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认同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2021-04-14龚敏芝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龚敏芝

【摘要】国家认同是人们对自己国家成员身份的认知,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学是对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意识进行培养的核心渠道,探讨高中生的国家认同和中学历史教学之间的具体关系能改进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高中生包容、开放以及自信的国家认同意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  国家认同  历史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国家认同视域下广州市历史教师援疆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1263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0-0165-02

历史科目的独特性,使得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与历史学科教学密切相关。在历史课堂中对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进行培养,则归为家国情怀部分。对高中生充分开展历史教育需要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相互配合,其中最关键的是老师的作用。历史老师在课堂上扮演了主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其教学方式与思想进一步决定了学生的听课成效与学习积极性。此外,历史老师也要从课本中对历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并灵活运用乡土资源,加强中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

一、转变历史教学观念

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一向注重历史遗产的繼承教育,若只是采取以前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学明显无法支撑起时代赋予它的核心任务。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对广大历史老师明确提出全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转变思想,优化教学方法,才能将历史这一学科的相关育人功能全面发挥出来,更好地顺应历史教学的飞速发展与改革。

一是确定教学思想,创新教学观念。教育的目的即丰富人的道德修养,其中涵盖实际能力、思想品质以及知识水平等方面。教育要使学生达到以及超越前人的水平。于是,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按照不同程度与阶段的学生,调动兴趣与因势利导,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以及思想品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充分引进有效的授课方式,即导入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处理问题。在课堂活动中,老师变成研究的指导者与问题的提问者,在课上,学生占据主体地位,由他们思考、提出以及处理问题。在课上,老师也能够对情境式问题进行设计。例如,在讲述罗斯福新政的过程中,可让学生进一步担任美国总统的军师,由他们有效设计方案,帮助“罗斯福”平稳、安全度过经济危机等;在讲述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过程中,可让学生扮演手工作坊主,由他们想方设法来创建自己的作坊。教师还能够把日常生活和历史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对汉朝的巩固进行解说的时候,可以把一带一路与张骞开通丝绸之路进行充分结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朝的巩固策略,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二是创建全新的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合作。新课程的开展呼唤创建全新的师生关系,就是师生的平等和民主。传统师生关系中,老师居高临下,欠缺对学生应有的关爱以及尊重,更欠缺两方的深入合作、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分享彼此的思考结果。老师一定要具备合作意识,不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如此,学生才可以活跃思维以及发展个性。在良好、融洽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互教互学,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共赏与共识,以实现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学习与改造、共同进步。

三是老师要创建终身学习的思想。历史学科要求老师拥有大量的历史知识,在专业素养上变成全面型人才。新课程背景下,对老师的知识能力与结构都明确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老师要经过持续学习,充实自我。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持续出现。因此,历史老师应该认真学习以及掌握这些全新的知识,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历史老师唯有经过持续学习,才能充实、提升自我,使自身价值进一步达到最大化。

二、改变历史教学方式

一是利用媒体资源,深化发展过程。历史学科的时空特征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若能借用媒体资源提供典型的历史视频、历史材料、历史故事等,会让学生消除与历史的距离感,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多媒体让历史更加富有色彩与动感。通过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产生愈发清晰、直观的素材,让他们的理解越来越丰富。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进一步播放所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摆脱课本的约束,让他们可以开展深入的互动。使用多媒体,让学生产生愈发灵敏的判别技能。以人教版必修二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为例,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进一步呈现“四大发明 ”,让学生从主要影响、历史背景知识以及外表图形特点等方面了解四大发明。基于此,逐一展示浑仪、《本草纲目》、《授时历》等,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鼓励学生从中进一步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让学生从课件展现中获取很多的感思。此外,在详细讲述重大历史事件,如香港回归、新中国成立、载人航天等均能够经过影视剪辑与播放纪录片来努力创建历史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比于老师的单一讲述,生动、直观的视频可以进一步震撼学生的心灵,将学生的爱国情感充分调动出来。

历史知识的有效输出,使学生摆脱传统的学习模式,让他们在积极了解有关历史术语时持续加强感知,推动历史核心素养的产生。

二是通过剧情表演,强化感知体验。采取剧情再现的模式对历史进行再现,可以让历史极富活力与生命力,有助于学生在触摸时全面加强感悟与识记。为学生努力营造自由的氛围,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获取越来越多的感悟,有助于他们在自我表演时形成更多的体验,方便他们了解其中的知识内容。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牢牢围绕相关主张,由学生对汉武帝与董仲舒等角色进行模拟,围绕“汉武帝采用了哪些策略进一步推行董的主张”等,让学生掌握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基于此,能够指引学生充分分析为何儒学变成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等问题,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其中的重要内涵。

三、深入发掘教材资源

历史课本中包含很多有助于国家认同的素材。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内容包含了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拥有大量的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素材。以第十六、二十九课为例:

在《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重点叙述了鸦片战争的具体起因,签订的相关条约等。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历史中一般侧重于基本史实的教学,高中历史则重点分析鸦片战争出现的根源在于中外贸易逆差。能够指引学生获得结论,战争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经济基础进一步决定上层建筑,实现学生唯物史观素养的发展。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市场的大门,中国被迫卷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种祖国遭受苦难的记忆会深深影响学生的情感。对外国侵略者的不满、愤慨之情,对老百姓的哀其不幸与统治者的怒其不争,繁琐的情感最后逐渐汇聚为爱国之情。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的教学过程中,展示了各个行业非常具有典型性的成就。老师能够使用视频或者图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变化进行展示,天眼工程、港珠澳大桥以及申奥成功等展现了我国基础建设的伟大成就。相比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国际实力大大提高,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其伟大成就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自豪感。综合来讲,鸦片战争之前,我国历史为学生赋予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辉煌的记忆,每一项成就遥遥领先世界;鸦片战争之后,学生感受了更多的伤痛记忆,中国被西方世界进一步侵略,饱经风霜、苦难,其中很多爱國人士为挽救国家而奋勇向前,在历尽艰辛中更加突出悲壮色彩。

四、灵活运用乡土资源

历史教学中除了教科书等资源,还可以外出研学旅行,或运用乡土教材,参观各处博物馆、历史遗迹、纪念馆等,指引学生将自身的知识体系与历史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借助已知去吸引对未知的探索欲望与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共鸣。

乡土教材就是在学科标准以内,将学校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编写的教材。经过对本地的历史乡土教材进行编写,能够有效缩短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丰富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对基本史实有一个有效理解。以广州市为例,黄花岗起义、中共二大、三大、三元里抗英斗争、国民党一大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广州,还有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进人物留下的一大批遗迹。因此,在讲述我国近代史时,能够将这些红色资源全面利用起来,编制乡土教材,引领学生深入学习革命英雄的相关事迹。乡土历史具体、生动,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习积极性,学生受到英雄事迹的大力鼓舞,认可中华民族的胜利与复兴,从而增强对新中国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历史因其学科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有独特的作用。在高中这一关键阶段,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担当意识、归属感以及责任感,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逐渐内化为情感,使自身的道德品质与核心素养获得提高,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更好地调动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兴旺而持续努力奋斗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陈辉.国家认同建构视角下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述论——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1):1-6.

[2]钱穆.国史大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3.

[3]张禄佳,郑流爱.国家认同:一种教材分析的视角——以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秦统一中国》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9(4):112-1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