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沉浸式体验的新疆那拉提景区设计

2021-04-12牟磊高成广

旅游纵览 2021年3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旅游体验

牟磊 高成广

摘 要:新疆那拉提景区的沉浸式体验设计首先要从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开始,提炼和挖掘景区内部历史文化要素,设计景区文化主题的故事线。体验路径设计时将转变游线概念,并由最初的空间概念逐步发展为时间概念或是确定为时空概念,并贯穿于景区空间直至游客投入大量精力,同时具有控制游客流量、协调游客感受的核心功能。此外,多感体验式设计方法是基于感官完成后续的景观设计,而感官包括视觉层面、嗅觉层面、听觉层面,以此创造良好的景观场景氛围,打造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场景。本文基于消费者的旅游体验及其专门行为意向的深入分析,从构建景区认知体验体系的角度出发,利用空间认知理论的研究,进行体验项目的设计,最终将景区设计成一场全维度立体化的可观、可触的感官体验场所,满足游客心理需求,使游客达到沉浸式的旅游体验。

关键词:景区设计;沉浸式体验;旅游体验;感官体验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一、沉浸式体验旅游概念

(一)沉浸式体验

沉浸式体验是一种集中式的体验与全新的感受,可让体验者拥有全身心的交融并拥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感受。基于此,体验者要获得全新的多感官形式的沉浸式体验,首先要实现五感的全面配合,即视觉层面、味觉层面、嗅觉层面、触觉层面、听觉层面[1]。《设计的法则》一书明确将沉浸式体验阐述为心流。心流理论为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在20世纪70年代构建的一种基于交互体验或是人的心理体验相关联的心理学理论,其对心流概念的定义为:一种基于个人精神全部应用在特定活动当中的,心流形成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程度的兴奋,并具有较强的充实感[2]。基于两者的定义发现,心流理论影响着沉浸式体验,两者具有较为明显的关系。

(二)体验式旅游

希腊学者斯塔波利斯(Stamboulis)与斯凯尼斯(Skayannis)的观点为:体验式旅游是作为一种提前设计,基于特定流程开展的活动过程,游客积极参与,获取良好感受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可以给旅游者带来一种新的附加价值[3]。

(三)沉浸式体验旅游

沉浸式体验旅游,是在体验式旅游的基础上,通过体验环境的多感调动以及行动与意识融合,从而达到对旅游的过程全神贯注,意识高度集中,自我意识不断弱化,对周围环境有明显的控制感,并且能够持续,通过游客心理、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旅游心流体验。沉浸式体验旅游是体验经济下旅游产业纵深化发展的产物,随着旅游形态的变化,旅游业态的发展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不断创新的两大性质[4]。这种体验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影响力不断提升,这反映了技术创新与各种市场发展需要的结合[5]。

二、景区沉浸式体验设计原则

(一)感官调动原则

约翰 O 西蒙兹与巴里·W·斯塔克所发表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当中明确强调:“规划并非空间或是其他形象以及其他物体,而应属于规划形式体验,同时也属于人性层面的体验式感受”[6]。规划既然属于人性层面的体验感受,则不可只注重视觉,应是所有感官享受的全面协调。如果只注重视觉享受,则会导致其他感官享受的缺失,也难以促使游客更好地融进各种旅游景区场景中。基于此,旅游景区的打造应树立“五感体验式设计”理念,即从五种感官形成全新的体验,进而完成景区的构造。

(二)叙事性沉浸原则

旅游景区同时也可当作故事演绎的场景,或基于各种情境、其他不同角色、环境、各个情节、节奏的把握从而使游客与故事达到相互融合的境界。认知科学家罗杰·尚克明确强调:“人类天生就可以形成对故事的认识,而非逻辑性”[7]。叙事性沉浸方式传递有效信息能够获得他人的认知并形成一种感性体验。

(三)心流原则

沉浸式体验设计应合理应用心流理论,在旅游路线规划和节点安排上,设计师应充分考虑让游客体验中的感受和期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使用户达到心流状态,让游客在线路体验及行程安排上有控制感,可以全神贯注的自觉体验[8]。

三、新疆那拉提景区沉浸式体验设计

(一)场地概述

那拉提风景名胜区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的伊犁地区,中国天山的西端,地处天山支脉阿吾拉勒山和那拉提山之间的巩乃斯河谷地,伊犁河谷东端。行政上在新源县境内,地理位置为东经85°17′~85°28′,北纬43°01′~43°15′之间,距新源县城80公里,距伊宁市256公里,东至乌鲁木齐465公里。总规划面积为960平方公里,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亚高山草甸植物区。良好的草原景色与当地哈萨克民族风俗交相辉映,并由此发展为新疆地区影响力较为显著旅游观光度假区。

目前,那拉提风景名胜区拥有的一系列人文资源较自然资源在数量上有明显优势(表1),特级资源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价值、较大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并将其作为这一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项目,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9]。

那拉提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目前,风景区主要提供传统的草原观光游,与喀拉峻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旅游项目雷同,同质化竞争严重,此类型旅游产品更新速度缓慢,其发展重点为草原观光旅游,并未进行旅游產品创新,虽然当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国那拉提草原文化旅游节”,但是活动基本都是传统民俗活动,类似于阿肯弹唱、姑娘追等各种活动形式。此外,以上各种活动项目对参与者有专业性的技能要求,因而游客并未能积极参与并进行有效的互动,景区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本文基于沉浸式体验理论,全面分析那拉提景区的风景资源特征,基于对景源的充分认识,对特级、一级等景源进行筛选,为下一步沉浸式体验景象展示、主题游线做初步构思。景区设计应突破资源限制,提升景区综合竞争力,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体验环境,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沉浸式体验旅游景区设计

1.构建沉浸式体验空间场景

以那拉提景区的自然资源特色为前提,提炼乌孙游牧民族文化,以汉代解忧公主下嫁乌孙昆莫之孙岑陬的历史故事为蓝本,通过对乌孙游牧民族文化、和亲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景区文化主题的故事线。景区设计师应对那拉提景区进行空间布局,基于沉浸式体验维度的思考,研究景区的空间结构,运用类电影故事性设计思维和智能化科技思维构建体验场景,全景式展示景区故事内容。设计人员应把景区设计成一场全维度立体化的可观、可触感官体验,通过多感体验做好景区设计工作,从而塑造各种良好的景区场景环境,并由此打造全新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场景。基于各种身心体验、感官以及自身情感等几个层次,笔者将其归纳为3点加强体验深度,如物镜、情境和意境,并通过物境打造出新的意境,情境呈现出良好的意境空间效果。同时,设计人员应使空间结构逐步发展为叙事结构,并使现实时间逐步发展为体验时间,并由最初的场地设计最后发展为场景设计。要应用智能化科技设计思维,即基于各种智能化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以及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实现了科技魅力与自然魅力的充分结合,并提升感官体验,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带有强烈未来感的体验感受。

环境体系是整个景区体验活动展开的舞台背景,构建沉浸式体验背景环境。景区设计师根据本项目的总体空间布局,打造一个景觀核心:游牧人家景观核心;两条环线:河谷草原文化主题游线、天境主题游线,9个组团景观节点以及N个次要景观节点。形成“1+2+9+N”的景观系统,游客融入各种景区,或者利用感官形成全新的体验、感受,而视觉系统、嗅觉系统、触觉系统、听觉系统是互相影响的,同时也能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并形成通感,这也是形成沉浸式体验的基础,不断强化感官体验,从而更好地融合各种场景设计的环境。

景区游线——体验路径设计:所有景区路线的规划都是有特定主题,并提前组织好的,是指引游客进行体验的渠道,其自身也参与到体验之中,属于体验的组成部分。游线的变化由最初的空间概念转变成时间概念或是时空概念,并以合理的方式贯穿景区,以吸引游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同时具备控制游客流量、平复游客情绪的基本功能。基于不同市场方向的客源、场地的基本特点,设计两条个性化的主题游线。

文化主题游线(图1):塔吾萨尼(远古迎宾石人)-乌孙古墓(乌孙文化体验)-依提根塞(花房秘境)-哈萨克民俗文化体验度假村(马文化体验)-东大门;“天境”主题游线(图2):天界台(界碑及天门)-自驾停靠点(石人守卫·花海)-恰普河(天河及天桥)-游牧人家(天空之境)-新雪莲谷-塔亚苏(西大门)。

2.多感体验设计

景区的沉浸式体验需要营造氛围,景区设计人员基于人体的嗅觉、视觉、听觉通过多感体验式设计方法完成后续景观设计,创造良好的景观场景环境,打造专门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1)视觉体验设计

建设传统建筑或构筑物容易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的地方,设计仿生建筑,使建筑或构筑物与周边环境彼此联系,形成共生的景观。在营景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那拉提景区特有的自然风光、人工建筑和游牧文化表演。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既能够欣赏远距离的自然风光,又能欣赏近距离的生态建筑和民俗、游牧文化表演,可以看到自然风景的奇特壮丽也可以读懂历史人文的丰富内涵。

(2)嗅觉、味觉体验设计

那拉提景区中可以引起游览者嗅觉感知的风景类型主要包括:芳香类植物、芳香花卉和食物香气。景区工作人员可以运用自然种植手法,在恰普河北岸种植一系列听觉、嗅觉、视觉并重的植物,如薰衣草、马鞭花、格桑花等花草的应用能营造芳香野趣的嗅觉体验空间,置身其中,可以舒缓身心且对健康有益。在游牧人家节点上设置游牧特色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空间,通过香飘四溢的部落美食,构成景区节点环境中的嗅觉、味觉元素。

(3)触觉体验设计

景区设计人员在进行触觉体验设计时,应该更多地考虑人体触觉因素,增强人体与景观的接触与互动,景观材料作为触觉体验的重要载体,可基于各类空间属性确定相对粗糙或较为精细的材质呈现强烈的空间情感。此外,也要基于各种花草树木、水体景观、基础设施等指引游客形成各种触觉体验。

(4)听觉体验设计

那拉提景区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特有的自然声景、人工扬声设备和民俗文化表演现场等,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既能远距离地欣赏自然环境产生的声景,又可以听到近距离播放的音乐以及民俗文化表演的声景。在那拉提景区能够引起游览者听觉感知的有以下风景类型,河谷自然声景:如雪林溪、牧羊沟、巩乃斯河、恰普河、走马河、牧马河、柳树河、日月同辉河、乌拉斯瀑布、山间小瀑、红岩激流、乌拉斯河滩地、珍珠滩、吊桥漂流点、巩乃斯河上游点;植物声景:如云林嵌翠、乌拉斯森林、雪岭云杉、天然胡杨林苑;民俗表演声景:如哈萨克婚俗、人生礼仪、阿肯弹唱、赛马、姑娘追、叼羊、摔跤、马上拔河、马上较力、马上拣元宝、骑射元宝、驯鹰;动物声景:如马、飞鸟等。

景区通过沿游览线路布置扬声系统和解说系统,在多感设计中,人工声的引导和指示功能有助于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配合其他感官完成游览的重要作用,较为容易达到沉浸式的游览体验。

3.互动体验项目设计

要深入挖掘那拉提景区旅游资源体验价值较高的点,自然类:如塔吾萨尼、巩乃斯河、春秋牧场草原;人文:如牧人之家、乌孙古墓、草原牧道等,不断完善体验项目,并对其内容加以延伸,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该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具备较为明显的多种体验类型的基本特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基础型、轻虐型、享受型、补给型,并由此构成了探奇赏景观光项目的核心,并结合多元化山地型轻运动项目,打造个性化的娱乐休闲类的系列体验项目。

根据旅游体验及行为意向的研究,本文从构建景区认知体验体系的角度出发,利用空间认知理论的研究,构建4种认知模型,即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逃避体验、审美体验,结合那拉提景区实地情况,规划设计以娛乐、逃避、教育这3种体验类型交互的项目。

四、结语

沉浸式体验理论是包含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的一种正向、积极的心理体验理论,在遵循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本文结合沉浸式体验理论、景区规划设计的相关规范,对那拉提景区沉浸式体验进行设计初探,不仅是对理论成果的验证,而且是对沉浸式体验理论向具体的景区设计的实践过渡,对景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琼.心流理论指导下的互动网络广告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4(2): 122-125,130.

[2] Mihaly Csikszentmihalyi.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M].Harper Perennial Publisher, 1990:3-6.

[3] Y Stamboulis,P Skayannis.Innovation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y for Experience-Based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2003(1):35-43.

[4] 刘晓英.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旅游新业态发展对策研究[J].中州学刊,2019(4):20-25.

[5] 邹驾云.“沉浸式”体验助力文旅消费提质升级[J].人民论坛,2020(15):84-85.

[6] [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3版)[M].朱强,俞孔坚,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13-116.

[7] [加]罗伯特·弗尔福德,叙事的胜利:在大众文化时代讲故事[M].李磊,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217.

[8] 林崇华,王健伟.沉浸式景观设计影响因素的思考与初探[J].艺术科技,2016(8):325.

[9] 邱丽梅.AHP法在那拉提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自然科学(全文版),2019(9):126-128.

猜你喜欢

沉浸式体验旅游体验
沉浸理论视角下的游记分享内容页设计策略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指向具身学习的高中物理“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中的诗与画
成都妈妈农庄游客参与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陕西省提升旅游体验途径探讨
虚拟现实电影的技术特征及发展前景
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自然交互设计研究
声景设计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
关于旅游现象的一个假说:基于拉格朗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