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作文命题情境,明确评价导向

2021-04-08孙志煌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

孙志煌

[摘要] 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以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课程评价体系的落地,以具体情境为依托,以学科素养考查和高考作文考查为抓手。从三者的关系入手,借鉴“情境化试题”的四要素,通过分析具体情境下的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把握作文命制的主旨,明确立德树人的评价导向。

[关键词] 具体情境;情境化试题;高考作文;评价导向

一、语文学科素养的考查在具体情境下落实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对各种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环境时所需的关键品质。换言之,语文学科素养就要求学生能够应对复杂的具体语言情境,合理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挑战性的真实任务。显然,要评价与检测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创设合理的、真实的任务情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落实高考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而深层的培养。然而,现行的许多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往往重横向的知识获得,轻纵向的素养培育。于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评价体系也处在这样的喧嚣之中难以自拔,对学科素养的考查也就沦为一纸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考语文的检测要求与评价是全面的,明确指出:“命题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1]强调命题需要的载体是“具体情境”,具体阐释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因此,就高考评价角度而言,“具体情境”指的是具有“真实性”和“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2]当然,评价意义上的“真实”并不一定是“现实的真实”,可以是“仿真”。

有学者指出,情境是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载体,高考评价体系的实现需要借助情境化的设计理念与实践……高考语文试题要以真实、典型和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任务……语文关键能力是可以通过“做题”来检测或推断学生应对复杂情境、解决非规则、不确定性真实问题的“做事”能力。[3]在课程标准和学科考查中如此着重强调具体情境的命题要求,可见具体情境将是未来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命题方向。

由此观之,“具体情境”作为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复杂、真实、富有意义又带有典型任务的特点。而作为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核心功能的高考,情境化试题设计是新一轮语文高考改革的产物。具体情境的这些特点暗合了语文高考改革的需要,其命题理应顺势而为、顺时而为,以提升语文学科素养为导向,以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为依托,以强化综合能力为宗旨,将高考的育人功能、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平移至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学有所得、考有所依,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切实涵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如此,對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考查才可算落地生根,并不断升华,真正成为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风向标。

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立足“一核四层四翼”[4]的高考评价体系,而作文命题又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素养的载体,它不但凸显了试题命制的情境化设计[5],还有效落实了高考语文考查的综合性和创新性。那么,高考作文是如何创设具体情境载体的?作文的具体情境又有何特点?

二、高考作文的考查在具体情境下立德树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考试情境分为三种类型: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境,都要立足于测试的视角,为特定的测试任务服务。“情境化试题”是由四个基本要素选择性组合而成的。一是背景要素,即人物、场景、事件或引导性材料等;二是任务要素,即试题明确要求学生做的事情或完成的作品;三是问题要素,即在语文学习领域“问题”可能是或明示或需要再提炼的需求、需要回答的疑问,以及需要解决的麻烦等;四是目的要素,即测试目的是在解决问题、形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将展现的能力、素养。

因此,在作文命题中,“背景”只是对情境最狭义的理解,而“目的”是命题者希望学生在检测与评价中所具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任务”和“问题”要素,应关注“任务”创设的要求、梯度与特点是如何呈现的[6],“问题”要素又如何呈现,如何有效触发学生思维与检测学生思维发展能力。

现以201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为例,分析作文试题“具体情境”的四个要素呈现,厘清高考作文的具体情境特点,把握高考作文具体情境创设,以有助于高考作文的命题研究与有效备考(如表1-表3)。

纵观全国卷高考作文创设的具体情境,分析以上表格中所呈现的信息,发现考题体现了以下特征:

其一,背景要素呈现为“真实”,创设人生体验与现实生活、时代发展相结合的情境;其二,任务要素呈现为“明确”“典型”,强化应用性写作的学以致用导向;其三,问题要素呈现为“复杂”“不确定性”,或明示或暗示,更多需要考生自己进一步提炼;其四,目的要素呈现为“富有意义”,除了实现对考生学科素养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考查外,还注重核心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家国情怀,倡导品德修养,传承爱国精神,接力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增强“四个自信”,真正实现语文学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7]

综合分析发现,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以“德育”为魂,以“智育”为基,注重考查能力,突出应用导向,落实试题命制情境设计,回应时代重大主题。可以说,这样的作文试题,既能达到学生能力与素养的融会贯通,又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生活和人生体验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充分发挥他们的写作水平。同时,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结合,将人生体验与时代精神相融,是“戴着镣铐跳舞”的思索,是“灵魂舞者”的蜕变。在这样的思索和蜕变下,对立德树人、文化自信和以文育人目标的落实就水到渠成了。

三、作文命题在具体情境下回应改革

高考作文的命题路径越来越清晰,对具体情境所包含的要素及要素选择性组合关系也越来越明确。而各地的模拟考试作文题,虽然在考查学生写作思维上与高考评价体系改革方向是吻合的,但若以作文命题“具体情境”的四个要素来衡量,其“模拟”层次与水平高低就可见一斑。

[例题1] 2020年厦门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3月线上考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武汉某方舱医院病床边,一位女孩安静地坐在小书桌旁,边看平板电脑,边在笔记本上做着笔记,一旁的桌面上摆满了各种高考备考资料。女孩叫黄英,是武汉某中学的一位高三学生。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她和爷爷奶奶都不幸感染了病毒。在集中收治的过程中,爷爷奶奶进入武汉某大医院住院治疗,目前病情已好转很多。她因为是轻症,被独自收治到方舱医院。

因为疫情而在家中备考的你,读了上述材料,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封信与黄英同学交流。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题2] 2020年深圳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3月线上考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深圳市2020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1)以“20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

(2)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3)请你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比较两份作文题目,从具体情境的类型以及四个要素分析,两地的作文命题在具体情境的视角下均不同程度地回应了改革的要求(如表4)。

首先,背景要素都关注到“真实”,创设中关注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其中,厦门卷仅关注个体积极备考的场景,而深圳卷则關注到所有人对待考试的不同认识与思考。

其次,任务要素都是典型的。厦门卷任务单一,深圳卷则任务选择多样,且要求在特定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完成写作任务。

其三,问题要求都为暗示,需要考生进一步提炼。而深圳卷与厦门卷任务不同,尤其强调从“线上考试”角度思考教育问题,故深圳卷问题要素显得更为复杂。

最后,目的要素为“富有意义”,紧扣时代脉搏,思考疫情下的价值问题。深圳卷不仅引导考生思考眼前的考试,更延伸至更广泛的人生考试,反映了时代的声音与精神。

综上所述,在“具体情境”的衡量标准下,深圳卷更具价值,更能够“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现有水平与发展过程”[8]。这就告诉我们,在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日渐深入的当下,如何有效落实语文考试内容改革的精神要义,当成为评价试题优劣的准绳。试题越是回应时代、观照时代,就越能体现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试题越是情境巧、思辨深,就越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可见,好的命题当有引领性、导向性、回应性,要能全面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教育的未来应该把焦点放在有意义的学习上,放在让学生学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上……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9]高考作文创设的具体情境是复杂的、不确定的、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旨在检测学生应对具体情境的“做事”能力。于此,对学生的评价才能更切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分析(语文分册)(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22.

[4]教育部考试中心.健全立德树人 促进全面发展——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9(7):1.

[5]教育部考试中心.精准落实立德树人 大力助推素质教育——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8(7):1.

[6]于涵,赵静宇,李勇.新高考语文科的定位、功能和考查内容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5):55.

[7]教育部考试中心.化人以文 育人以文——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7(7):1.

[8]杨百良.高考作文命题取材与情境设计不当举隅——以近三年高考新材料作文试题为例[J].语文建设,2013(1):50.

[9]乔森纳,等.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任友群,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5年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和备考建议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2019年高考作文必背30篇范文
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
2018年高考作文必背30篇范文
2016年高考作文必背50篇范文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读者〉高考作文素材》《〈读者〉高考作文OK》上市
《〈读者〉高考作文素材》《〈读者〉高考作文OK》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