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髓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4-11滕寿发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7期
关键词:髓内出血量下肢

滕寿发 陈 伊 朴 毅 水 岩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骨科,辽宁 沈阳 110000)

下肢骨折属于发病率较高的创伤性骨折,在骨折类型上属于中长管状骨折,通常是因为患者自身高能量损伤所致。该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这是因为该类人群身体功能日益衰弱,骨密度下降,故极易引发骨折。对于下肢骨折来说,长骨中骨骨折在下肢骨折中的发病率最高。患者在发生骨折后临床需予以有效的固定,这就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髓内钉固定术在临床上属于一种新型的手术方法,术中可使骨折端均匀受力,促使患者的抗折弯能力与抗旋转能力显著提高,防止因为剪应力、扭应力等对患者带来的损伤,有效避免遮挡效应,促使患者的恢复时间显著缩短,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究髓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94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按照计算机系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7例。纳入标准:择期手术治疗者;年龄超过60岁者;自愿参加此次研究者。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者;伴随多发伤者;恶性肿瘤者;既往有其他病史与手术史者。对照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65~81岁,平均年龄(73.25±8.63)岁;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20例,股骨干骨折27例。观察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66~82岁,平均年龄(74.33±8.73)岁;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21例,股骨干骨折2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术前实施全身麻醉或者腰硬联合麻醉,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据此实施切开复位或者有限切开等外科手术治疗,并对骨折部位予以加压钢板锁定治疗,术前在X线透视下对患者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加压钢板,随后在胫骨前外侧留置钢板,选择拉力螺钉或钢丝有效固定钢板,缝合切口,术闭。观察组予以髓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接受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做好手术相关准备工作;根据患者患肢检查结果合理选择交锁髓内钉,在麻醉后于骨折处上缘作一纵向切口,根据不扩髓原则于骨结节上方10 mm位置予以髓内钉穿刺处理,选择C型臂X线机透视机对患者的骨折复位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查看髓内钉的固定效果,确定骨折总体固定效果较好后,按照远端至近端的顺序安放髓内钉锁定钉,固定后予以切口缝合处理,术闭[3]。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生活质量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SF-36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判定生活质量,内容包括心理情绪、社交能力、活动能力、自理能力、总体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不良反应包括活动度未恢复、疼痛异常以及骨折未愈合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心理情绪、社交能力、活动能力、自理能力、总体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对比()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出现1例骨折未愈合,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3%(1/47);对照组出现3例活动度未恢复、3例疼痛异常、2例骨折未愈合,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02%(8/47)。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1,P<0.05)。

3 讨论

下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是由于机体功能下降所致,如骨质疏松、下肢无力以及肌力降低等。该疾病通常出现在中老年群体中,不仅会导致患者关节疼痛,还可能致使患者出现运动障碍。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4]。临床通常采用外科复位手术治疗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使骨折部位有效固定,如果固定方法有效性欠佳,会引发患者预后效果不明显,对患者的健康恢复有不利影响,其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新课题[5]。近年来,临床选择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临床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可尽可能的保护患肢周围软组织,保护骨膜组织与骨折端的血流供应,在骨折处两端采用锁钉控制,可促使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使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6]。髓内钉还具有坚实牢固、不必开展外固定操作即可使下肢骨折处有效固定等优势[7]。

为了实现预期的临床效果,在术后还需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主要内容如下:①全身功能锻炼。按照患者的健康状态、心理状况以及骨折部位等情况,合理调整全身功能锻炼方案。扩胸锻炼,并进行深呼吸,每日2~3次,每次6~10组;挺胸锻炼,用头部支撑为基础,抬背但保证臀部与床面紧贴;抬臂与健侧屈曲点断,需用双肘作为支撑[8]。如果是老年患者,运动时间需控制在8~15 min,每日2次,避免患者疲劳;如果患者体质偏弱,应减少运动次数与运动时间。②股四头肌锻炼。自骨折当天至骨折愈合每日开展股四头肌锻炼,运动时间维持8~20 min,每个动作维持时间5~10 s,反复运动。③并发症干预。老年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会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压疮以及肺部感染等情况[9]。压疮作为长时间卧床群体的常见并发症,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在基础干预的基础上,可帮助患者定时翻身,对患者受压部位的变化情况认真检查,并进行局部按摩;指导患者保证科学饮食,多饮水,在排尿过程中可轻轻按压腹部,加快膀胱残余尿液快速排出体外[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理情绪、社交能力、活动能力、自理能力、总体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相近[12]。值得注意事的是,髓内固定术对手术医师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临床需不断提高医师素质,对操作技巧充分掌握,使临床治疗预后得以有效保障,尽可能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与社会效益。

总而言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接受髓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显著,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髓内出血量下肢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