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叶片开放式组培体系初步建立

2021-04-13李欣赵振军张建郭丽红王迪武彦芳

特产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培苗丛生外植体

李欣,赵振军,张建,郭丽红,王迪,武彦芳

(1.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2.宜宾学院川茶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nb.) Breit]为大宗药材,市场需求量大,人工栽培过程中存在繁殖系数较低、退化减产且优质种减少、病毒感染以及栽培技术不高等问题,导致半夏产量不能满足需求。其中无性繁殖的自繁留种更易导致带病材料的累积,使后期病虫害暴发,影响半夏的品质和产量,制约半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组织培养是快速增殖种苗的有效方式,再生植物具有发生数量多、培养周期短、结构完整、成苗率高以及遗传背景一致的特点。很多学者开展过半夏的组织培养相关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建立了半夏完整的快繁体系[1-3]。传统组培需要严格的无菌环境,需要一定的设备、器材和用具,同时还需要人工控制温度、光照及湿度等培养条件,组培苗的成本相对较高,难以满足栽培的需求,而开放式组培较传统组培脱离无菌的环境,通过抑菌素的添加达到抑制病原菌的增殖,从而避免培养基污染,达到省时省力、提高效益的目的。我国开放式组培在香蕉[4]、切花菊‘白扇’[5]、马铃薯[6]、山丹丹[7]、蓝莓[8]、相思[9]和甘蔗[10]等植物上取得一定成功,初步建立了开放体系。日本在多种观赏植物中已经广泛应用开放式组培,并取得很大进展[11]。

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半夏叶片为材料,研究半夏开放式组培技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建立高效再生的半夏开放组培体系,满足市场对种苗的需求。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以长江大学西校区栽培的桃叶型半夏为材料,取叶片为外植体,进行半夏开放式组培的相关研究。

1.2 方法

1.2.1 开放式培养基的配置 用抗生素(头孢克肟、链霉素)、抗菌剂(多菌灵、代森锰锌)以及次氯酸钠的不同浓度组合物作为抑菌剂,对培养基的质量进行观察,放置15 d 后,统计污染率和外植体生长状态。

1.2.2 外植体消毒方法 取半夏叶片,采用次氯酸钠、酒精以及升汞消毒的组合,每个处理接种50 个外植体,1 周后统计叶片外植体的污染情况。

1.2.3 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对半夏叶片组培效果的研究 在1.2.1 和1.2.2 最佳处理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TDZ浓度组合,MS+6-BA1.0+NAA0.2(CK)以及在对照中添加浓度为0.05、0.1、0.3 mg/L的TDZ,观察叶片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以及分化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抑菌剂组合对培养基效果的影响

不同抑菌组合对培养基效果的影响,见表1。

表1 不同抑菌剂组合对培养基效果的影响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antibacterial combinations on the effect of the culture base

通过表1 可知,除7 号组合以外,其他组合均可达到控制培养基污染的效果,但接种外植体后污染率都有所上升,其中以2 号和3 号组合上升最明显。1 号抑菌剂的使用浓度提高,虽然可以更好地控制培养基污染,但对外植体愈伤组织的产生和增殖的影响也相对提高。一旦外植体生理情况变差就极易导致半夏内生菌的增殖,导致整个外植体受到污染。根据比较分析,设计组合中5 号和6 号的效果比较好,所用的抑菌剂浓度可以抑制培养基中的病原物,对外植体的影响也较小,但其中6 号外植体的愈伤组织增殖比5 号要快。因此,综合考虑,培养基处理以6 号为宜。

2.2 不同外植体消毒方法对污染的影响

不同外植体消毒方法对污染的影响,见表2。

表2 不同外植体消毒方法对外植体污染的影响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ernal plant disinfection methods on external plant contamination

通过表2 的结果分析,升汞的消毒效果较好,污染率较低,但随着升汞处理时间的延长,外植体的死亡率也逐渐加大。升汞有毒,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若无菌水冲洗不彻底,会造成外植体中毒死亡。次氯酸钠处理时间延长会造成外植体死亡率的上升,但时间短,消毒效果又不理想。单独使用酒精时,先用酒精润湿的纱布反复擦洗干净,再用酒精浸泡搅拌45 s,污染率控制在30%左右。综合分析,采用方法5 最好,虽然污染率高,但外植体的死亡率最低,且操作比较简单,对环境影响也较小,发现污染,及时去除,并不影响组培瓶中其它外植体的继续发育。

2.3 不同激素浓度对半夏组培效果的影响

不同激素浓度对半夏组培效果的影响,见表3。

表3 TDZ 浓度对半夏组织培养的影响Table 3 Effect of TDZ Concentration on Tissue Culture of Finellia ternate

激素浓度在半夏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没有添加激素TDZ 的组合中,6-BA 和NAA诱导出大量的愈伤组织,但不能进行分化,需要转接到分化培养基中进行分化。添加TDZ 处理的组合,不需要进行分化转接,可直接从愈伤组织上分化出丛生芽。TDZ浓度对分化的效果有不同的影响,低浓度的TDZ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直接在愈伤组织上分化出芽,不需要转接分化;较高浓度的TDZ 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愈伤组织出现褐化,从而影响丛生芽的质量。

图1 半夏开放式组培的效果Fig.1 Effect of open tissue culture of Finellia ternate

在各处理中,半夏叶片的开放式组培中的形态发生过程基本相似,叶片切口处产生愈伤组织,其中叶脉中的形成层最为活跃,最先产生愈伤组织并迅速增殖,其他部位产生愈伤组织较慢且增殖较慢(图1-1),18 d左右,愈伤组织体积明显增大,质地紧密,白色(图1-2);1 个月左右,愈伤组织产生较多圆状凸起,该结构类似珠芽的作用(图1-3)且数量较多;45 d 左右,圆状凸起变为绿色,分化出芽(图1-4),之后丛生芽快速生长,产生大量丛生芽,并不断有新的芽点产生(图1-5);之后,转入生根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可产生不定根(图1-6),不定根的数量与愈伤组织的体积呈正相关;在椰土中进行炼苗移栽,生长良好,由于愈伤组织不断分化出芽,因此,丛生苗的特征较为明显(图1-7)。在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条件的恶化,如高湿、缺氧,导致丛生芽生理状态较差(图1-8),难以进一步增殖或分化,采用蛭石无糖培养,部分组培苗在老叶、叶柄枯萎后,可重新萌发出新叶,并产生根系,形成功能正常、形态正常的组培苗,降低污染造成的损失(图1-9)。

3 讨论

3.1 抑菌剂的选择

叶片的消毒处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叶片存在一定污染率,主要是细菌污染,真菌污染控制较好。在抗生素的选择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筛选。由于细菌种类较多,单一的抗生素很难起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在抑菌剂方面,前人做过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卢加举等[12,13]对复合抑菌剂进行了研究,并取得预期的抑菌效果。此外,部分植物精油含有杀菌、抗菌活性物质,在抑菌剂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4,15],在避免抗生素的使用及降低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抑菌剂对无菌苗的生长有一定抑制[16],但抑菌机理的相关研究尚不完善。

3.2 消毒方法

在外植体转接过程中,由于外植体经过酒精消毒,在转接过程中,酒精可能未挥发完全,导致酒精持续对外植体叶片造成损伤,致使叶片生理状态变差,从而导致死亡。待酒精挥发完全,可降低转接的死亡率。在超净工作台操作,风速可加快酒精的挥发,从而降低酒精对外植体的伤害。从污染情况来看,外植体消毒和接种应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外植体的感染,待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进行增殖时,可以在室内进行,这样污染率非常低,和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显著性差异。

3.3 开放培养的效果

开放培养由于没有高压灭菌的过程,因此营养物质的损耗以及激素损耗较少,使开放培养基中的激素浓度有所降低,同时琼脂使用量大大降低,由7 g/L降低为3 g/L,木薯粉的添加使培养基的配制不需要pH的调整,大大缩短配制时间。与传统无菌培养的半夏相比较,开放式组培中激素浓度需要相应降低,愈伤组织的增殖以及丛生芽的诱导较传统组培差距不大,表明抑菌剂的种类和浓度对半夏的组培影响较小,可大规模应用。

在愈伤组织转接过程中,多数愈伤组织可分化出丛生芽,但后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愈伤组织和培养基接触面出现脓状物、培养基变色以及丛生芽叶片开展较弱等问题,这可能是半夏丛生苗生理状态变差,致使内生菌或附着的细菌成为优势种而产生的脓状物。导致半夏丛生苗生理状态变差的原因,可能是培养容器内恶化的环境,如湿度较大、温度较高以及有害气体增加等,从而导致有害菌增殖。在此情况下,采用无糖培养的方法,把丛生芽的外植体转接在不含糖的蛭石上,经过一段时间,可产生新根,从而挽救生理状态恶化的丛生芽外植体,减少损失。占艳等[17]对半夏无糖组培苗和有糖组培苗的根、叶显微结构进行解剖比较分析发现,无糖半夏组培苗保水能力具有明显优势,组培苗质量明显优于有糖组培苗。

3.4 无糖培养的初步探讨

无糖暴露培养应是半夏进一步培养的方向,从而进一步建立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培养模式。在无糖培养的相关研究当中,部分植物种类获得成功,且无糖组培苗较有糖培养苗的根系更为旺盛,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更为明显,组培苗质量更优[18,19]。借鉴无糖培养的理念,对生理状态较差的丛生芽进行处理,转接在用MS 无机盐(无有机物)+IBA 1.5 mg/L+NAA 0.5 mg/L营养液充分润湿的蛭石中进行培养,丛生芽出现少量叶片和叶柄的枯萎,但有更多的新叶产生,20 d 后取出观察,发现产生部分新根,丛生苗正常生长,该补救措施可减少组培苗的损失。

猜你喜欢

培苗丛生外植体
反刍动物外植体的研究进展
伊藤杂种‘巴茨拉’不同外植体无菌体系建立及愈伤组织诱导
外植体差异对植物组培苗无性快繁的影响
疫情大考 移动办公变局“丛生”
天梁河
菊花离体快繁技术流程概述
春色
桉树轻型基质网袋组培苗育苗技术研究
浅议黄栀子组培苗的瓶外生根
热科院油棕育苗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可望大规模种植油棕组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