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影响探究

2021-04-14王璐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4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志愿服务高职院校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与志愿服务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开展关联度研究,通过资助育人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两种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利用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受助者回馈社会的载体,同时从更高层次的育人价值角度出发,将两者有机融合的新方法,全面提升志愿服务活动和资助育人的价值观和评价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  资助育人  志愿服务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与资助育人的閉环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SJB536)。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4-0187-02

资助育人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立足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以新的育人理念,完善资助制度,构建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资助育人体系,使更多的受助大学生能够受到激励,回馈社会,形成良性循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志愿服务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实践途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和“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打造志愿服务的特色化、系统化和品牌化,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强化志愿服务育人、实践育人,增强高职院校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育人实效。本文通过探索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对资助育人的影响,通过志愿服务体现资助育人的成效,从而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优质人才的培养,提升高职院校立德育人根本任务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一)贫困生精准认定标准难以界定,资助形式不够丰富

当前,高职院校认定贫困生的标准存在差异,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真实情况掌握不充分,对生源地学生的数据了解不畅通;贫困生认定的指标体系不健全,缺少完全统一的认定规范[1];资助政策宣讲有待进一步普及,学生的诚信意识有待加强。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体系中,借助生源地助学贷款、各级各类助学金可以使贫困生受助基本全覆盖,但资助工作会存在重视发放、忽视回馈、淡化对受助学生的教育引导。

(二)重视经济上的资助,育人效果有待强化

贫困大学生群体在高职院校中是一个普遍的存在,随着高校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能在党和国家的资助下完成学业,但这些资助往往是资金上的支持,更多的目光聚集于受助大学生的数量和资助金额、或是完善资助政策、创新资助途径上,贫困大学生收到国家资助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受助学生回馈社会的途径等问题少有关注,对于受助大学生的激励教育、如何实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实现资助育人的效果[2]。

(三)育人主体单一,“头雁”的表率作用需加强

由于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数量较多,困难生的认定、资助评审等事务性的工作会占据资助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辅导员大量的精力,而往往资助育人工作的主体大多都是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等,专业教师等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参与较少,难以形成全员参与、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受资助的学生中,取得学业成功或各级各类获奖的优秀代表,高职院校会通过典型事迹分享、表彰先进等形式树立正面的典型,但将优秀的贫困生的自强自立的精神通过何种更深层的途径来传播,仍需进一步的探索。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一)志愿服务活动激励机制欠缺,学生志愿意识淡化

志愿服务活动激励机制欠缺,未将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情况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是导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以精神鼓励为主,志愿者去社区等志愿服务场地的交通费和保险费用无从保障,也是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热情不高涨的原因之一,大大降低了学生做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此外,高职院校每年都会有志愿者招募,看起来每年会有新的志愿者的加入,而往往工作的热情是一时的,能持续下去的少,多数志愿者的新鲜感会褪去,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实践感悟和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存在偏差。尤其是日常的公益活动,学生会以学业繁重、时间安排不过来为由缺席。能坚持下来参加志愿服务的,往往是比较固定的群体,例如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优秀的同学,而在校园的其他活动当中,这些人也是参与的重点,会形成忙的人更加忙,闲的人更加闲的局面,志愿服务活动也就仅仅是一些优秀的学生让自己更加优秀的方式。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普及,未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领悟到志愿服务精神,大多数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淡化。

(二)学生志愿活动形式不够多元化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途径,是“课程思政”的课外延伸。当下,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一般包括敬老院、福利院的日常志愿服务,主要工作内容是打扫卫生,陪伴聊天,奉献爱心;重大节日如禁毒日、无烟日的宣传教育,重大活动如体育运动会、大型赛事的现场协调、搬运、维护工作等。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较为枯燥,多数是依靠付出体力和占据大段时间为主,主题不够鲜明,会被学生认为是在完成一项任务,与兴趣、特长、专业关系甚微,工作内容对成长帮助不大,让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产生偏差,在活动中不能够完全体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难以从形式和内容上吸引学生长期参与,导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与资助育人工作的相互促进性

(一)志愿服务工作为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回馈社会的载体

资助育人就是以扎实的资助工作为基础,培养受助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成长成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学生管理人员要围绕“立德树人”,将培养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让受助学生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首先,要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突出感恩教育的重要地位,強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在广泛宣传国家、省市资助政策的同时,在学生的心中埋下感恩的种子,引导学生珍惜国家与社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激励学生奋发图强,自强自立,通过自身努力去回报国家和社会。其次,设计与受助学生专业、特长相关的志愿服务项目。从形式、内容、活动可参与的持久性等方面,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感恩回馈的平台,让受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感恩意识[3]。鼓励受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得到锻炼、增长见识和才干,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获得被认可感和满足感。

(二)志愿服务为资助育人工作赋予了更高层次的育人价值

志愿服务既是培养受助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资助育人的良好模式。受助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培养感恩意识和服务意识,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的人才。受助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为资助育人工作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赋予了更高层次的育人价值:(1)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受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学生团结协作、回报社会、奉献友爱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可以在实践中提升个人修养、锤炼品格、培养自强自立精神,培养劳动精神;(2)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培养受助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济压力会造成一定的自卑心态,而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的付出帮助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他人的认可,真切地感受到被认可、被肯定的快乐,提升自我认同感。(3)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培养受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志愿服务活动是受助学生接触社会的有利机会,尤其是高职院校,可借助其办学特色的“地方性”和“职业性”,联系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提供有专业背景的志愿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将知识转化成技能的实践机会,并能够收获到无法在课堂上接触到的操作技能,另外,通过志愿者培训,参与志愿服务的受助学生能够掌握志愿服务技能,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比如在与年迈老人、特殊儿童接触的志愿服务活动前的培训,对不同的志愿服务对象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关注点,避免一些敏感的话题和语言。使受助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增加社会经验,受教育、长才干。高职院校将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和志愿服务两者有机结合,通过志愿服务体现资助育人的成效,从而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优质人才的培养,提升高职院校育人根本任务的质量。

四、结语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机融合,受助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反哺社会,增强受助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荣辱观。也能通过志愿服务品牌、优质的公益项目的影响力,提升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让更多的企业单位愿意投入资金进入资助的行列。建立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的受助大学生培养新模式,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引导、鼓励、支持受助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升自己的自我认同感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全面提升受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陈国良.“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探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4(5).

[2]荐小红,高洪明.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模式构建探讨[J].大学,2021(12).

[3]郑思.高职院校受助学生志愿感恩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J].科学咨询,2021(6).

作者简介:

王璐(1983年-),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志愿服务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