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五维度”能力培养,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2021-04-08陈新铸

新教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枫树喜鹊检索

陈新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与“五维度”的检索、理解、运用、评鉴、创新五个层次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谋而合。因此,加强“五维度”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一、引导检索,提高感受力

所谓“检索”,就是能通过简单推断,获取一个或多个显性或隐含着的有用信息和细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文本表现形式中的那些浅显的信息引导学生检索,从而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提高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力。

如在教学《枫树上的喜鹊》一课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检索:(1)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A. 神话?摇?摇?摇?摇B. 童话?摇?摇?摇?摇C. 寓言?摇?摇?摇?摇D. 故事)(2)故事发生在哪里?(A. 村里的渡口?摇?摇?摇?摇B. 渡口的枫树上?摇?摇?摇?摇C. 喜鹊的窝?摇?摇?摇?摇D. 对岸的山冈)(3)这篇文章主要讲谁?(A. 枫树?摇?摇?摇?摇B. 喜鹊?摇?摇?摇?摇C. 我?摇?摇?摇?摇D. 太阳)(4)文章中几次直接写“我喜欢”?(A. 3次?摇?摇?摇?摇B. 4次?摇?摇?摇?摇C. 5次?摇?摇?摇?摇D. 6次)(5)文中“我喜欢”一共出现了4次,其中第3次“我”喜欢的是什么?(A. 枫树?摇?摇?摇?摇B. 窝?摇?摇?摇?摇C. 看窝?摇?摇?摇?摇D. 小喜鹊)(6)这篇课文写了喜鹊阿姨与喜鹊弟弟的几次对话?(A. 1次?摇?摇?摇?摇B. 2次?摇?摇?摇?摇C. 3次?摇?摇?摇?摇D. 4次)(7)课文具体介绍了喜鹊妈妈教孩子的几件事情?(A. 2件?摇?摇?摇?摇B. 3件?摇?摇?摇?摇C. 4件?摇?摇?摇?摇D. 5件)这样,通过从人物、故事、语言等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入手进行检索,提高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感受力。

二、引导理解,提高探究力

所谓“理解”,指的是能联系自身经验,充分使用文本中的信息,对文本问题作合理的建构。其实就是要能联系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的语境,先从表层理解文本,然后不断地走向深层意义的建构。如词语教学要能从理解表层的(词典)意思 ,逐渐走向理解文中意思,再到词语引申义的建构。

如在教学《枫树上的喜鹊》一课时,當读到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啊!”时,引导学生理解“高兴”的意思。先引导学生查词典,明白“高兴”是“愉快而兴奋”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喜鹊妈妈和孩子们的对话;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想象她们对话的情景,明白“我”因为听懂她们的话而“高兴”,“我”感受到了喜鹊一家相处的和睦,流露出对喜鹊的喜爱之情。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境,真正理解了“高兴”这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对文本主旨的探寻,同样要先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而后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最后从思想感情中去把握主旨。对文本表达形式的深层理解,要先理解表达形式的概念性知识,再结合文本理解它的表达作用及效果,最后放在作者整个的写作背景语境中去理解选择这种表达形式的意图。

如在教学《枫树上的喜鹊》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文中“我喜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说一说我喜欢谁。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并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情景想象:喜鹊阿姨还会教喜鹊弟弟什么?说说喜鹊阿姨是一个怎样的人?朗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情感。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啊!”说一说:是什么让“我”真高兴?“我”当时的心情怎样?饱含着“我”怎样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读出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懂得了要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道理。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看法。这样,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情感,提高了阅读文本的探究力。

三、引导运用,提高语用力

所谓“运用”,指的是在给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给定的情境”分两种情况。

一种“给定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那么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可能是已经熟练的。这种情况,学生只需要记忆思维就能办到。为避免这一情况出现,通常的做法是,给学生熟悉的情境,但规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必须用刚学习的知识。如在进行《枫树上的喜鹊》一课的“仿写”训练时,先引导学生找出喜鹊阿姨教小喜鹊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喜鹊阿姨教小喜鹊做什么?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然后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写一句话。情境是学生熟悉的,但句式是学生才学习的,这样学生在运用新的句式时,运用能力就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另一种“给定的情境”是学生陌生的,那么学生就得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是以教学《枫树上的喜鹊》一课为例。先创设陌生的情境:喜鹊妈妈找了一条虫子回来,孩子们兴奋地叫了起来。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在陌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说出自己的看法,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更能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四、引导评鉴,提高建构力

所谓“评鉴”,指的是依据标准或规范做出的判断,它包括评鉴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

如在教学《枫树上的喜鹊》一课时,当读到“它的绿荫遮蔽了村里的渡口”这句话时,让学生想一想:句子中的“遮蔽”改为“挡住”好吗?为什么?引发学生思考、议论,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当读到“它好像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绿色太阳伞,一直打开着”这句话时,出示句子:这棵枫树又大又高。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在比较中,学生明白课文中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得具体、形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一读、比一比喜鹊妈妈和喜鹊弟弟的两次对话,并思考:你觉得好吗?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读一读,引导学生想象她们对话的场景,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引导比较,学生懂得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这样,通过让学生比较对照,评鉴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写作手法等,从中找出不一样的地方,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建构力。

五、引导创新,提高多元解读力

所谓“质疑创新”,就是能就不理解的、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推断、联想到不同情境中问题解决的新方法。

如在教学《枫树上的喜鹊》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读课文中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啊!”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想一想:什么事让“我”高兴?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思考、质疑。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提问: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也会高兴吗?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学着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或植物,也可以试着把课文中第二和第四自然段改写成一首小诗。通过引导学生谈感受,学写喜欢的小动物或植物,让学生感受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创新,联想到不同情境中问题解决的新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多元解读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的检索、理解、运用、评鉴、创新“五维度”训练,不断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五维度”阅读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枫树喜鹊检索
你真的认识喜鹊吗
喜鹊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枫树啊枫树
跟踪导练(五)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枫树下的秋天
跳舞的枫树叶
国际标准检索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