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瓷的诞生

2021-04-09王星

读书 2021年4期
关键词:纪年白瓷器物

王星

白瓷的出现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以往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古代瓷器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天地。可以说, 没有洁白如纸的白瓷,就没有元明清以来美轮美奂的青花、彩绘瓷器。白瓷犹如给瓷器工匠一张白纸,他们在上面天才地创造出无数新的品类。因此,早期白瓷成为中国古代陶瓷考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围绕着早期白瓷出现的时间、原因、典型特征、基本内涵,以及它与青瓷器、釉陶器的确切关系等相关议题的研究,成为陶瓷考古研究的难点与热点。时至今日,中外学界对于早期白瓷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晰,诸如关于其起源的具体时间、地点、起因,以及基本面貌如何等问题仍存在不少争议。

随着新的考古材料的增多,为相关研究的渐趋深入创造了条件。在此背景下,对过去关于早期白瓷的若干观点进行重审和再讨论,非常必要。二0一八年十二月,日本常盘山文库中国陶瓷研究会出版了《初期白瓷》一书。二0一九年一月二日,同名的小型特展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幕。该书的出版以及配合展览的文物,均是该研究会关于中国陶瓷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近年来日本陶瓷考古学界对于早期白瓷这一问题的关注。

《初期白瓷》一书图文并茂,资料与研究并重。东京国立博物馆小型特展中早期白瓷作品的彩色图版资料构成了第一部分,通过开篇图版照片,让读者对中国出土早期白瓷有了直接的视觉印象。第三部分是对小型特展中主要作品的文字解说。此次展览的展品,它们多是常盘山文库收藏的、现存于日本的早期白瓷作品,为探讨中国早期白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与补充性新材料。第二部分是关于初期白瓷诞生与发展的学术论述。第四、第五部分是早期白瓷的出土资料集,分别是已刊布的北齐至隋唐纪年墓中早期白瓷出土资料集和典型窑址出土资料集,主要是出土于中国的考古材料。

白瓷天鸡壶,隋代

该书收集了截止于二0一八年四月,《考古学报》《 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华夏考古》《中原文物》等刊物中,出土有“瓷器”“白瓷”“白釉”等器物的北齐至唐代纪年墓材料。经过整理研究,作者将早期白瓷的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并据此讨论了早期白瓷的基本面貌、产生原因等相关问题,该书主要的观点归纳如下:

第一, 该文将早期白瓷划分为五期,分别是:第一期,自五七八至五九七年;第二期,自六一0至六一八年;第三期,自六五六至六六九年;第四期,自六七0至七0九年;第五期,自七一0至七四五年。作者分析指出,目前可以确认的最早的高温白瓷器是安阳张盛墓(五九五年)出土的四环足盘和几件大型瓷俑;此外,作者还指出,在本期范围内的纪年墓材料中,存在着两类面貌略有不同,但都被定名为白瓷的器物:其一是可以被承认的高温白瓷器,其二是虽然被报告和展览定名为“ 白瓷”, 但实际釉色偏青的器物,应是过渡时期的白瓷器。作者认为,第二期白瓷的出土地点,除了个别几件之外,主要集中于西安地区。另外,本期纪年墓所出白瓷的器类显著增多。而在六一八年之后,纪年墓中出土的白瓷器有将近四十年的空白期,其后是第三期、第四期,本期纪年墓中白瓷的出土地点,主要以河南省为中心,该省以外出土有白瓷器的,仅见陕西省李凤墓、湖北省李徽墓和陕西省康文通墓。另外,本期纪年墓中有出土金属器的情况(姚无陂墓和阎识徽夫妇合葬墓)。这些金属器,主要是指银器、铜器和铅釉器。作者观察发现上述三者之中,有银器和铜器共出的情况,而未见它们与铅釉器共出的情况。由此,进一步提出需要考虑铅釉器作为银器、铜器的替代品,而出现在墓中的可能性。第五期,是早期白瓷的尾声,该期器物呈现出的最大特征,是出现了白瓷仿金属器形的变化。在此之后,即八世纪后期至九世纪,白瓷的出土地点广泛,各种实用性器类增加,其使用阶层也发生了变化。

第二,该书认为早期白瓷的分期之中体现了地域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和当时的政治格局有关。具体来说,在分期过程中,作者发现陕西地区和宁夏地区出土的白瓷器在某些时期内存在共通点,并且区别于河南地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宁夏固原地区,即古代原州地区,是隋朝重要的战略要地。在此之后,唐代初期,朝廷也注意经营原州地区,这使得隋至唐初,该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向当时的中央所在地西安地区靠拢。此外,六七0年以后洛阳地区集中出土白瓷器的原因,应与武周政权在这一时期以此为政治中心有关。

第三,作者还认为早期白瓷的器形在各个分期之中有所变化,大致可以分为模仿金属器的器形、与北朝相关联的器形、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器形和新出现的器形等。早期白瓷是在模仿金属器、玉器和玻璃器的基础上出现的,这一点区别于八世纪后期之后以实用日用器为主流的贸易白瓷。

此外,该文作者还发现,早期白瓷属于高级瓷器品类,使用它的对象具有较高的社会等级性。八世纪后期之后各个阶层都开始使用作为日常实用器类的白瓷,而早期白瓷大都发现于统治阶层的纪年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白瓷是表现社会等级性的特殊器物。

關于早期白瓷起源于何时,学术界曾有过不同的观点,大致包括北魏说、北齐说、隋代说等。想要解决白瓷起源问题,年代明确墓葬中出土的白瓷器就成为学术研究中重要的线索,也成为建立白瓷器起源、发展、成熟年代学标尺不可或缺的资料。通过寻找目前已知的纪年墓材料中最早的白瓷器,可以大致确定白瓷起源的下限范围。出现早期白瓷起源时间不同观点的原因在于,学术界对于早期白瓷的基本面貌尚不清晰;由于不同学者对于早期白瓷的判断与定义不同,他们所认定的出土白瓷的纪年墓也就不同,对于时间下限便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初期白瓷》一书认为最早的白瓷出现于安阳隋代张盛墓,其重要依据是器物上的釉。釉分为高温烧成和低温烧成两种情况,作者认为高温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瓷。前辈学者因过去科学技术手段的限制,多通过目测手段,比如观察器物的釉色、莹润度等,结合个人经验对器物时代做出判断。该书作者注意到了器物背后所反映的技术因素,这为学界研究白瓷起源提供了另一种研究视角。

日本学界对于早期白瓷问题的关注,渊源已久。一九七二年一月,《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于《文物》发表,简报指出该墓发现有瓷器十三件,包括若干件白瓷器。同年, 中国著名陶瓷考古学者李知宴发表《谈范粹墓出土的瓷器》(《考古》一九七二年第五期) 一文, 指出范粹墓出土的若干瓷器应被认定为白瓷。中国硅酸盐学会编辑出版的《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也采纳了这一观点,书中明确指出,北方白瓷产生于河南安阳范粹墓。此后,该观点被学界广为接受。一九九一年,日本平凡社翻译并出版了冈内三真翻译的此书。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学者都接受这一认识。较早表示质疑的学者主要集中于日本学界,代表者有佐藤雅彦等。一九七二年,佐藤已发表文章指出应该考虑到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绿彩四耳壶等器物是铅釉器的可能性(《オリエント·中国における三彩陶の系譜》,《東洋陶磁》第一号)。此后,长谷部乐尔也在一九七六年发表的《中国陶瓷史浅见》一文中指出,范粹墓中出土的施有无色透明铅釉的白釉壶与瓶等器物,是低温烧成。新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小林仁、森达也、龟井明德等人也分别发表相关文章,指出在以范粹墓为代表的一批北朝墓葬考古报告中,存在着对于部分铅釉器辨别不明,并将其视作高温烧成瓷器的情况。低温烧成的铅釉器和高温烧成的瓷器,二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从这一角度观察,可见以往学界对于早期白瓷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偏差。因此,区别低温烧成与高温烧成的白釉器物,是讨论早期白瓷时亟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初期白瓷》正是日本陶瓷考古学界基于前述学术背景之上的新近研究成果,反映了部分日本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认识,是值得关注的学术新动态。

该书也有一些遗憾和未尽之处。比如,具体研究中,作者并未使用书中第五部分汇集的窑址材料展开讨论,也未涉及非纪年墓材料。基于精准的纪年材料,分析所得的结论,即使随着后期材料的增多也不会出现从断代根基上被完全推翻的情况。但是它的问题是囿于考古工作的限制,纪年墓材料的发现相对较少。这一点也明确地体现在该文中,即作者基于纪年墓材料所进行的早期白瓷分期由于存在着将近六十年的紀年墓空白期,使得作者的分期结果并不连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期研究的准确性。

综上,《初期白瓷》一书,是近年来日本学界对于早期白瓷这一重要问题的新近研究成果。该书所收集的资料较为全面,对于早期白瓷的产生动因与阶段特征等均做了整理与探讨,是我们研究早期白瓷和深刻理解白瓷在陶瓷发展史中的作用的一本好书。

猜你喜欢

纪年白瓷器物
燕云十六州地区辽代纪年墓研究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那年夏天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器物之心
“年”的别称
对时间的再认识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