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4-13吴衍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5期
关键词:贫困生措施高职

【摘要】公平是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改善处于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层次的高职贫困生的就业困境,是促进就业公平、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本文拟在就业公平视角下,分析高职贫困生在就业权利、机会和规则等方面表现,探析构建从国家、社会和学校促进高职贫困生就业公平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  贫困生  就业公平  措施

【基金项目】河南省2020年度全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就业公平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就业现状及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YB2020438)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5-0013-02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继农民工、下岗职工就业问题之外的另一核心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深入发展的趋势下,高职贫困生在受制于社会环境、资本短缺、经济特点和心理困扰等因素影响下,其面临的就业形势及问题较社会上其他群体表现得更加严峻。因此,在就业公平视角下,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难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促进贫困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高职院校贫困生就業率和增进社会就业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就业公平的基本概述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关注和研究,对涉及的有关就业公平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但目前就业公平的概念还并未形成一个广泛的认可。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理论观点:

(一)新自由主义就业公平理论

新自由主义又被称为现代自由主义,最有影响的人物是罗尔斯,他关注在平等基础上关注自由的不平等,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优先于效率,把结果的不平等保持在合理的限度。新自由主义就业公平理论强调平等的重要性,强调公平优先于效率,主张在国家干预下,采取适当的就业政策实现人人都有获得公平就业的机会。这也是新自由主义的就业公平理论与主张平等重点在于起点平等的古典自由主义等其他理论的不同之处。

(二)新保守主义就业公平理论

新保守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主张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认为人与人的差异与人的先天素质有关系,在社会财富分配中不能因为过分强调公平分配,否则就是对人性的背叛。在平等和自由之间进行选择时,更加关注效率优先,尤其是在对就业资源进行分配时,要根据个体的就业能力、资源、素质等因素进行分配。强调的公平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公平、起点上的公平,而非事实上的公平。在对于如何分配就业资源的问题上,反对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平均分配,强调要根据个体就业能力进行分配。

本文所指的贫困生就业公平,是指高职院校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依照毕业生的个体能力及素质水平享有的公平的竞争权利和竞争结果过程,这个过程不受外力的影响和干扰。

二、高职贫困生就业公平问题的表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规模都有所增加,据统计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874万,与2019年同比增加了40万人,再加上历年约100万未就业的大学生,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与本科高校毕业生相比,我们的高职贫困生,受制于学历和社会压力、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叠加的影响下,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就业公平的问题和矛盾进一步凸显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高职贫困生就业公平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就业中的问题将高职贫困生就业中的问题表现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就业权利不公平,二是就业机会不公平,三是就业规则不公平。

1.就业权利不公平。追求经济利益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问题。为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不少用人单位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背景、广州等城市等对高校毕业生采取了差别对待的方式,存在的如户籍(地域)歧视、学历歧视、经验歧视、性别歧视等,降低了高职贫困生的就业率,分割了人才市场,阻碍了人才的社会流动。一是对学历的歧视。在招聘时设置学历条件,比如“非名校歧视”最低本科等,设置了超过岗位需要的学历门槛,认为本科生比高职生更好管理,追求高学历、排斥专业类别等,使整个就业市场上的专科学历的岗位很少,高职学生可选择的工作机会和就业机会少之又少。二是户籍(地域)歧视。在招聘条件中设置倾向于招收某些城市或地区的学生,将一部分农村的高职贫困生的就业机会远不如来自城市的本科毕业生的机会多等。三是对性别的歧视。在就业中或多或少的存在显性或隐性的性别歧视的现象,使高校女生和高职贫困女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很多女生因此而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2.就业机会不公平。社会出身和家庭背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贫困生的社会流动。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中,面对着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缺乏一定的公开性的现状下,高职贫困生的社会出身和家庭背景因素与普通毕业生相比还有些差距,尤其是在社会资本、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差异,导致其通过有限的社会关系掌握的就业信息和就业资源十分有限,获得的就业信息状况与其他高校毕业生不对称,影响了就业的机会。对高职贫困生的就业调查数据显示,在“你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方式”的问卷中,45.91%的高职贫困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方式是靠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16.19%、16.29%、16.97%的高职贫困生认为通过人才机构举办的招聘会、个人自荐、学校双选会就业活动最有效。

3.就业规则不公平。针对贫困生和高职贫困就业的问题上,目前政府也为了促进其就业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扶持的政策,但是从扶持政策的发展效果和发挥的作用来看,对于就业扶持的政策仍然是还不够健全的,比如除了《劳动法》《失业保险条例》等对就业有明确的规定之外,对于贫困生的就业培训、就业中介管理、就业服务等方面并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法律规章来约束。而在现有的制度中,对于就业的义务和责任的规定等方面上来看,在就业协议和合同中多是对毕业生的义务、违约责任等进行了约定,却未能对用人方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有效的约束,导致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违约的现象频繁出现,毕业生只能无奈的接受被违约的事实。

三、促进高职贫困生就业公平的措施及选择方法

从现有的就业公平相关理论及状态来看,公平是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高职贫困生处于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层次的困境是由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原因造成的,是公平的发展和相对公平产生的结果。事实上,高职贫困生之所以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跟其家庭条件有很大关系,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及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和问题,但是还是处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边缘地带。因此,通过制度性的政策、完善的支持系统和内在的发展来提升和促进高职贫困生就业公平,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当下就业公平政策理论的一种基本体现,从长远来看也符合社会稳定和良性发展目标实现的需要。

首先,从国家层面上加强对高职贫困生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为高职贫困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促进高职贫困生就业公平。一是从法律、政策等层面上进一步规范现有的大学生和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完善的贫困学生贷款和助学制度,加大贷款力度,扩大贷款辐射面,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贷款体系,以实现保障贫困生就学,并兼顾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的功能。二是引导社会各界拓宽资助资金渠道,积极调动银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银行为高职贫困生资助贷款,支持银行为贫困生减免贷款利息,延长还款期限,减少高职贫困生就学的压力。吸引支持企业加入对贫困高职生的支持力度,对高职贫困生进行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三是在政策上对贫困高职生的就业岗位设置上进行调控和倾斜,在一些岗位上多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公平的就业机会。

其次,从学校层面上加强对高职贫困生就业工作的支持,为高职生贫困生就业提供更多实际性的支持,促进高职贫困生就业公平。一是各高校要完善贫困生资助帮扶政策。二是加强对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三是加強对贫困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训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进而帮助提升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从社会层面上加强对高职贫困生就业工作的支持,为贫困生就业创设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支持。一是社会和用人单位要转变对高职生这一就业群体的固有观念和偏见,改变过去的“本科生能力强于专科生”的想法,多关注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避免将学历和能力等同而论,为高职贫困生就业提供宽松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高职贫困生工作中,发挥非政府组织扶贫的积极作用,扶持和资助高职贫困生,支持和帮助高职贫困生完成学业。三是积极发挥企业的社会职能,承担社会责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为高职贫困生提供一些岗位设置和就业机会方面的倾斜,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保证高职贫困生在就业中的权利公平。

参考文献:

[1]褚惠萍.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1).

[2]张文芝.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6).

[3]李从松.我国大学生贫困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

作者简介:

吴衍(1986年-),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原理,教师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贫困生措施高职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