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的春节(节选)

2021-04-06老舍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鞭炮声守岁家家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引用俗语,说明了腊七腊八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北京的春节也是从最冷的时候开始的。】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习惯,语言通俗有趣。】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色如翡翠”“色味双美”,借助视觉、味觉写腊八蒜,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体现出作家的语言魅力。】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和“卖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通过词语的罗列说明卖东西的摊贩多。】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本段通过“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的句式,有条理地把三个句子并列地联系在一起,条理清晰。】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忙乱”总结了上一段的内容,“紧张”开启了本段的内容。】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腊月二十三比作“春节的‘彩排”,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小年的重视。】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糖瓜祭灶的传说,增加了文章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总起句,告诉我们下面就要围绕“忙”来写了。】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本段采用总分结构来写,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第一句为中心句,后面分述,突出“热闹”,而且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上了年纪的人守岁,是“辞旧岁”,为的是守住即将过去一年中的最后时光,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一方面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另一方面是为了和父母长辈一起守住时光,为父母长辈延年益寿。】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这两段采用对比来写。这里的“:”起提示下文的作用。在结构上还采用总分來写,通过对比突出“不同”。“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反映了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的优良品质。】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大年初六与上一段的热闹忙碌形成对比。】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写法点拨

如何写春节?老舍先生为我们做了表率。

1.按时间顺序来写条理分明。为了把春节写具体,作家从腊八写起,之后写了腊月二十三的小年、热闹的除夕、初一拜年游玩,直到春节的高潮“元宵节”,按照时间顺序,一一道来,次第展开,把过春节的习俗写得妙趣横生。

2.总分结构严谨,对比写得更细。比如“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段。段首是一个总起句,先概括“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表明区别很大,除夕热闹,而初一则“全城都在休息”。接着,分别从“男人”“女人”“孩子们”“城里城外”,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说明初一的热闹。

3.全方位、多角度,描写细腻传神。比如“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等,从香味、色彩、声音等多个角度对除夕的热闹进行了描写。

猜你喜欢

鞭炮声守岁家家
魏晋南北朝:饮酒,放炮,“守岁”
没有鞭炮声的年
家家:请懂得我的低调 “还是想念”的灵魂歌姬
鞭炮声,一支传统的民乐
守 岁
鞭炮
守岁人
至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