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空间类型与规划策略

2021-04-12蒋佳霓魏中胤黄庆香

旅游纵览 2021年3期
关键词:规划策略全域旅游

蒋佳霓 魏中胤 黄庆香

摘 要:本文以168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例,将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空间构成要素归纳为“七大核心”和“七个配套”,共划分为景城分离、景城互融、城区内景、城区边缘、全域融合5种类型,提出高位推动、服务升级、共建共享、品牌提升、综合整治5项基本策略,以及在交旅融合、结构优化、社区参与、乡旅发展等方面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

關键词:全域旅游;空间类型;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文化带的范围界定和旅游空间结构”(编号:2019XKT050);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都市边缘文旅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编号:201910320018Z)。

引言

2015年9月原国家旅游局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这标志着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从“封闭定点”“圈景建设”走向“目的地全域统筹”的发展模式。2016年2月,原国家旅游局公示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引发学术界的研究关注和政府的创建热潮。在学术研究中,“旅游空间”是全域旅游的重要属性,“空间问题”是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围绕全域旅游的空间结构、空间特征、空间规划、空间模式等进行研究[1-4]。目前,关于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在空间类型上,大多从区域布局的角度入手,缺乏对要素空间关系的剖析。2019年9月和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两批共168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国家层面的认定和标准试行,使从空间要素关系角度划分全域旅游示范区类型有了可行性和指导性。本文以168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归纳组成要素、划分空间类型并提出规划策略,以期为丰富全域旅游的理论和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一、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空间类型

(一)分类逻辑

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区域空间类型的研究多从地域功能或要素关系入手,以增长极、点-轴、核心-边缘、区域协同等理论为指导,采取指标测算、功能区块划分、要素关系归整等方法,在宏观性的空间布局或内部性的空间结构上探讨结果,结构要素多由点、线、面构成,类型划分多在极核、点轴、网络、区面4类空间模式范围之内[5]。

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属性特征不同于城镇或村落,其功能指向性更强、产业融合性更强,布局形态受旅游资源地域分布影响。因此,全域旅游示范区空间类型划分较难以指标定量的形式突显,需要重新回归到区域空间结构的审视中,深入了解区块功能,提取、归纳主要构成要素,从空间要素关系和功能组合的角度来考量其类型。

(二)构成要素

笔者归整了168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全域全景图、全域导览图、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等图文材料,结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中的相关标准,将全域旅游示范区构成要素划分为实体建设和运行保障两大类。实体建设以实体建成物为主,是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基础部分,也是空间组成要素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一城、一景、一道、一带、一店、一娱、一中心”为主的“七大核心”和以“交、服、场、厕、标、智、安”为主的“七个配套”(表1)。运行保障包括体制机制、政策秩序、安全制度、品牌与创新等内容。

(三)类型划分

景城关系和乡村旅游布局是判断示范区空间类型的两个依据。景区是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扮演核心吸引角色;城市是游客的集散地,扮演功能服务角色。乡村旅游是使旅游范围从景点扩大到区域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整理168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材料,发现景城在空间上主要存在3种关系:景城相离、景城相邻、景在城内;乡村旅游存在无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环城发展、全域实现乡村旅游依次递进的3种形态。结合3种景城关系、3种乡村旅游空间形态及旅游风景道等因素综合判断,可以将全域旅游示范区划分为景城分离、景城互融、城区内景、城区边缘、全域融合5种空间类型(图2)。

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分类规划策略

(一)基本策略

全域旅游规划不是在传统旅游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扩大范围、多添要素”的改造,而是以规范治理、全域发展、品质供给、全民参与、最大效益为目标,秉承“认知现实差距-确立可行目标-制订重点计划”的系统性思路,在目标维度、内涵维度、内容维度实行新的转变和安排。168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自2016年创设至今,综合考虑其发展阶段和路径,结合全域旅游提出5大目标、7个“转变”内涵和8项主要内容,特提出高位推动、服务升级、共建共享、品牌提升、综合整治5项基本策略(表2)[6]。

(二)类型策略

5类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态结构各异,发展侧重点不同,从内增性视角探讨其发展特征和问题,提出规划策略。

1.景城分离型示范区——交旅融合、点轴生辉策略

景城分离首先要依托便捷的旅游公路,实现景城之间人流、物流有效连通。“点”是城区和核心吸引景区以及特色小景点;“轴”是旅游风景道。交旅融合,形成“景城吸人-风景道聚流-乡旅汇集-产业发展”4阶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系统,达成“一道带多产”的愿景。要有效组织“城际-景城间-景内”3级交通的良好衔接,从越野跑、马拉松、汽车营地、最美公路等交旅融合项目入手,深拓旅游资源;重点规划乡村旅游集聚区的空间和交通,引导乡旅产业发展。

2.景城互融、城区内景型示范区——结构优化、社区参与策略

这两类示范区要从全域统筹的角度优化城、景、道的空间布局结构来协调域内资源有效配给,以实际优惠的共建共享理念为社区提供更多参与机会。景城互融型不仅要有龙头景区“一核”牵头,还要有次级景群、各类乡村旅游等“多极”支撑,尤其要重视连通城区与景群、乡村旅游集聚区间主要公路的建设,加大乡村旅游培育力度,提高大景区对乡村旅游的带动力,以点连线带片地拓宽乡村旅游惠及面。城区内景型重点探索景区发展与城市更新有机互促、提高社区参与程度、加强文化保护、突出城市文化引领作为工作重点。

3.城区边缘、全域融合型示范区——城旅支撑、乡旅升级策略

这两类示范区需加强城市旅游和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升级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以完备的城市旅游功能区为支撑,用精品乡村旅游打破旅游发展的瓶颈。“城景毗邻、乡旅环城”是城区边缘型示范区的空间发展模式,加强城区旅游功能区建设,使城、乡、景共同成为旅游吸引物和目的地。全域融合型示范区要完善游客集散中心、主要交通干道和休闲街区等方面的建设,强化城区的吸引和服务能力,同时应提升乡旅业态,逐步向乡旅度假、乡旅生活等更高层次过渡。

三、结语

全域旅游示范区是我国旅游业匹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旅游扶贫等策略的推动和影响下,创设时间虽短,但是经过概念萌发、实践摸索、申报和培育,地区已积累一定的经验,模式逐渐成形。发展全域旅游,由“扶贫”到“富民”到“惠企”再到“强县强区”,是县区“以旅促产、以产兴城”的振兴之路,各类型示范区虽发展阶段和模式有差异,但就方向而言,重视多产融合,提升旅游业态,促使全域旅游精品化、主题化、多样化发展是其共同的目标,也是理论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

全域旅游示范区打破了传统景点的限制,将游览范围扩大到了县、区一级,事实上全域旅游多受山脉、水系、文化区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影响,当前县级行政单元包揽示范区创建工作背离了这一规律。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全域”发展构想,突破县级行政单元限制,以区域资源配给最优为主导协同发展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下一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尹华光,鲁芮妍.全域旅游背景下张家界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优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68-72.

[2] 丰晓旭,夏杰长.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经济地理,2018(4):183-192.

[3] 樊文斌.“全域旅游”视角下大连旅游专项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5(2):107-113.

[4] 唐升.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湄潭城郊型旅游地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重慶大学,2018:3-4.

[5] 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12-14.

[6] 王佳果,韦俊峰,吴忠军.全域旅游:概念的发展与理性反思[J].旅游导刊,2018(3):66-80.

猜你喜欢

规划策略全域旅游
新形势下我国民间投资的发展困境及规划
文化导向下的城镇特色规划策略研究
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平衡探析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嘉峪关市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探索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关于如何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
城市新区滨水空间规划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