生作为一个整体和预科班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预科班和全体本科生在这12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发现在学习能力、学习动机、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学校环境、宿舍环境和就业环境7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能力,预科班(3.395)显著高于本科生(3.076);学习动机,预科班(3.895)显著高于本科生(3.506);文化环境,预科班(4.074)显著高于本科生(3.827);语言环境,预科班(4.011)显著高于本科生(3.496);学校环境,预科班(4.00)显著高于本科生(3.681);宿舍环境,预科班(3.087)显著低于本科生(3.805);就业环境,预科班(3.001)显著高于本科生(2.534)。

(五)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对比

比较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12个维度上的得分,可以看出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学习动机、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家庭环境和宿舍环境7个维度中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其中,汉族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和文化环境的得分均值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言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家庭环境和宿舍环境5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高于汉族大学生在这5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三、工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通过问卷分析,无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汉族大学生,在12个维度方面与学习适应性水平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假设一,即包含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的12个维度均与学习适应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一)学习适应性自我评价参照的不同

有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在自信、自我效能感和坚持性方面可能存在性别和环境差异[4]。调研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提及,自己不愿意和其他学生做比较,比较后会陷入一种方向迷失的状态。部分学生通常会设定跟自我比较,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某门课程的考试成绩预设自己能够达到的分数,然后就按照这个目标去做。他们认为,其他同学的未来学业发展选择不同,将要面对的问题也不相同,和其他学生进行学习情况比较没有意义(1)访谈资料:来自T大学2017级机械工程学院维吾尔族男同学SEB1042023011,2020-04-16。。

本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总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这与研究最初假设不符,其原因是两者自我评价的参照标准不同。在访谈时,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明确地说,考虑到入校分数的差距,自己通常和本民族大学生进行比较,如果比周围本民族同学的学习情况好,才会和班级中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同学比较(2)访谈资料:来自T大学2016级机械工程学院维吾尔族男同学SEB1052023012,2020-04-18。。

(二)个人因素与学习适应性水平正相关性更强

在调研反馈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态度(0.694**)、学习能力(0.796**)、学习动机(0.783**)和语言环境(0.714**)4个维度与学习适应性水平呈较强相关;汉族大学生的学习能力(0.828**)、班级环境(0.748**)、学习态度(0.733**)、人际关系(0.724**)和学习动机(0.715**)5个维度与学习适应性水平存在显著的高度正相关关系。

综合来看,无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汉族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三项个人因素,均与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一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越积极、学习能力越高、学习动机越强,其学习适应性水平相应也越高。相较外部环境因素而言,个人内部因素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影响更大。

(三)性别因素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了在工程领域确定女性导师和学习榜样的困难[5]。从本研究来看,性别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有显著影响,并且男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就业环境与学校环境方面的适应性水平显著高于女生。T大学作为典型的工科院校,此次问卷调查对象多数为工科专业的学生,可能是由于男生对工科专业的兴趣、逻辑分析能力及就业市场对工科人才的需求目标等综合因素导致其适应性显著高于女生(3)访谈资料:来自T大学2018级智能与计算学部维吾尔族女学生SEG1032023021,2020-04-19。。

(四)年级因素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不同年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总体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动机、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宿舍环境和就业环境上都具有显著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在宿舍环境适应性水平上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显著低于本科生。进一步访谈了解发现,T大学2018年起将本校预科班学生从N大学移至本校就读,预科班学生集体居住,同一宿舍中有三四个不同民族的学生住宿,部分学生文化、习俗上的差异较大,带来了初期宿舍环境融入与适应性上的困难(4)访谈资料:来自T大学2016级机械工程学院维吾尔族男学生SEB1052023012,2020-04-18。。但与此同时,将预科生安排在T大学内进行,由于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对其语言能力适应性方面提升有帮助。

(五)家庭教育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问卷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所在地的城乡因素,只有在人际关系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此外的11个维度中,家庭所在地的城乡因素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居住在县级以上所在地的学生得分均值高于居住在乡(镇)及以下所在地的学生。

无论是汉族大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城乡教育客观差距导致的教育资源差距,会造成同样的影响,比如都缺乏基础的、常识性的计算机操作经验,即地域的影响因素明显大于民族影响因素。而且家庭成员会关注学生的生活起居、心情变化,但在辅导学习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不少学生的父母没有达到大学本科教育水平(5)访谈资料:来自T大学2018级智能与计算学部维吾尔族女学生SEG1032023021,2020-04-19。。相对而言,居住在城镇及以上地区的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平均会高于乡镇及以下地区的家庭,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影响,自然也受城乡差异的影响。

(六)新工科改革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工程教育一直强调创新的价值,重视新产品研发或解决方案的创新设计。工科学生的创新水平不高,可能是由于工科学生的学习框架设计僵化所致,一个促进创新的工程教育环境应该是一个“包容接纳”的环境[6]。本研究试图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一改革背景下学习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但访谈结果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并没有感受到明显变化。

究其原因,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高中阶段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来自预科班的学生表现更为明显。其次,进入大学之后,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不太高,导致专业理论学习较为吃力(6)访谈资料:来自T大学2016级机械工程学院维吾尔族男学生SEB1052023012,2020-04-18;2017级机械工程学院哈萨克族女学生SEG1042023013,2020-04-23。。“新工科”倡导交叉学科培养,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会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学习兴趣也会降低。上述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科研项目的参与热情不高,反过来可能会使其对专业理论知识更加提不起兴趣,更难进行不同学科的交叉创新(7)访谈资料:来自T大学2016级机械工程学院维吾尔族男学生SEB1052023012,2020-04-18。。

四、增强工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建议

(一)提升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

要保证工科院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应做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一是加快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通过国家通用语教师培养、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等措施从整体上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二是高校通过设置预科班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语言、专业基础的补习机会,提升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三是预科班设立在校内,有助于预科班和本科的衔接,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四是建立较为完备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体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关心,从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有归属感。

(二)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适应性进行调整

一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很多学生经过紧张的高中学习,考入大学后就放松了学习要求,学习失去动力,学习目标的迷失也是其学习适应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认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合理安排四年大学生活。二要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增强自制力。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分清主次,有效管理学习时间,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干扰。三要学会主动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大学与中学的区别之一在于大学的学习环境比中学宽松,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能否合理支配这些时间,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院应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三)发挥同专业朋辈群体教育优势

首先,增强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发挥新老传承优势。优秀的学长学姐更容易获得师弟师妹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可以采取各种方式促进朋辈群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既可以通过学院组织经验分享会这一较为正式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各种学生社团自发组织不同年级联谊的形式,还可以采用让不同年级学生一起做科研项目的形式。通过优秀学长学姐传授学习经验,分享成长历程,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朋辈群体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其次,学院要有意识地进行群体建设,发挥群体协同优势。紧密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成长成才需求,有针对性地组建不同类别的朋辈群体,发挥不同朋辈群体育人优势并建立长效机制,系统培育和支持学生朋辈群体发展。加强高校班集体、党支部、实验室、社团和宿舍等学生传统朋辈群体的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整合朋辈群体资源,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格局。

第三,宣传少数民族学生榜样,发挥学生朋辈效应的正面作用。充分挖掘和选拔少数民族大学生榜样,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比学赶超、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彰显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榜样积极主动作为,让他们在朋辈教育活动中长才干、上水平,成为朋辈教育的骨干力量。

(四)教育管理部门改进教育培养模式

一是进行预防教育。以不同方式开展预防教育,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整个大学的运作模式,对其作出相应的行为指导,促进心理预期的调整,使他们感受到自身对未来具有一定掌控能力,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是建立奖励机制。教育工作者应该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并使其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本研究发现,在入学之后就制定大学毕业计划,有助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自身的学习定位。

三是提供各种合作研究和实践的平台。少数民族大学生迫切渴望能有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平台,让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连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提前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

四是对预科班日常上课方式进行改进。预科班作为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进行工科基础课前置,同时给予一定的激励机制,养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帮助他们更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五是加强国家通用语和英语能力培养。针对语言环境适应上的差异问题,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多种语言思考模式的培养培训,帮助其提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英语教学应因材施教,适当提高难度,在提升其英语能力的同时,又能满足其专业课学习的要求。

猜你喜欢

预科班适应性工科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班级管理路径探究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高职院校预科班学生管理方法的创新性研究
基于高职教育的预科班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