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2021-04-09闫卫红刘学国曾宪彩罗建成

广州化工 2021年22期
关键词:分析化学思政理念

闫卫红,刘学国,曾宪彩,罗建成

(南阳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分析化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可以在提高学生学科应用能力的同时增强其品德素养,培养时代和社会需要的高品格人才。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式,延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时间[2]。就目前的高校教育现状来讲,为了实现分析化学与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课程教学设计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1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理念革新不及时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理念尚未在教师中形成共识[3]。具体来讲,多数教师在进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时,讲解重点完全放在对知识理论的教授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许多专业课程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不足,认为分析化学的教学工作仅仅是对课程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教授,而课程思政教育则是专门的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教学任务。在教学理念方面,多数教师并未将思政教育视为专业课教学的必修部分,分析化学的教学理念革新层面并不及时。

1.2 配套教学设计不完善

除了教学理念方面外,目前高校的分析化学课程配套的教学设计也并不完善。首先,在进行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讲解时,由于缺乏课程思政思想,教师的教学设计也会忽视联系思政内容。其次,教学理论模式比较单一,除了课程内容外,分析化学的课程理论与思政哲学理论并未做好妥善结合。最后,在课程讲解过后的评价环节中,思政教育模块也并未纳入评价体系。无论是教学效果评价还是学生课程成绩评价,课程思政的理念都未能有所体现。

2 思政教学融入分析化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在分析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具有比较强的可行性。具体来讲,分析化学课程所具有的时间优势和课程材料优势都是思政教学良好融入的天然助力。

2.1 教学时间优势

从课程开设时间来看,分析化学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一及大二这两个阶段。在大一和大二期间,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在接受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同时,其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还并未定型,处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刚进入校园的大学生面对各种社团活动、思想潮流、学习模式,都会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开设在大学教育初期的分析化学课程,具有良好的教育时间优势,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调整思想动态,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2.2 课程内容优势

分析化学是一门表征和测量的科学,其主要通过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4]。就课程内容来说,分析化学中的许多理论都是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比如,在讲解成分测定比如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有关内容时就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一系列思考,将课本理论与现实生活做好对照。

3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改革方案

3.1 转变教学观念,建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思政教学的开展是为了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品格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生价值的同时,将专业技能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利用所学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有益贡献。因此,在进行思政教学改革时,首先就需要扭转部分教师关于“思政教育不重要”的思想,做好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分析化学的教学研究组可以以课程思政设计为目的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为教师的实际教学提供参考和学习目标。可以开展教案品评、教学竞赛、评课等一系列活动,以教学活动评优评选的模式来提升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环节的重视,引导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与分析化学学科知识之间寻找平衡点,顺其自然地利用课程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品格进行塑造。

3.2 引入现实实例,拉近课程与生活的关系

从课程属性来看,分析化学是一门生活实用性和社会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具体的理论内容与生活实践具有密切关联,并且具有大量的分析化学实用案例。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升对于这一部分生活案例讲解的比重,并适当地引入德育内容,用案例的模式来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应用实例产生反思,提升其观察和思考能力。

3.3 利用网络设备,实现思政教育全面渗透

分析化学课程的课时比较有限,在实现化学知识专业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还要重视实现对于学生品格素质的提升工作。相比较而言,线上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直接面对电脑屏幕,可以更加有效地观看视频、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5]。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便利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进行分析化学专业知识讲解的同时,重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与方法,将思想品德的培养工作融入到课程预习、课中互动、课后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真正实现德育的全方位、全流程渗透。

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思考内容。比如,在进行正式的课程讲授之前,教师可以利用“钉钉群公告”等模式向学生推送安全化学实验的有关内容。还可以向学生推送一些有关化学实验事故的新闻,引起学生对安全化学实验的重视,教导学生重视生命安全的价值。在分析化学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一些实验的内容,因此,必须要保障学生的安全。利用线上网络的便利,教师可以节省线下教学环节的重复教育时间,利用网络所能提供的“视频新闻”、“教育动画”等方式,将德育与实验安全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渗透。引导学生珍视生命,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3.4 融入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树立辩证思维

哲学思维是学生思政教学的重要学习内容,各类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利用哲学思维来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讲授,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用哲学思维看问题的习惯,避免其之后的研究和生活出现思维僵化的情况。举例来讲,矛盾知识是哲学思维养成的重要板块。从对立统一规律的角度来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更是分析化学各种定性定量反应得以进行的基础[6]。例如,分析化学中的“混合物与纯净物”、“酸与碱”、“亲水性与疏水性”等概念,从表面上来看,这些概念似乎是完全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却相得益彰、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分析化学的各个逻辑结构。

再比如哲学中的量变与质变规律,在分析化学的教学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实验模板。例如,在滴定实验中,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其突跃范围和滴定曲线的变化就可以体现量变到质变的完全过程,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物质就会发生飞跃性的质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实验过程的量变质变模型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量变与质变的规律,在生活中做好量的积累,以期待发生学习效果的质变,教导学生要努力奋斗,正确用正向的量的积累来促进自己的人生发生积极的质变。

3.5 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思政教学改革,不仅需要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授课出发,还需要考虑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升级。就具体的评价体系来讲,改革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全方位地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评价。首先,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课程思政不能仅停留在思想的动员的层面,更应该将思政的教学成果实际地纳入教育效果的评价框架之中,用数据化的形式来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重视度,同时方便对部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存在问题的教师工作进行引导和帮助,真正将思政效果放置于教学效果评价板块之中。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分析化学课程成绩的记录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体,在这一评价模式下,学生对于思政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在课堂讲解环节也可能会出现教师讲解品德教育知识不认真听讲的情况。“唯成绩论”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品格养成并无增益,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来讲,思想品格模块的加入才能更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 结 语

在分析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分析化学的课程的开设时间正处于学生三观养成的关键阶段,并且实用性的化学知识也能为课程思政提供更多的品德教学元素。从改革的具体推进角度来看,在分析化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从多种角度出发,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法、授课方式、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调整,以丰富的评价模块来推动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在“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中,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思政理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高职分析化学模块化创新教学开发与应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