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情之文记赤情之人

2021-04-08李东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4期
关键词:解码评价

李东

[摘要] 教材课文从学者和革命者的角度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向后人展示了他的英勇事迹和高贵品质;从释义层、解码层、评价层三个角度解读文本,并从教学研讨和文本互读两方面进行教学思考,挖掘教学价值。

[关键词] 释义;解码;评价;教学研讨;互读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人物组元,《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第二篇课文,用20段文字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者的言行片段,展示了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差异。紧扣身份选取材料,形式与内容高度契合则是此文的亮点。

一、文本释义

1.课文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写闻一多作为学者和诗人的方面,突出了他在治学上的成果丰硕,先后完成了《唐诗杂论》《校补》《古典新义》等。

第二部分(第8-18段),写革命者身份的闻一多,突出了他在革命斗争中的事迹:起草政治传单,追悼会场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

第三部分(第19-20段),高度评价闻一多的“说”和“做”。

2.人物形象

“说”和“做”的关系是文章重要内容,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学者与诗人,闻一多“做了再说”或者“做了也不一定说”,体现了他踏实研究、不求名利、一心钻研的精神。作为革命者,“他说了,跟着的就是做。”这与作为学者时迥乎不同,原因在于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呼喊和行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这是以生命为代价的,需要躬身示范的榜样。闭口不说,或者小声说,广大民众不知情、不知道,就无法团结起来。所以,他声音越来越大,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听到,每个人都能被团结起来。

3.情感分析

作者臧克家于1930-1934年间在青岛大学学习,闻一多是他的老师。两人虽是师徒,闻一多却对臧克家爱护有加、垂青提携,在文坛上以自己的影响力为臧克家引路。闻一多牺牲后,旋即臧克家写了《我的先生闻一多》以怀念;闻一多逝世四十多年后,臧克家于1980年在《人民日报》发表此文,回忆自己的老师。两人师生情谊深厚,是一段可以传颂千古的佳话。

二、文本解码

作者从学者和革命者两个角度再现闻一多的光辉形象,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1.语言形象、精准

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表现闻一多做学问持之以恒的精神,作者用“钻探”一词,既表现了闻一多做学问的艰难,犹如钻探地壳,又写出了他做学问的兴致浓厚,如寻找宝藏。“目光炯炯”“远射”两个词表现了闻一多做学问高瞻远瞩,且关心国家命运,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再现了闻一多做学问用心于一处,心无旁骛;“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体现了闻一多的书写认真、治学严谨。

2.段落短促、强烈

本文共20个自然段,除了第3、4、6段字量相对大一些,其他段落均短小精悍、言簡意赅,作用巨大。

一句话一段。开篇两段即是精练的直接引语,“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如此,运用对比手法,将闻一多“言行”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率先告知读者,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此外,作者还擅长用四字词语,造成数个短句连接。“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样的句子气势澎湃、情感充沛、语言典雅、内涵丰富。“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两个三字句,两个四字句,短句迸发,气势如注,一如闻一多现场演讲。

3.修辞多样、灵活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把文化领域寻找到的救国之策比喻成药方,符合闻一多学者的身份。“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其中“望闻问切”是比喻的修辞,把衰微的国家比喻成病人,把探索救国的真理比喻成看病。而“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则是夸张的修辞。此外,本文第16、17、18段是排比句,造成铺排的效果,情感强烈、气势铿锵。

三、文本评鉴

文本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第一部分记叙闻一多学者方面,第二部分记叙闻一多革命者方面,在文本形式方面有很大不同。

词语。第一部分,多用典雅含蓄的文言词汇,“目不窥园”“兀兀穷年”“群蚁排衙”等,这些词语凝练、简洁,但是理解起来有难度。第二部分,虽然也有了四字短语,比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声震天地”等,但是却明白晓畅,一看就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笔者的理解是,用典雅古奥的文言词汇与学者身份,与“古典研究”若合一契。作为革命者,闻一多一方面亲身参与革命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宣传革命,传播革命思想,所以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更合适。

段落。第3、4、6段相比来说,字数较多、段落较长,这种段落形式不正好反映了闻一多治学时间之长、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吗?可以看出,作者臧克家是有意为之。第二部分几乎皆是很短的段落,且短段排比,这不正与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英勇赴死、不怕牺牲的形象一致吗?如果在此采用长段落,就会导致情感凝滞、气势阻塞,文与意不能相符。

四、教学研讨

《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学建议”部分有四点内容。第一条建议“反复诵读”,依据是“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诵读”是一种“自觉发声”的读,它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但不是所有文章都适合诵读。有人批评本文语言“大呼小叫”,或许与不恰当地使用了诵读有关。有些文章适合“内觉发声”,就是在默读的时候内心发声,品味语言的节奏和声音,而发出声音反会掩盖文意。本文正适合默读,要用“内觉发声”感受语言。

反复诵读是学诗常用的方法,因为诗歌更注重节奏和韵律,反复诵读可以熟悉语句的节奏,感受语言的声音美。诗歌节奏和意象之间跳跃性大,会增加阅读的难度,反复阅读达到背诵程度便于学生脱离教学现场而独立学习诗歌。本文的“文意”是非常清晰且便于理解的,不需要反复诵读来理解。这样看来,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学习本文属于过度教学了。

“教学建议”第二点内容是“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尤其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条建议由句号分隔为前后两部分。首先,在教学重、难点的排列顺序上出现了失误,因为教师上课通常会把“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放在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其次,本文并不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里面有较多议论、抒情与描写。“教学建议”中“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的方法”,没有抓住本文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根据课程、教材、学情,也要考虑选文的特点,而“教学建议”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篇”文本的特性。

此外,“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要求也不甚合理。选材和剪裁是创作过程中的事情,从已完成的作品来倒推作者选材、剪裁的心理,考量创作的特点,显然不合情也不合理。

五、文本互读

文本互读选择了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因其形象更丰满。这是一篇即兴演讲,闻一多的“说”和“做”在即兴演讲中直接体现,虽然是无声的文字,无画面的讲稿,但学生在“模仿演讲”中容易想象出演讲会场的画面,想象出闻一多演讲的情形,甚至想象出闻一多的外貌、服饰、动作等细节。本文是臧克家回忆的文章,许多细节是虚构的,两篇文章合起来读,闻一多的形象更全面、丰满。

另一方面,二者的形式相近。闻一多的这次演讲有许多排比句式,表达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对李公朴被杀的悲痛和他自己义无反顾、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决心等。用排比的修辞可以使句式整齐、气势强烈,便于抒发情感、表达观点。

猜你喜欢

解码评价
解码 四十五度仰望天空
文化解码
文化 解码
文明 解码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