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城,活在幻想中的童话诗人

2021-04-12周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顾城悲剧童话

周丹

内容摘要:诗人顾城以其充满童趣的语言,奇妙的想象,天才般的语言运用能力描绘了一个天真烂漫的童话之城。然而,作为童话诗人的顾城却选择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本文以顾城诗歌为背景,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情感表达,探究顾城诗中童话王国的美好与其在现实世界的迷失,重现顾城真实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位用整个生命去点燃自己梦想的诗人。

关键词:顾城 诗歌 童话 悲剧

可以这样理解,顾城大概是每一个爱读诗的人都绕不过去的一位作家。他的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他用诗描绘了一个专属于他的理想王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亲自打碎了这个国度,戳破了他亲自构建的美丽的梦。

一.住进童话中的诗人

他是天才型诗人,根据他的姐姐顾乡描述,顾城在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了才华。他两岁时就能发出一种近乎鸟鸣的声音,这是源于他天生的对大自然的感受力吗?顾城5岁的时候就能讲述三国里面的故事,他还会创作故事。从八岁就开始了诗歌创作。这个小才子对语言文字有超乎常人的理解能力,会用令人惊艳的语句会记录梦,记录幻觉,记录最纤细的神经。他在15岁时就写下《蝉声》,他是这样描写蝉声的,他说蝉声像尖微的唱针,在迟缓麻木的记忆上,划出细纹。蝉的声音一般是进入夏天的标志,普通人写蝉的声音可能是一种时间信号的传递。顾城却用了一个词“尖微”,声音尖锐却不是很大,但是却在烦闷的夏日里,在人焦躁不安的情绪里渗透出来,慢慢的划出裂痕。看似不扎眼,但很有力量。他把蝉声比作唱针,会唱歌的针,试问谁还会想出这么贴切又奇怪的比喻。这是顾城的特性,也是他的天性,他非常善于与大自然交往,他热爱在大自然中捕捉来自花花世界的讯号。在他另一首更广为人知的诗《远和近》中,也展现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很多人把这首诗归为简单的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接,其实,这首诗包含着顾城更深沉的思考。让顾城觉得有诗意的不仅是你和我,更是人与自然,这首诗歌其实表达了顾城希望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再有一首《门前》,“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虽然只描写了草、风、人,但是你会感觉沉浸在一种自然万物各司其职,人类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氛围里,惬意、舒适,心旷神怡。诗中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遵循韵律或者节奏,全然一派自然的纯净。的确,诗人用了简单的短句,但是诗的内容并不简单。前文说到,顾城的《远和近》里参杂着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门前》则是顾城对生命的一种解析。在这里,有生命的驻足与停留,有美好瞬间的短暂。门,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象。门将自我与外部世界隔离开,也将每一个个体与外部世界相连。而这个时候,诗人顾城在哪里呢?他就站在门前,手扶着门扇,轻轻的靠向这扇门,没有要出来也没有要进去,时间就在此刻停住。这是一首非常安静的诗,作者就是想要让读者感受生命中的一些温柔。

在顾城的诗歌世界里,有太多让人感觉童心外溢的诗歌,以致于舒婷称之为“童话诗人”。虽然顾城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编织了一个童话,但其实这些诗歌也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注入了温暖的力量。

二.在童话中迷失的诗人

然而,从诗的世界里出来,脱离童话,来到现实生活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他处处显得不成熟,无担当,无所适从,甚至莫名其妙。在顾城的影像里,大多数照片都戴着一顶奇特帽子,很多人说这是顾城的特征。但其实这是他逃避世界的一种方式,帽子给了他安全感,可是什么样的人需要帽子来保护自己呢?他是躲着这个世界的,他知道现实是什么样,但是一直躲在帽子后,躲在自己筑造的梦境里,不愿出来。他的言行,在身边人看来是任性,是懦弱,是神经质。他执着于童年的梦,执着于年少的美好时光。他在《小春天的谣曲》里表达自己,他是一个王子,心是他的王国。他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里追求自我,追求一个清净的能够让他做梦的地方。他在《生命幻想曲》里告诉自己,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他在诗里随心所欲的表达,这是表达者的自由。但是也许是对自由的过度渴望,或者对梦的眷念。他的心态始终停留在某一刻上,如他自己所说,他不是一个成年人,他是一个孩子,一个始终没有发育成熟的孩子。他孤僻,不喜欢正常的生活,他自己也没有独居生活的能力,他到哪儿都需要带着谢烨。与其说,谢烨是他的妻子,不如说谢烨是照顾他衣食住行的人,是扮演着监护人一样的角色。遇见谢烨以前,他有父亲母亲的照顾,后来大了些,要出门,姐姐全程陪同。有一度,他一直跟着北岛上上下下。遇见谢烨以后,谢烨不仅是他的伴侣,更是要管理他的工作,整理他的诗集投稿、出版、翻译,他的交友,他的衣食住行,全都是谢烨在操办着。也许是他过度的迷恋虚无缥缈的东西,耗尽了他太多生命的能量,以至于他的灵魂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病毒,他最初为自己描绘的城堡最终却成为了困住他的牢笼,他甘愿沉溺其中。即使外部有人视图将他牵引出去,但都被他坚硬的外壳劝退。他骄傲的放纵着自己的“病毒”,却也在无形中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三.在童话中幻灭的诗人

顾城诗里的清新自然、浪漫温暖是很多第一次看他诗集的人的第一感受,可一旦走进就会发现其中的偏执。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艺术家如同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一样,从一个他所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出来,钻进自己的想象力创造的世界中,但艺术家又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去寻找那条回去的道路,而再度把握现。”这段话揭示了艺术家与精神病患者之间的区别。顾城显然是一个艺术家,他出类拔萃的语言天赋,敏感的神经使他成为了一位才华卓越的诗人。顾城后期的诗歌语言不像前期那么明丽,更多的透露出了一种淡淡的丧在里面。比如他在《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这样描述,脱落的叶子随随便便露出干燥的内脏。脱落的叶子本身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但是作者在这里却赤裸的指出叶子随意露出内脏。提到内脏给人的第一感受通常带着恶心、血腥。而这里的内脏是干燥的,叶子真的有露出内脏吗?也许没有吧,这里顾城或许想表达他渴望像叶子一样毫无遮盖的展示自己的内心,但是叶子露出内脏没有关系,人不行。最终“内脏”成了他心里的魔障吧。又如他在《墓床》中写道“我在中间应当休息”,彼时,顾城已经选择定居激流岛了。来到这里,本是奔着自由生活而来,谁知在这里身陷囹圄。“永逝、悲伤、人时已尽、休息”这些词语的出现,也暗含着作者此时的心境并不明朗。诚然顾城的确是从诗里走来,但他最终没有从诗歌中走去,他没有找到回去的路,没有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他只管编造梦想,却不知道梦想可能并不会实现。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应该是尽善尽美的,他脑海中想象的美好画面,是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然而并不是。这样的落差长期演变,逐渐使他的心理走向病态。他纯粹的梦想在现实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被无情的吞没。顾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表述过说,诗人必须具备一个永远醒着的微笑而又痛苦的灵魂。他在《山影》中写下“今天像恶魔,明天又是天使”。这句话,也许可以算是顾城人生的真实写照吧。1993年的10月28日,新西蘭激流岛,著名诗人顾城在打伤妻子后自缢身亡,其妻谢烨也在送往医院后不治远离人世。曾经浪漫美丽的爱情神话最终却成为了人间悲剧。

四.脱离童话只是诗人

在顾城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写下了四封遗书,分别留给他的父亲母亲姐姐以及他和谢烨的儿子木耳,在给儿子的信件中他最后提及“愿你别太像我”。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顾城对自己的人生是否定的,因此他不希望他的孩子过得如他一般。回看顾城的一生,早年天才,写诗作画出类拔萃,前期感情生活令人艳羡,接着事业一路上升,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参加国际诗歌节,随后周游各国进行讲学、文化交流,最后遁世隐居。这在外人看来,完全符合完美人生的标配。家世才情一应俱全,最后远离尘世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多么逍遥自在。但是,剥去外壳,探究内在,顾城以自我为中心画地为牢,在激流岛过得并不愉快。他在最后的归属地写下诗歌《我是一座小城》,将自己的心比作一座城,冷冷清清。顾城以为激流岛应该是他的桃花源,四面环海,與世隔绝。然而这里最终并没有成为他理想的花园,反而成了他年轻的生命终止的地方。所以,世上真的有桃花源吗?顾城在写下这四封绝笔时,应该已经了然于心。世上本没有桃花源,它只能存于心罢了。

顾城个人命运早已悲剧结尾,尽管他的诗歌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颂,但是由于他疯狂的举动如今批判顾城的人非常之多。我们在探究顾城诗歌时,不免会从他个人经历入手。面对这样一种情况,笔者以为应将顾城作为社会中的人、诗人分开看待。作为诗人,他是优秀的,他留下了璀璨的语言文字供给后人,他的诗歌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童话世界。他不断地寻找自我,在现实与幻想之间穿梭,为人类的精神困境寻找出路。虽然,他最终失败了,但是总会有人成功。

参考文献

[1]顾城:顾城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化,2003.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顾城,雷米:英儿[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

[4]顾城.顾城诗歌精品: 顾城的诗顾城的画(插图本)[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5]农为平:寻梦者的歌唱:诗人顾城的童话情节分析[J].时代文学,2009.

[6]张厚刚.“童话诗人”对顾城诗歌全貌的遮蔽[J].齐鲁学刊,2013.

[7]彭卫鸿.一个童话的终结——顾城诗歌散论[J].湖北大学学报,1995.

[8]戈雪.一个纯真脆弱的童话世界——论顾城的诗[J].江汉大学学报,2000.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顾城悲剧童话
伟大的悲剧
远和近
雨后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远和近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