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南民间手工造纸的历史与演进

2021-04-15潘江艳

关键词:陇南手工民间

潘江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手工造纸,亦称土法造纸,是民间依据古法(传统的造纸法)以作坊的形式而进行的纸张生产,其最大特点是具有以手工方式抄造而成的原始性。成品被称为“麻纸”或“土纸”。这种生产往往以家庭为单位,成本低,生产工具简单,对生产条件的要求不是太高。只要原料具备,水源充足,掌握基本的技术,有足够劳动力就可以进行生产。

民间手工造纸的原料多为就地取材,从我国关于土法造纸的记载来看,有构树皮、竹穰、稻(麦)草、麻、破(麻)布、渔网、蚕丝、甚至废书报纸等。陇南地处甘肃东南端,区域内多崇山峻岭,沟壑交错,山上林密竹茂,山间河流纵横,具备造纸的良好条件,故手工造纸在历史上较为兴盛。

与我国其他地方的手工造纸相比,陇南手工造纸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构树皮作原料。由于智慧勤劳的陇南人不断提高生产技艺,故生产的纸张以柔韧、纤细、质好、耐用著称。既可包装,亦可书写。不仅满足当地使用,还远销新疆、陕、川、青、宁等地。陇南土纸生产在陇南手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促进陇南地方经济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文章立足陇南,着眼民间手工造纸,通过考证陇南土纸生产的历史,对其发生发展作以梳理和勾勒,以期让人们通过陇南土纸生产更加了解我国造纸,也利于促进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及农村经济持续绿色发展。

一、陇南民间手工造纸的历史

造纸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历史记载,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发明了造纸术,但专家考证,我国的造纸并非始于蔡伦,言蔡伦之功仅在原有造纸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法,拓宽了造纸原料,使造纸规模生产有了可能。陇南民间手工造纸发端于我国西汉,并延续至今,为陇南,甚至人类文化信息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历史依据发展脉络,可划分为“古纸”“麻纸”“土纸”三个时期。

(一)古纸时期

“古纸”是出现最早、最初时期的纸,一般指现代发掘出来的西汉至东汉蔡侯纸前时期的造纸。著名学者刘仁庆在其《中国古纸谱》一书中,对古纸做了定义,他将古代的手工造纸都归入古纸范畴。如果单纯从纸的形成来看,这个定义有一定的道理,但为了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和分析,这里把现代发掘出来的、时代在蔡伦造纸以前的纸定义为“古纸”。当然,不能为了区别现代造纸将民间手工造纸统称为“古纸”。古纸实质是麻纸,准确说就是早期麻纸,虽形小而薄,亦能书画。比如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古纸碎片,它上面就绘有地图。据科学测定,它是西汉初年的纸,是目前发现的时间最早的古纸,且为麻纸。

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在肯定蔡伦对我国造纸术有提高和推进的巨大贡献的同时,认为陇南民间手工造纸历史更为悠久。在其《由陇南麻纸看中国造纸的历史》一文中,他列举了三件史例、十三条早期在我国西北手工所造麻纸的发掘证据,以较大篇幅,从丝绸之路、蜀道、西汉水、仇池山、上禄县城遗址、纸坊镇的交汇及联系为着眼点进行论述。他认为,“……先后以上禄县城和纸坊镇为门户的几个地方,从很早起形成麻纸生产之地”[1] 36。还认为,“最早产纸的地方应在都城长安以西即古所谓‘天水陇西’之地,也即至今山多林木的天水陇南一带”[1] 44。文章辅之以确凿的证据,以历史考证的方式,逻辑非常严密地分析总结出了:中国造纸,起于麻纸;麻纸生产,源于陇南。表明了陇南民间造纸在我国造纸史上具有领先的历史地位。

(二)麻纸时期

在我国西北和造纸历史的较早期,以蔡侯纸为起始,所造之纸,均为麻纸。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为纸”[2]。这里提到的“树肤”“麻头”“渔网”大家均能理解,但“敝布”不知所指。其实,“敝布”“麻头”和“渔网”均跟“麻”有关,“敝”意为破旧,“敝布”就是破布,当然就是破麻布了。因为在西汉的时代,我国没有“棉”和“棉布”一说,只有麻,破布也只能是破麻布。那么,蔡伦时期的造纸,原料除过树(构树)皮外,还包括麻类产品,如麻、麻绳、烂麻布、烂麻鞋和废麻布口袋等。陇南民间手工造纸中,西和县生产的土纸一直称为“麻纸”,现在考察,造纸原料虽然不采用麻或麻制品了,却因袭了这种叫法。可以知道,麻纸时期的纸张,因为蔡伦造纸术影响,纸的质量和产量一定比古纸时期要高好多。

(三)土纸时期

西汉已降,迄宋元为止,关于陇南手工造纸的记载无所找寻。但此时期,人们已经熟谙手工造纸技艺,应该只要条件许可,均在生产,并非生产“断链”。明清以来,记述开始详备。迄今,陇南民间造纸整整跨越了四、五个世纪。这期间,是陇南造纸历史的“土纸”时期。他们依据祖传“古法”,所造的纸在纸质上明显要比以前的“麻纸”优良。现陇南一区八县,除过礼县、两当、宕昌、文县四县外,其余几县均有地方志或其他资料对其土纸生产的状况有所记述。现摘录如下:

1、《武都县志》: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秦安人高凤祥流落到我县,将造纸的技术传给了秦家河流域造纸的农民。自此,当地农民所造麻纸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3]。

2、《康县志》

康县造纸技术最早于清康熙末年由陕川传习而来。岸门口造纸距今已有270余年历史,大堡、巩集、蔡家沟等地亦有220多年历史[4]。

3、《成县志》

明清时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产品远销今兰州、西宁一带[5]579。

又:

明·谢镛《成县新志》以土纸入特产门。产地大抵在今纸坊、镡河一带。基本材料为构树皮,据说制作工序有七十二道。产品色泽略暗者,为民用品;质细色白者多用于印书,俗称经版纸。据明胡缵宗《府城里公馆记》推测,世宗嘉靖前,今纸坊一带已形成一定之生产规模,故镇以纸坊名之。镡河一带所产土纸,至今日尚行销于市面[5]574。

4、《徽县志》

据《徽郡志》载,明以前,徽县造纸业已发展起来,并与酿酒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6]。

5、《西和县志》

《西和县志》上找不到关于西和民间手工造纸的记载,但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由陇南麻纸看中国造纸的历史》一文说:西和历史上生产麻纸的地方集中在其南部西汉水流域、以仇池山为中心的西高山、石峡、太石河、蒿林、大桥这五个乡镇。今天,除过西高山的刘朱河村外,其他地方均不生产纸了。

综合以上资料,为了清晰,做表一如下:

表一 陇南相关县手工造纸的年代及基地情况

从上表来看,陇南土纸生产最早的在明代以前,如徽县民间手工造纸,晚点的也在清代。这显然不合史实,但目前尚无确切的更早的历史记载。上表所提及的土纸生产地中,纸坊是陇南唯一从地名可看出跟造纸有关的地方。且据赵逵夫先生考证,它曾是“麻纸销售点”的中心。实地考察发现,它山坡上多构树,而且有充足的水源,满足造纸的物质环境等条件,应确实跟造纸有关。尚有相关资料:

1、土纸为纸坊“第一货产”。“(成县纸坊镇)西距县城35公里,原名纸坊沟,当地居民以造纸为业,故名……‘传统副业为造纸’”[5]165。

2、纸坊的行政管辖归属虽几经变易,但它附近有石峡、有现在依然手工造纸的西高山镇的刘朱河村。

3、另据明代甘肃作家、学者胡缵宗所撰《纸坊建行台记》一文可知,纸坊镇在明代之时已是一个颇兴盛的一个集镇(当时属礼县管辖),且纸坊地处西和、成县、阶州(武都)以至徽县和后建县的康县的几个大集镇之间,所以为古代麻纸的集散地。

可以说明,纸坊既生产纸,又是从北可达天水,从西可去兰州,东面到汉中,又分别联通至宝鸡、西安、宁夏、四川等地的“麻纸销售点”的中心。所名“纸坊”符合实际。

图1 康县大堡镇庄子村李家山造纸沟现今景象

由上所述,陇南民间手工造纸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它起于我国西汉时代,甚至早于蔡侯纸,并最后一直沿袭传承。至明清时代,由于地方志的记录,其发展脉络和轨迹又逐渐清晰。陇南民间手工造纸的兴衰往往依据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而变化:在近代初,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纸张依然手工生产,由于人们对纸的需求量较大,生产比较有规模,参与生产者收入比较可观。后面随着工业本身的发展,大机器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大工厂代替了手工作坊,民间手工造纸就逐渐萎缩,甚至绝迹。今天,只有在陇南康县、西和县极个别的地方尚有生产,其余的生产者由于收入不景气,大多离家打工,土纸生产就被搁置,他们用于生产的作坊也多面临崩塌和绝迹。

二、陇南民间手工造纸的演进

西汉以降,陇南民间手工造纸代代传承,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其历史发展中不断变革、改进,才达到今天上乘的陇南民间手工造纸水平。兹从其生产条件、消费用途、纸品特点、文化承载及生产的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勾画与描述陇南民间手工造纸发展状况,旨在促进民间文化的传承及农村经济持续绿色发展。

状况之一:陇南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陇南民间手工造纸得以延续。地理环境为其准备了充足的原料和生产条件。这是其得以演进的前提,虽历千载而不改。

首先,历史上的陇南为偏远之地,山高林密,构树尤多。从以简单作坊为生产基地、以户为生产单位的条件来看,原材料充足,采集原料方便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

其次,西汉水贯穿陇南全境,造成陇南多地靠山依水的地理特征,且水源丰富。生产者要么把作坊建在深山,要么就落户在深山,住宿和作坊混建在一块,皆依山临水。长期以来,这种状况甚至成了土法造纸的一个传统,直至今天,“造纸人家”都在依山靠水的深山里,逐水而居。像成县的纸坊、西和县的刘朱河村、武都的龙坝、隆兴、鱼龙都是利用西汉水支流六巷河水而进行生产的。还有康县大堡镇庄子村李家山的“造纸沟”,以及康县其余曾经造过纸的无论中部还是北部乡镇,也是利用了西汉水支流生产。这正应和了赵逵夫先生说的“以西汉水为纽带、以仇池山为中心”的说法。

再次,生产地在两县或三县相邻处的县城邑镇中间。如上面提到的成县纸坊、西和的刘朱河村都集中很多生产点,虽然这些生产点分布在两个县,中间还隔着一个西高山。但县县之间是相通的,这为生产者交流和经营提供了可能。

从陇南造纸点的位置和陇南的历史交通来看,无论沿汉水下至略阳、汉中,还是沿蜀道上至天水、宝鸡,均较方便。可以说具备取料、销售的最佳条件,可使民间手工造纸保持平稳的生产状态。

状况之二:陇南民间手工造纸具有较稳定的消费市场。手工造纸作坊虽多在农村,但成品纸的消费,却不仅在农村,更在广大城镇。根据市场规律,一定程度的消费水平决定着其生产规模,生产规模反映了生产的状态。

陇南民间手工造纸和我国古纸的用途基本相同,主要有三:一为写字作画;二为包装(或裱糊);三为祭奠焚烧。用途一对纸的品质要求最高,除写字作画外,还要能印书,所以这种纸叫经版纸;用途二和用途三基本为商用,有些地方把民间用于祭奠焚烧的纸叫烧纸。满足这三个需求,以地方志为依据,把陇南手工造纸的生产发展情况(20世纪80年代前)汇总如表二:

从下表来看,由于陇南造纸各地选取原料不尽相同、造纸工艺不一,品种多样且纸品有差异。

状况之三:陇南民间手工造纸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大家知道,造纸对推动人类历史的前进功不可没。随历史的发展,造纸技术和技艺不断改进,造纸也从山区小作坊演进为城市或市郊大工厂企业。今天,原始古老的造纸作坊在逐渐减少,甚至濒临绝迹,但总体是发展进步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二 陇南相关县手工造纸的生产发展情况

首先是纸的品质越来越好。陇南民间手工造纸,具有柔韧、纤细、质好、耐用的特点。其柔韧,纵你随意折叠,无论多长时间,都不影响纸的使用。其纤细,尽管清晰可见纸里头的植物纤维,但用手去感觉,不但不糙还非常绵软。其质好,厚而不沉,蘸墨书画,不印不透。其耐用,经多年而不朽,有“纸寿千年”的美誉。陇南土纸的品质,是随着时间发展而积淀,也是在陇南人民的辛勤劳作和智慧改进中,纸品越来越好,达到如此臻境的。

其次,生产条件有所改善,生产技艺越来越好。很长一段时期,陇南民间手工造纸条件落后,直到明清以后,才逐渐发展。据地方志记载,陇南土纸生产均以小作坊形式进行手工生产,据此可以推断,从最初以来,其生产的场地规模没有变,其改变的,就是历代生产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事艰辛生产时所摸索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越积累越丰厚的宝贵经验。他们往往选择靠山临水的地方建成小作坊,一个小作坊就是一个生产单位,一般一个(或数个)家庭一个小作坊,在获利比较丰厚时,大多农户就投入生产,于是小作坊往往连成一片,便形成了规模。康县大堡镇庄子村李家山的造纸沟就是一个典型。一个山沟里,沿河沟两边有无数个生产纸的小作坊遗迹,其昔日的辉煌由此可见。前面统计的表二中可看出,康县1948年有6000多户,年造纸2.5担;徽县民国初年年产4000多担。在陇南漫长的土纸生产历史中,生产者在实践中通过观察、总结,不断改进生产工具、优化生产工序、提升生产技艺,才做出有特色的陇南“土纸”。

再次,陇南民间手工造纸是注重文化性传承的生产。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其本身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部分,它的问世更是一开始就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发展。陇南民间手工造纸,和我国其他地方生产的土纸一样,是一种文化符号,其代代流传着的土纸生产技艺为人类文化传承发挥着作用。据考察,陇南民间手工造纸往往被用来写字、糊墙,商人还用它给顾客包茶、盐、调料、点心、丝绸等商品,旧时代或农村,人们多讲迷信,祭祀烧奠也用到它。这些都是民间手工造纸最初的消费方式。细心揣摩,这些消费方式也是多种文化的交融。但写字作画才是人类造纸的初衷。陇南民间手工造纸中的武都白麻纸、康县经板纸、徽县高黑纸、西和麻纸,代表了陇南民间手工造纸的最高水准,是很考究的。它们都用构树皮作为原料,经过繁多的生产工序而成,质细、耐用,是写字作画的上乘材料。正因为如此,它们承担着传递文化信息的功用,即文化性的传承作用。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造纸还未出现现代化大工厂、尚未形成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承载文化、传递文化,就是民间手工造纸的专属任务了。那么,包括陇南民间手工造纸在内的所有手工造纸就是具有一定文化性传承的、积极的历史价值。

在国家文化自信政策的号召下,民间土纸生产者及倡导者总是自觉积极地去促进这种民间文化的传承,通过建设场馆,把民间造纸的技艺,以直观的形式保存下来,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传承文化作用。比如,陇南西和县朱河村建立的西和县耀清麻纸农民专业合作社、刘河村的造纸厂和康县大堡镇李家山的康县手工造纸术大堡传承馆,均在“传承非遗文化,振兴生态乡村”理念的催生下,使民间手工造纸才得以重新复活并发展。

状况之四:陇南民间手工造纸具有绿色环保的特色。绿色环保的特色,也是使陇南民间手工造纸依然存在并持续发展的一个原因。由于土纸生产的地方为偏僻的山林地带,受近代工业化的影响小,生产工艺的改良进程缓慢,所以西高山朱刘河村的麻纸生产仍保留了手工制作的较原始的制作工艺。所生产的麻纸是典型的“手工纸”。这也正是其价值所在。它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号称“七十二道工序”,全程生产绿色环保,没有污染。再加上其柔韧、纤细、质好、耐用,现在大工厂生产的纸,是不能与其相比的。所以,从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和事物最终价值的追求来看,手工造纸是人们的首选方式。如果对其生产条件稍加提升,生产过程略加改造,生产效率还会提高,而其绿色环保的特性保持不变。从人类发展的长远看,我们应该支持和发展这种民间手工造纸。

三、结语

陇南民间手工造纸发端于西汉时期,大量出土的古纸就是当时生产土纸的证明。它随着东汉蔡伦造纸技术的发明、传播而改进,并代代传承,沿袭至今。期间曾盛衰交替,多次与外来造纸术交流互促。今天的陇南,相较其他地方,虽偏僻落后,但高山流水,树林茂密,尤其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构树,处处可见。正是在这样有山有树、水源充足的环境中,造纸技术一直流传下来。陇南民间手工造纸可用于书写、绘画和包装等,并且由于造纸能为生产者增加收成,也曾成为陇南西和、康县、成县、徽县和武都等县区人民赖以生存的主体手工业。

陇南民间手工造纸,应文化发展之运而发展。千百年来,其为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作用。相对今天来说,造纸技艺自身的流传,就传递着手工造纸这一古老的原生态文化信息,所以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其他文化类型一样,合力推进人类进步。尤其在今天,“只有少数农家在农闲时间作为副业进行手工造纸,而且他们采用的是原始的手工造纸工艺”[7]。但它的存在和被提倡不是后退,而是适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有关专家应该站出来,谋划改进和简化生产工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并优化产品。在适合生产的地方,一方面大力推广,拓展研究,规模生产,不断研发产品类型和品种,并借助电商平台把相关产品推向市场,使产销顺畅,以此来满足并改善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呼吁政府参与,鼓励并帮助地方建立文化遗产场馆,抢救和保存相关资料,让本地的文化教育单位、外来的旅游参观者能够通过体验提高对民间手工造纸的认识,逐步实现绿色和发展双赢而文明的社会进步理想。

【注释】

① 据赵逵夫先生刊在2015年甘肃《档案》的《由陇南麻纸看中国造纸的历史》一文中 “近大半个世纪中我国发现了不少古纸,大部分是西汉时代的,而且全是麻纸”。第42页。

猜你喜欢

陇南手工民间
做手工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陇南青年文学》 诗选
A Study on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Oral Ability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手工DIY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