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程序化康复护理在心肌梗死行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2021-04-14卉,袁丽,王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程序化卧床心绞痛

刘 卉,袁 丽,王 硕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徐州221000 )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而持续的缺血性心肌坏死疾病[1]。该病起病较快,伴有剧烈而持久的疼痛,心电图可出现明显的改变,另外,心肌酶会增高,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3]。PCI术后可出现冠状动脉再狭窄和缺血的风险,通过术后康复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再发和死亡的概率,然而早期康复护理常被忽视。近年来,有研究结果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远期预后[4]。程序化护理是由护理人员根据疾病的诊断、手术制定的一种针对性的治疗模式,以有序的时间进行标准化护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进入该护理程序,从而能有效保证护理的质量及效果,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5]。本次研究将早期程序化康复护理运用于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并探讨其对患者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 2019年1月1日~2020年11月1日收治的86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经心电图、临床表现和体征确诊为心肌梗死,并于我院行PCI治疗;②患者及家属了解本次研究并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合并心肝肾等严重疾病的患者;③伴有中枢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33例、女10例,年龄40~79(58.0±7.4) 岁;观察组男32例、女11例,年龄41~84 (59.6±9.4)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程序化康复护理,内容如下。①健康教育。由于大部分心肌梗死患者缺乏对疾病知识、护理的了解。因此,护理人员开展康复护理前需采用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述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高危因素、手术方法、注意事项等,讲解的同时可通过视频、音乐、图片、PPT手册等方式进行教育,不仅对患者,而且要对陪护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交代患者病情,并评估患者病情情况。②心理护理。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发病后会有濒死感、心绞痛和呼吸困难,易产生恐惧、紧张、焦虑情绪,部分患者虽经手术治疗可缓解,但仍存在一定负性情绪,导致其不愿配合护理,强烈的应激反应可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此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与患者沟通,了解其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重视心理状态的改善,降低不良情绪对机体造成的应激反应,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护理,防止心理因素原因加重,诱发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③康复护理。术后第1~3天,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由护理人员为患者介绍有关手术状况、目前环境;术后第4~6天,患者以休息为主,可做深呼吸、上下肢被动及主动运动,适当为患者抬高床头,详细观察患者情况,记录生理指标,护工和家属为其活动四肢,每次10 min;术后第7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坐于病床,浏览报纸、聊天,60 min/d;术后7~8天,嘱患者可将双腿垂于床边,2次/d,每次30 min,根据患者个人的恢复情况合理延长主动活动的时间,午餐后可在护工或家属的协助下,下床慢走10 min,注意活动时要密切观察患者,防止发生跌倒,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出现胸闷、气促、心悸、心律失常暂停下床活动;术后2周,对患者的情况再次评估,根据每例患者的不同身体情况,制订出符合个体化的康复方案,适当增加活动量,指导患者从床边逐渐过渡到病房外,同时可在家属的陪伴下进行上下楼梯,注意活动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有面色苍白、心率过快的情况,一旦出现适当减少运动量。

1.3 观察指标 ①康复护理效果:比较两组康复护理效果,包括记录患者卧床天数、心绞痛发作人数以及发作平均次数。②不良情绪: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不良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6]和抑郁自评量表(SDS)[7]进行评分,总分数越高表明不良情绪越严重。③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护理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并发症的总发生率。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护理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护理效果比较

2.2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有研究发现,心肌梗死病理、生理涉及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小板大量聚集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引发坏死[8]。另外,心肌梗死患者表现为心绞痛、低血压,较为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及时对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是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预后、提升存活率的前提和保证[9]。介入治疗可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有临床实践发现,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可避免死亡,但由于心肌梗死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尤其是对老年患者来说,并发症的影响更大,这也是老年患者自理能力和体力劳动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整体护理被运用到老年心肌梗死的早期康复过程中,由护理人员通过讨论制订一系列康复程序,将康复护理贯穿在患者的整个护理过程中,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可得到有效的恢复,避免加重患者的病情,从而引发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利于患者的快速恢复。

早期程序化康复护理,贯穿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整个住院过程中,同时可消除心绞痛的隐患,减少患者卧床的天数,主要由于康复护理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及时性。由于床位护士负责患者相对固定,康复活动时床位护士可有效指导。由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同时起病急,通过床位护士的指导,可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情况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开导和安慰患者,保持其良好心态,配合康复护理。②安全性。由于患者及家属对心肌梗死早期康复知识缺乏了解,活动量掌握欠佳,运动不正确则会导致心绞痛再次发作[10],而通过床位护士进行康复指导,为患者讲解康复相关知识,并为患者示范,使患者准确明白康复活动的方式和活动量,严格按照程序和流程进行康复,保证了康复的安全,减少患者早期时的盲目性,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也防止因活动不当而导致心绞痛再次发作。③科学性。床位护士通过自己自身的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早期康复的优点,强调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其降低对康复的恐惧和抵触感,配合康复活动和饮食护理;向患者讲解术后饮食的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到饮食和心肌梗死的关系,防止因饮食不当而导致的心绞痛发生。④连续性。程序化的康复护理贯穿于从入院后的第1天直至出院,同时有相对固定的活动方案,保证康复活动的连续,制定康复活动内容、时间等,确保康复进程不间断。⑤有效性。传统的护理理念认为绝对卧床休息是心肌梗死的最佳康复方法,但是程序化护理认为早活动、早下床,有助于患者早出院,而本次研究采用早期程序化护理,缩短住院时间,由传统的2~4周护理缩短为2周,同时对于每例患者都安排详细的康复措施,包括康复时间、方法等,早期程序化康复护理未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卧床时间减少,进一步说明护理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老年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患者通过采用早期程序化康复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卧床时间,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猜你喜欢

程序化卧床心绞痛
一种可升降卧床病人半自动转运车的研究与设计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
程序化操作在调度运行中的应用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基于Houdini的VEX程序化建模高效搭建数字孪生虚拟工厂
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研究
心绞痛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