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空间表达

2021-04-12李瑞琪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历史地图比较分析

李瑞琪

内容摘要:本文在比较文学视野下,通过还原历史场景,在历史地图中精準空间定位,解读文本中监房、栈房、贫民窟的租屋等私人空间与街道、估衣铺等公共空间的意义表达,以体会城市的气质和人的境遇。

关键词:空间表达 历史地图 空间场所 比较分析

1944年,毛姆在《刀锋》一书中提出:“人不论男女,都不仅仅是他们自身,同时还是他们自己出身的地域、他们学步的城市公寓或乡间农场、他们上的学校……是所有这一切将他们塑造成了现在的模样,你只有成为他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无独有偶,昭和36年即1961年,日本京都市发行了一部大型城市写真集《京都》,大佛次郎在为其作序时也提出了“人是土地的风景”:“京都人和京都的自然一样温柔。人们的脸庞就是那方土地的风景。”城市影响着人的面貌,对城市有足够细致的了解后,对人的认识想必也会更深刻。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出现的上海的静安寺路、五马路、黄浦江边、贫民窟、栈房和监房,等等空间场所无言勾勒着城市的气质面貌,默默见证着人物的成长转变。人在城市里发生行为,城市又见证着人的流徙,见证着人的挣扎、痛苦、徘徊,二者无法被割裂。只有拨开迷雾看清城市的面貌,才能对人物的行为动作、思想语言有更透彻的观察和理解。

一.私人空间

首先是主人公的三个住所。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可怜的高老头在初入住伏盖公寓的时候,住的是每年膳宿费一千二百法郎的套间,其后改住每年膳宿费九百法郎的房间,最后则是搬到了每年膳宿费只要四十五法郎的房间了,直观的表现出了高老头经济的每况愈下。与此类似,《春风沉醉的晚上》中住所的变迁同样有深意。

《春风沉醉的晚上》一文,首刊于1924年2月28日《创造季刊》第2卷第2期,那么文中的背景设定,姑且假定在1924年以前的民国上海。主人公第一个住所据商务印书馆1913年2月刊印的《新测上海地图》,位于公共租界的腹地为如今上海的静安区。第二个居所跑马厅是如今人民广场附近。第三个居所在外白渡桥北岸,按图索骥,据商务印书馆1913年6月刊印的《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从外白渡桥往北,一直到虹河,过了虹河再往西北,直到新(左言右巳)浜河岸,才终于找到了日新里,属美租界。至于作者所说的“邓脱路”,查阅地图均无果,不过日新里东南方向,有条东北—西南方向的大路,名为“麦可脱路”,皆有一“脱”字,此处存疑。比照今日的上海地图,这第三个居所住址,大约是在今天的虹口区凯虹家园附近。

接着,定位结束后对三个住所进行空间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里面也常有出现出租屋。在《罪与罚》中,小说进展的几个关键地点都是出租屋,比如拉斯科尔尼科夫尼科夫的出租屋彼得·彼得罗维奇为未婚妻租住的房子等。在历史地图中找到具体定位后,再对《春风沉醉的晚上》中三个出租屋进行详细考察和意义解读。

(一)静安寺路南的监房。总体特征即“自由的监房”,监房何来自由呢,此处恰好体现了新批评所提倡的词语之间的张力,知识分子看似自由,实际又踽踽难行。除了像鸟笼一样、终日没有阳光的空间形态,这片房子的住民,又都是些“同强盗小偷一样的凶恶裁缝”,亦或者是同主人公一般的“可怜的无名文士”。同时这个地方还被讥讽为“Yellow Grub Street(黄色俱乐部街)”,即本身“grub”一词就带有贬义、歧视的含义,意为“黄种人的寒士街”。即便如此主人公还是因为房租过高而搬家了,贫穷、困窘之况可见一斑。

(二)跑马厅的栈房。是某位熟人的仓库。既然栈房是熟人联系的,为何又会受种种逼迫呢,为何人所逼,为何种形势所迫,我们均不得而知。联系后面别人问起主人公有无朋友时的回答“朋友是有的,但是到了这样的时候,他们都不和我来往了”,处境总归是不好过。

(三)日新里的贫民窟。拥挤和黑暗是其特点。房子的高度不超过2.5米的房子,说是两层楼,却没有楼梯,只是在一楼的角落处竖了一架梯子,梯子中间还“跌落了几根横档”,每次上下楼,总要顺着梯子爬上爬下。居住面积也是拥挤,主人公在穿过一楼上二楼时,总得“侧着身子”从破布洋铁罐玻璃瓶旧铁器堆中穿过,而且二层本就不大,房东还将其隔成两个。屋里并没有床,主人公搞了两摞书,上面覆盖一个二尺长的画架,白天当写字台,晚上当床,二尺大概也就0.7米。除了拥挤异常,黑暗是另一大特征。主人公称自己的房间是“暗室”,即便是白天在家,也总要点上蜡烛,“每日每夜只是在那暗室的灯光下呆坐”。长久的黑暗不仅使人没了时间观念,同时由于主人公出门总在晚上,对季节的变迁也是浑然不觉。

二.公共空间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故事背景在1924年以前,除了像监房、绽栈房、贫民窟等住所这样的私人空间,以上海这个繁华都市为背景必然是少不了诸多公共空间的架构的。本部分将以出行路线和街道为切入点,对空间进行架构还原和意义解读。

文学作品中对主人公出行路线的描摹有许多,例如《魔山》中汉斯·卡斯托普两兄弟早餐后的山上散步路线:疗养院的大门--山坡—达沃斯高地—山腰上的长椅处—疗养院,和塞塔布里尼的相识以及诸多争辩和思索皆发生在这条散步路线上。另外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又比如《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和直子在东京街头和疗养院的散步路线等,对出行路线的关注和考察十分有趣。回到《春风沉醉的晚上》,主人公总是在夜间出门闲逛,白天睡觉,浑然不觉四季。有次作者因取信需要不得不上街,到了街上才发觉“春光已老透”,自己的棉袍子实在是厚重了些,又适逢领了翻译得来的薪酬,因此打算去估衣铺里置办些衣物。由此,主人公从所在的邓脱路的日新里附近的邮局出发,一直辗转到五马路才买到价格合适的单衫,随后走回到邓脱路。大致可知,主人公从美租界沿黄浦江一直向西南,来到了英租界的外滩附近。受制于当时地图比例尺等因素,我们同样将这些地点标注到当今的上海地图中,接着是五马路,把《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和如今的上海市地图两相比对之后,不难发现,五马路即是如今的广东路,为便于测算距离,我们假定主人公最后置办衣物的估衣铺为如今的广东路的外滩五号附近。随后主人公又回到了虹口区的凯虹花园(日新里)。据高德地图提供的数据,从凯虹花园到外滩五号步行距离2.6公里,预估耗时36分钟,来回也即是5.2公里,理论上耗时1小时12分。

由此,有两个基本问题得到了自然的显现。其一是主人公体力的衰弱。昼伏夜出,饥一顿饱一顿,又有神经衰弱的重症,从日新里到五马路这一来一回的行程,起码要花费两到三个小时。因此主人公后文回到家里,在等人回来的空当里,不知不觉疲累到睡着一事是十分合理。其二是主人公经济方面的困窘,据1928年上海市政府社会局出版的《上海特别市工厂分布图》,当时上海的主小工厂基本都分布在当时的美租界和英租界。主人公所在的美租界商事繁华,交易活跃,可是其在置办衣物时因穷困,拖着残躯跑到了英租界的五马路附近。偌大的美租界都买不到价格合适的衣物,在五马路也只是买了个单袍,夹衫也买不起。

一些作品对城市图景的描摹,采用的是照相机式的非虚构描摹,选取某一特定的因素进行特写,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彼得堡的“臭味”和狄更斯《荒凉山庄》中的浓雾,鲜明的勾勒城市的图景。除去前面提到的出行路线上,作者还细腻地描摹了街道这一场景。城市的气质与人的境遇,宛如电影中的幕布背景和肖像特写,二者互相成就。男主人公习惯昼伏夜出,突然白天上街,街上的繁华富丽与鼎沸人声,不由得使其心驰神往,忘乎所以,以为到了“大罗天上”,但主人公因挡道被人斥责辱骂。接着到了估衣铺,生活捉襟见肘,买衣服也是紧手紧脚,店员看到其寒酸样,一个个的都是“摆下了脸面嘲弄”。在这些空间场所中,主人公是被剥离的存在,是不被接纳的存在,娱乐和幸福不会光临他昏暗的出租屋,他所能做的也只是“一个人在马路上从狭隘的深蓝天空里看看群星,漫漫地向前行走,一边做些漫无涯汜的空想”,这是主人公夜晚出行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生路上踽踽独行之姿的映射。

以上,还原主人公的住所及出行路线,细读其住所区位及城市街道图景,明确空间形象,才能更好的去分析空间所要表达的意义,也即是为我们去体会《春风沉醉的晚上》主人公诸如经济拮据、身体衰弱、内心挣扎、思想苦闷,以致昼伏夜出、茕茕孑立、踽踽独行之境遇,提供了更形象直观、立足现实的一种途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猜你喜欢

历史地图比较分析
历史地图在高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策略
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活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