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1-04-14潘乐萌

关键词:社团建设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潘乐萌

摘  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在传承优秀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独特。尤其在2020年抗击疫情期间,高校学生社团成为战胜疫情的重要力量,地位价值更加凸显。基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共性不足分析,立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从制度建设、方法创新、内涵提升等方面开展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探究,对提升“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水平,助力高校“三全育人”格局构建,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后疫情时代;社团管理;社团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2016年初,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印发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提出,学生社团工作作为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方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凝聚学生力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和抓手。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高校线下正常教学戛然“停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高校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了师生健康安全和校园秩序正常稳定。面对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高校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利用疫情期间学生社团工作积累的新知识新经验,把高校社团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学生社团建设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地位

(一)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逻辑使然

教育大业,育人为本。“修身立德、为国育才”是中国教育千百年来的精神指引。党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的时代责任与使命。[2]培育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新时代教育大计的根本工作。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是学校美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学生社团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适应新时代、遵循新规律,创新新模式、培养新青年,在“五育并举”教育格局中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着力构建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

高校学生社团承载校园文化,是构建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是促进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学生社团能够营造符合先进文化要求的良好文化氛围。面向新时代,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推动学生社团成为先进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打造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把满足学生爱好、反映新时代特征、蕴含学校文化特色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不断丰富和升华校园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社团成为先进校园文化的承载者,通过开展富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积极传承和弘扬先进校园文化,不断厚植校园文化的底蕴;促进学生社团成为先进校园文化的传播者。有着相同爱好的年轻人聚集的学生社团,内蕴着集体意识、组织氛围和契约精神,无一不影响着社团成员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促进着先进校园文化的传播。

(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学生社团紧密结合自身定位及特点,积极汇集广大同学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勇担疫情防控责任,在战“疫”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凝聚起澎湃力量、绽放出青春光彩。高校学生社团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深刻表明,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育人的重要阵地,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面向新时代,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学生社团讲好防疫的中国故事,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民族大义,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4];开展多样化的线上社团活动,助力广大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专业学习、技能提升、强心健体的有机统一;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秉承志愿者精神服务社会,为青年学生成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价值引导。

二、高校学生社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全国各地的首要政治任务。人员高度密集的高校校园是疫情防范的重中之重。高校学生社团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外围延伸手臂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主动适应特殊时刻的新环境,勇担疫情防控政治责任,助力学生们在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凝聚起同心抗疫的青春力量。

(一)助力抗疫宣讲,凝聚战疫力量

学生社团号召广大青年学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营造科学防控、全员防控的良好氛围;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认真学习、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的相关知识,引导同学和亲友做好防护;及时了解疫情最新动态,积极回应学生关切,避免产生恐慌心理;宣讲疫情防控中的感人故事,壮大正面舆论,凝聚正向能量。

(二)助力知识学习,促进全面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依托互联网平台采取线上教育教学,将活动线上化、内容课程化,将传统线下沟通转为线上辅导、线上讲座,协助教师做好线上教学和线上讲座、云端对话心理辅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学好本领、打好基础。

(三)助力志愿服务,彰显青春力量

学生社团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团结和凝聚广大同学,善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发挥自身和学科专业特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学生结合各社团专业、文化特色,讲好中国“战疫”故事。如医学专业学生开通QQ、微信、贴吧等为同学和社会各界人士作好疫情相关知识普及活动,艺术类学生采用VLOG短视频、微电影、书法绘画形式等开展“战疫”作品创作活动等。

三、当前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我国高校一直注重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素质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学生社团得到繁荣发展,育人成效明显。但是,相对于班级、党团组织而言,学生社团是一种群众性团体,具有自发性和松散性特征。受主客观因素制约,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不能忽视的矛盾和挑战。特别是在涉及诸如疫情等重大突发性事件时,自身作用的发挥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社团建设内涵缺乏

高校学生社团是因自身志趣相投自发、自愿组建的学生组织。作为当前青年学生主体的“00后”思维活跃,“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富有个性与独立意识,而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相对较为薄弱”。[5]因而,他们重组织组建、轻制度建设、重活动数量、轻活动质量、重社团单一发展、轻社团整体联动,对流行亚文化类学生社团拥有极高的兴趣,却对理论类、读书类、公益服务类学生社团兴趣不高。学生社团内部组织往往松散不稳定。呈现出组织架构搭建容易,保证“入社”人员不流失难的问题,成员流动性和随意性较强,很难在培养和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有些社团平日开展活动较多,但多数是本社团业务内容的“相关活动”,“量”多而“质”轻。有的活动仅仅停留在举办的这个节点,内容策划不够细致,缺乏深层次的内涵表达,活动举办流于形式,效果未能凸显。

(二)社团建设指导教师缺位

社团的发展与指导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密不可分,社团活动内容大多围绕指导教师形成。从总体上看,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数量众多、学生参与度高,而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不能完全“对口”的困境。社团指导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力不从心,专业契合度不高、帮扶力度弱、有效指导不足,且流动性较大等。同时,学校对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缺乏正式聘任程序,缺少指导社团工作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激励措施跟进不够,大多数指导教师多是“义务指导”,仅凭一腔“责任感”为学生社团提供服务。一些指导教师本身就有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社团进行专业、系统的指导。此外,许多高校学生社团存在活动场地缺少、活动经费不足的窘境。[6]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严重缺位致使社团建设质量不高,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三)社团活动内容需要创新

目前,社团活动价值取向有待挖掘,没有贯通历史和未来;实践能力有待提升,没有从校内走向校外;历史使命有待强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够有力。特别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社团主要通过常规社团业务交流、定期开会分享心得的形式开展社团活动,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和吸引力,难以“留住”学生,难以满足青年学生的兴趣点和内心需求。很多社团的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没有注重对活动内涵的探索,贯通过去和现在,特色有待挖掘。社团活动大多有着实操性强的特点,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没能让学生联通校内校外,开展了“实践”却忽视了“实训”。学生开展活动,有时只是走走形式,缺乏对活动背后精神的提炼,学生历史使命模糊,找不到真正发挥作用的抓手,很难入脑入心。社团难以发挥“高校课程的延展”这一功能,无法与日常课程形成互补,与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实现统一。[7]

四、后疫情时代学生社团建设的基本路径

以长三角地区大专院校的社团建设实际情况为例,做好高校社团建设工作应加强组织领导,找准自身角色定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借助新媒体技术,增强社团文化创新和个性化色彩,不断提升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让学生社团呈现新面貌、积累新动力,不断增强社团内涵的丰富性和吸引力。

(一)加强对社团的规范管理

第一,高校团委要履行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职能。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遵守相关制度,按照程序开展活动,这是学生社团朝着正确、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的基础。第二,完善学生社团制度规范。出台《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理顺管理机构、社团组织、社团管理者和社团成员之间的关系,社团活动要遵循“申请—报批—举办—考核—总结”的流程管理。第三,培养一支领导能力强的学生骨干力量。学生社团的核心是具备一定领导力的管理队伍,这是学生社团立得起、站得住、走得远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衡量社团活动开展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社团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在培养骨干力量过程中,学校应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踊跃参与,促进学生话语权,加大社团成员与骨干相互了解,以便社团活动更好开展。第四,加强社团活动组织协调。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纵横交错,涉及方方面面,既要与本校管理机构沟通,又要与外部社会的诸多部门和领域,还有社团之间、成员之间、活动举办等等的统筹协调,做好细致的组织工作,才能順利推进,获得满意效果。

(二)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组织存在的精髓就是来自于社团的文化理念和底蕴,这是社团组织的凝聚力,也是社团组织的成长空间。

第一,明确社团文化建设先进性原则。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着眼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引导并确立学生在社团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做好学生社团分类。以文化理念为先导,结合学生爱好、专业特长、身心发展、精神需求、思维拓展和能力培养等多方元素,使文化理念与社团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从目前高校来看,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大致可分为时政学习型、专业知识型、科技创新型、多元兴趣型和服务社会型等。社团要按照学生兴趣爱好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同时还要避免形式与内容相脱节,这是学生社团行稳致远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加大创新型活动开展。“活动”是社团文化的灵魂,是吸引广大社员的生命力和向心所在。首先,要有创新的新格局新思路。高校活动开展要有高的站位,树立开放意识,努力打破院系、学校和地区的空间限制,自觉主动地加强社团之间沟通联系,做到为我所学、为我所用。其次,围绕重大事项创新主题和运行模式。疫情期间,学生社团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了在线教育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成熟,改变了教育模式、教育方式。以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为例,学校于2016年成立多元兴趣型社团“天堂吉他协会”,疫情爆发学生“宅家”时期,同学们会在“天堂吉他协会QQ群”定期开展日常信息共享活动。每周三早晨定时在群中发布本周要闻、社团动态、近期好音乐等综合类信息,提升群活跃度。因为人数较多,吉他协会以管理组成员为核心,每个小组长建立“一周一会”制度,每周值班,编写“信息长图”,社员可以随时发布自己浏览到的优质音乐链接或短视频。结合同学的兴趣和特长,该群不定期组织一些线上讨论,如“疫情期间,我为祖国唱首歌”等,组长主持,成员畅谈心得体会。最后,加强活动策划力度。要转变“等靠要”思想,变“要我干”为“我要干”,通过开展一些有重大意义和重要特色的活动来获取学校、政府、社会支持力度,通过活动的举办,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

第四,创新资源共享方式。当前,高校学生社团除了发挥自身优势外,还要走出校门,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全方位接触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互通信息、相互学习,储备资源,为做好社团建设工作打好基础。

(三)围绕指导教师向深向实开展社团活动

指导教师是做好高校社团建设的重要抓手,肩负着使社团活动正常开展、向更高精神层次进步的责任。目前,高校社团指导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在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与学生有着更多相同点和共同话题,能够开展更深入、有效的交流。自2016年起,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校团委针对社团的专业属性、学生个性特点,面向全校招聘社团指导老师。以此为抓手,把指导老师的指导范围从单一业务领域扩展至理论学习领域,通过日常谈心谈话,理论问题探讨等方式,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2020年10月,协会与新一批加入社团的学生展开圆桌交流活动,来自全校各个学院、年级的数十位社员代表围绕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学习生活等青年所思所困的话题,向指导老师和社团的学长们提问题、讨建议。近年来,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校团委会定期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扩大线下交流的广度和深度,2020年年底还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各社团的同学们前往扶贫帮扶点砖洪村送文化下乡、扶贫支教等,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现场授课”。青年“导师”和专家们“面对面”“一对一”的指导,不仅加强了社团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且把青年学生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推上了新台阶。

(四)打造社团品牌建设

打出社团品牌,让人知你、认你、接受你,是学生社团的终极效应。第一,构建“多元+特色”发展模式。实施品牌建设,切忌主次不分、没有重点。要挖掘学校文化闪光点,抓住学校发展的个性化优势和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提升社团理念和价值观,在“特”字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第二,借助互联网提升知名度。新媒体平台是今后发展重要方向,利用好微信客户端、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可以事半功倍。要精心细致地做好活动顶层设计,选好选准传播方式,以新媒体平台用户的需求为切入点,做好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第三,打好社团形象设计“牌”。要认识社团形象设计的重要意义,把其作为一种文化深深植入每位社员的心扉,重视社团标识,如会旗、会徽、LOGO等的设计,把形象设计作為加快对社团记忆,增强社团品牌形象视觉效果和影响力,扩大社团对外展示的窗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03(2)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5]魏星,李思杭.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理念优化和实践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20(11):107-111.

[6]林晓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主要问题及改革重点探讨[J].佳木斯大学学报,2020(8):160-162.

[7]胡颖蔓,李奇志.学生社团建设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8):352-353.

猜你喜欢

社团建设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综合素质社团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职计算机专业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