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为简·奥斯丁的“两寸象牙”?

2021-04-09苏锑平

读书 2021年4期
关键词:奥斯丁象牙画像

苏锑平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纽约客》评论主笔埃德蒙·威尔逊曾经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与莎翁齐名的奥斯丁极少论及创作,因此她给侄子爱德华的信中谈论自己作品特征的寥寥数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她写道:“你的作品浓墨重彩、情感炙热,犹如充满男性气概的素描,变化多端、光彩熠熠,我拿它有什么用?我怎能将它们掺进我那细描慢绘的两寸象牙微型画像(twoinchwideofivory)中去?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信中“两寸象牙”引起了中国研究者与翻译者的共鸣,成为奥斯丁创作的一个标签,屡屡被人提及,但这“两寸象牙”究竟是什么则言人人殊。

一九八五年出版的《奥斯丁研究》上,冯钟璞先生将其译为可以在上面“细描慢绘”的“两寸宽的象牙”,朱虹为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作的序中称为“细细描绘”的“两寸象牙”。他们的表述为英文直译,但未言明是象牙画板还是当时流行的微型画像。杨正和、卢普玲译的奥斯丁书信集《信》理解为用来的“雕刻”的“小小象牙”,孙致礼教授在《劝导》译序中则直呼为“二寸牙雕”。

江川澜在《简·奥斯丁的“两寸象牙”》中认为既不是象牙雕刻,也不是微型画像。他认为根据丹纳所说的“种族、时代和环境”来考察,应当是当时女性常用的一种记事本,由十块五英寸长、两英寸宽的象牙板构成的小书或小折扇。因为奥斯丁生活的年代,造纸机器刚刚发明,纸张与书籍都非易得之物,况且奥斯丁家境贫寒,与母亲、姐姐三人靠着每年一百五十英镑的遗赠度日,为了节约纸张与费用,奥斯丁的信件原稿无论长短都挤在一张纸上。

然而,尽管奥斯丁生活的年代主要以手工纸为主,但书籍和纸张并不难得,因为那时贫穷乡民常常是听子女朗读故事书籍度过漫长冬夜。英国十八世纪的拉塞曼家保留了一本长达四十多年(一七二四至一七六七)的家庭账册,其中一七六五至一七六六两年的报纸订阅费为十七先令四便士,而他们的家庭年支出在二十至五十英镑之间,是当时英国社会中下水平家庭的代表。奥斯丁出生后的一七七六年,一份报纸只需要三便士,书价稍贵,但也非稀缺昂贵物品。理查逊的《帕梅拉》一年出了五版,菲尔丁的《阿美丽亚》一周售罄五千册。英国皇家教育委员会对诺福克地区六十六个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六个家庭没有藏书,藏书家庭占比高达90%。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前后,英国每年出版的报纸多达一千四百万份。此外,歌谣集、历书、小册子之类的廉价出版物充斥社会各个角落。到十八世纪末,英格兰与威尔士三百多个城镇登记在案的书商近千家,未登记的及二手书店更是不计其数,苏格兰的低地城镇也遍布着书店。由此可见,奥斯丁生活的年代纸张并没有那么金贵,作为年入一百五十英镑的奥斯丁一家不至于穷到用不起纸张。

那么奥斯丁的信件为何挤在一張纸上呢?这就需要回到英国的邮政制度。一八三七年邮政制度改革之前,英国邮政系统的运作非常复杂,且收费昂贵而混乱,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寄信是一件奢侈的事。奥斯丁所生活的年代,邮资是按照信件的纸张页数和邮寄距离来收费的。为了节省邮资,当时的人还发明了一种交错书写信件的方式,即按照正常格式书写之后,将信纸倾斜一定角度再写,以充分利用纸张空白。这应该就是奥斯丁无论长短都将信挤在一张纸上的原因。

说到“时代和环境”,除了纸张,我们不能忘了象牙微型画像。微型画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二十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宫廷。这种小画像色彩逼真、便于携带,不仅可以作为私人馈赠,也可作为国王的恩赐用于公共典礼。伊丽莎白时代的大臣开始佩戴她的画像以示忠诚,詹姆斯一世即位以后意识到这种画像的宣传效应而开始大量制作。微图画家塞缪尔·库珀(Samuel Cooper)是一个关键人物,从一六四二年起服务过数代国王,包括查理一世、护国主克伦威尔家族、查理二世家族,并于一六六三年被聘为国王的御用画师,从而迎来了事业的巅峰。一六七二年,库珀去世,理查德·吉布森(Richard Gibson)继任,微型画像开始流行,多在珐琅上绘制,色彩浓烈。象牙画像大约始于一七0七年,乔治一世与乔治二世的御用画家伯纳德·朗斯(Bernard Lens)是第一个在象牙上作画的英国艺术家。象牙质地细腻,需要的技艺更高超,逐渐取代羊皮纸和珐琅。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象牙微型画像已然成为上流社会的消遣方式,大批年轻艺术家转向微型绘画。一七六八年,伦敦的艺术家成立了皇家艺术学院,每年展出会员的作品,包括大量微型绘画。随着英国与西非贸易的增长、社会财富的增加,到奥斯丁那个年代,象牙已不再是充满异国情调的奢侈品,而变成了寻常可见的家用品,普通人家也纷纷为爱人绘制象牙画像作为纪念品,微型画像市场迎来大爆发。

“时代和环境”只是外部因素,我们还需要从奥斯丁自身来考察。当时最杰出的一个微图画家老约翰·斯马特(John Smart Sr.)曾经把这种象牙微型画像艺术带到印度并在印度工作十数年,一七九七年后还在皇家艺术学院举办过展览。他专为商人、企业家、绅士及其家人画像,奥斯丁的姨妈费拉德尔非娅·汉考克(Philadelphia Hancock)曾经是他的客户。斯马特的画风精准、逼真而又传神,甚至眼睫毛也清晰可见,寥寥几笔就能描绘出模特的个人特征,他用的就是两英寸宽的象牙。在《傲慢与偏见》中,宾利小姐为了挑拨达西与伊丽莎白的关系,怂恿他将家人的画像挂出来,但建议他不要挂伊丽莎白的画像,因为没人能将她那双美丽的眼睛画得惟妙惟肖。达西没有听出她的真正意图,回答说眼睛的神气不容易描绘,但是眼睛的颜色和形状以及眼睫毛都非常美妙,也许描画得出来。他们讨论的就是这种象牙微型画像。这种画像在当时非常流行,逼得其他画家生存困难,以至于马丁·阿彻·希(Martin Archer Shee)这个未来的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在一八0五年满怀敌意地讽刺说,微型画像是“低能儿的避风港”,是“穷鬼的集纳器”,“艺术上令人失望”。

奥斯丁生活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她的哥哥亨利曾经称赞她不仅“艺术品位极高”,而且“极具绘画才能”。在伦敦时,她经常光顾艺术品市场,并且开玩笑地说要寻找与小说中相似的人物,而她去的正是微型画像市场,且真的找到一幅肖像画,特别像宾利小姐。写作中,奥斯丁多次用微型画像作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道具。在《劝导》的第十一章,哈维尔舰长用一幅微型画像证明本威克舰长不忠。这幅画像本来是本威克在好望角遇到一位才华横溢的德国画师时特意请他为自己的恋人即哈维尔的妹妹画的,而现在却又委托哈维尔帮他转赠别人。在她另一部未完成的小说《桑迪顿》中,微型画像的使用具有更加明显的讽刺意味:德纳姆夫人在家里的壁炉上方挂着现任丈夫的全身像,而她那个富有的前夫霍利斯先生的微型画像摆放在现任丈夫画像的旁边,暗示现任丈夫哈利·德纳姆爵士给了她名分,而财富却主要来源于前夫。在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中,微型画像出现的次数更多,比如第十二章中,玛格丽特看到玛丽安脖子上挂的画像就一口断定她要与威洛比结婚了,却没想到原来是伯祖父的画像。第二十二章再次出现微型画像,那是爱德华与露西的定情信物,不是特别清晰,但是埃丽诺一眼就认出那是爱德华,且比现在的他要年轻三岁多,也就证明露西说的订婚四年了是可信的。这里的微型画像再一次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

此外,奥斯丁的小说的确具有微型画像的特征,精准、逼真而又传神,终生都在一块小小的土地上耕耘。孙致礼先生在《劝导》的序言中评价奥斯丁的小说“以结构严谨、笔法细腻著称。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乍看平淡无奇,可细细体味,却又感到余味无穷”。正如奥斯丁同时代的女性读者所言,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一部记录乡村家庭聚会的历史,栩栩如生。沃尔特·司各特认为奥斯丁的小说描摹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情感与行为,主题不够高雅,也不够宏大,但是完成得很自然,而其精细的描述也能取悦读者。《爱丁堡杂志》也在一八一八年回应了奥斯丁的这一比拟,称她的小说为“熟悉的壁柜挂画”。

当然,最有力的证据还是实物。笔者咨询了查顿奥斯丁故居博物馆收藏与讲解部负责人索菲·雷诺兹女士,她表示“两寸象牙”是指当时流行的微型画像,喻指她的小说细致、准确、自然,但场景较小。因此,综上所述,基本可以确定奥斯丁信中的“两寸象牙”就是当时流行的微型画像,既是她钟爱的艺术品,也是她作品风格的体现。

猜你喜欢

奥斯丁象牙画像
象牙是个“土特产”
象牙长啊长
跟踪导练(三)
画像
如何躲开简·奥斯丁
画像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象牙战争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搬砖工”奥斯丁:超越C罗源于下班后的2万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