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研究回顾与过程模型构建

2021-04-06林枫朱志凯

中国商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合法性

林枫 朱志凯

摘 要:组织合法化过程是组织获取合法性的内在机理。本文梳理并比较了制度、战略和社会心理理论视角下组织合法化过程的观点。基于组织合法化过程的理论,构建了组织合法化过程模型,以加深对组织合法化过程的理解。

关键词:合法性;合法化过程;制度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2(a)-167-06

组织的运行过程往往被认为是组织的效率机制所决定的。然而,组织想要健康且良好的发展,不仅需要组织内部的效率机制,还需要组织外部的资源伙伴的认可和支持。而合法性是组织获取外部资源伙伴的认可和支持的基本前提。因此,组织的合法性获取问题是组织谋求生存和开展经营活动的关键。

组织合法性的获取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合法性的获取战略和合法化过程。而目前对合法性获取战略的研究已经较为全面,但对组织合法化过程的研究却很浅显,且组织合法化过程的理论视角众多,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合法化过程的控制点存在区别。例如,制度理论主要强调宏观层次的文化压力超越单一组织的目的性控制的被动形成的合法化过程;而战略理论主要强调组织层面组织为了获得社会支持而有工具性操控的主动形成的合法化过程。因此,需要对不同理论视角的组织合法化过程进行梳理区分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合法化过程模型。

一方面,旨在较为系统地评价现有研究成果中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以期对不同理论视角进行区分和界定;另一方面,通过整合不同理论视角的合法化过程,并将不同研究层次相结合,构建组织的合法化过程模型,弥合不同研究视角的缺口,从而拓展现有合法性的研究视域,推进合法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 组织合法化过程的内涵

合法性是指组织利益相关者以现有制度内的社会规范、价值观、信仰作为评判标准,对组织及其行为是否合乎期望及正当性、恰当性、合意性的一般感知和假定。合法性反映了组织利益相关者对组织及其行为的认知和评价,被划分为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三个方面。

组织合法化过程是组织获取合法性的内在机理。从狭义来看,组织合法化过程是组织获得法学意义上的合法性的过程,即组织遵守国家劳动法等规章制度从而得到法律认可的过程。从广义上来看,组织合法化过程是组织通过制定并实施适宜的合法化战略,跨越“合法性门槛”并不断嵌入制度,从而获得外部资源伙伴支持和认可的过程。

组织合法化过程是组织获取合法性的过程。详细来说,组织合法化过程既是制度压力影响组织和公众使组织与制度规范、公众评判趋同的过程,也是组织通过战略行为获取合法性的过程,还是公众感知、评判组织合法性并行动的过程。组织合法化过程包含不同研究层次间的相互作用。要探究他们相互作用的机理,需要重视相互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1)制度。制度的文化压力在组织合法化过程中会超越单一组织的目的性影响组织的合法化进程。例如,制度压力会迫使部分组织采取遵从战略实现组织与制度规范的趋同。(2)组织战略行为。组织在合法化过程中为了获得社会支持而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战略行动改变自身或者改变环境以影响组织合法化过程。例如,组织可以采用象征性改变的策略影响公众对组织的感知。(3)公众。公众是组织合法化过程中的感知者、评判者和行动者,受到来自合法化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改變自身对组织合法性的感知和评判,从而做出相应的行动,影响组织合法化过程的结果。

2 多理论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

通过对文献较为系统的梳理,整理出制度、战略和社会心理理论视角下组织合法化过程的代表性观点。

2.1 制度理论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

制度理论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如图1所示。制度理论视角将合法性看做一种信念机制,主要强调制度的文化压力在合法化过程中的作用。

制度理论视角解释了组织合法化过程中制度对组织战略行为的影响。制度理论视角下的合法化过程具有“亲社会逻辑”,与社会的社会福利、道德伦理息息相关。公众对组织的合法性评判并不依赖于组织是否给公众自身带来利益,而依赖于组织的行动是不是正确的、适当的、对社会有益的。组织迫于外部制度环境的压力,做出追求合法性的反应,因此,如何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乎常理并有意义成为组织的首要目标。在制度压力下,组织普遍采用顺从环境的战略,在行业内部进行合法性模仿,利用标杆效应和公关等手段来达成组织与社会信念的一致,从而实现组织的合法化。因此,制度压力会迫使组织采用顺从环境的战略使自身与制度法规趋同从而获得合法性。

制度理论视角解释了组织合法化过程中制度对公众的影响。铁桶理论是指制度的文化压力通过媒体、政府、立法机构等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机构影响公众的感知和评判,使公众对合法性的感知、评判标准与制度趋同。换句话来说,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机构会对公众的感知、评判过程产生“噪音”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政府与媒体的环保宣传会使公众在评判组织合法性时更加关注组织的环保指标。铁桶理论将制度和公众联系起来,主要强调了制度对公众感知和评判的趋同性影响。因此,铁桶理论的公众趋同性与上文道德地位的组织趋同性共同作用,促使组织行为、公众感知评判和制度规范趋同,从而促使组织实现合法化。

制度理论视角还说明了不同的公众支持类型对合法化结果的影响。公众支持既包括肯定的支持,即愿意并积极做出行动来赋予组织需要的资源;也包括被动的支持,即消极的仅是意识上的认可组织。公众肯定支持会愿意甚至主动帮助组织生存与发展。公众被动支持仅仅是使组织不会遭受合法性问题。因此,组织需要根据不同的合法性跨越不同严格程度的合法性门槛,从而获得不同类型的公众支持。

简言之,在制度理论视角下,一方面,制度压力通过道德地位影响组织的战略行为,迫使组织被动选择遵从战略来与制度规范一致。另一方面,根据铁桶理论,制度压力使公众对合法性的感知和评判趋同。制度理论更偏向于突出制度在组织合法化过程中超越单一组织和公众的主要作用。制度理论视角中公众支持类型对合法性结果的影响也使组织合法化过程更加完整和详细。因此,在制度理论的解释下,组织和公众是在制度压力下被动趋同,从而完成组织合法化过程。

2.2 战略理论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

战略理论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如图2所示。战略理论视角强调组织主动采取战略行动推进组织合法化进程。在战略理论视角下,合法性被看做一种可使用的资源,社会公众和制度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而突显组织战略行动的主动作用,组织的合法化过程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控制来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

在战略理论视角下,组织的合法化过程的战略行动分为两类。一是改变自己;二是改变环境及环境中的其他组织。改变自己是指组织目标、结构、流程或制度化行为方面的具体改变与调整及象征性改变。例如,滴滴打车通过获得国家网约车平台资格证以获取规制合法性。改变环境及环境中的其他组织可以细致分为创造环境、遵从环境、选择环境及操纵环境四种方法。创造环境是指创造新的有利环境,创造新的对组织行为有利的利益相关者。遵从环境是指在组织当前所处的环境中,尽量按照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去做。选择环境是指在组织身处的较为复杂的环境中,对环境进行筛选,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以发现那些对于组织有益的利益相关者。操控环境是指对现有环境造成影响和改变,使利益相关者对于组织的行为产生新的认识,从而建立有利于组织自身发展的环境。不同的战略方法适应不同的情景。例如,当新企业处在成熟行业而无相关经验时,一般都采用顺从环境的战略行为。

战略理论视角下,组织合法化过程的战略行动有两个目标主体。一是公众;二是制度。对于公众,组织要运用战略行动保持与现有公众之间的关联,或者重建公众现有的理念体系,以便让公众理解组织及其活动的属性,从而获得认知合法性。例如,淘宝推出消费者保障计划改变公众对淘宝网电子商务的担忧局面。对于制度,组织也要采取行动来提升组织的正当性、恰当性和合意性。例如,滴滴出行通过与政府打造出租车信息服务平台参与制度制定,从而获得规制合法性。

简言之,在战略理论视角下,组织通过改变自己或者改变环境及环境中的其他组织两个途径的战略行动来影响制度和公众从而实现组织合法化。组织的合法化过程以组织的战略行动为基础,强调组织的主动性。对于组织而言,制度和公众的认可是目标,而改变自己和改变环境及环境中的其他组织是途径。因此,战略理论的解释更侧于重组织相对制度和公众在合法化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2.3 社会心理理论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

社会心理理论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如图3所示。社会心理理论视角的组织合法化过程强调,社会个体和集体在组织合法化过程中的感知者、评判者和行动者地位。

社会心理理论视角解释了公众对组织输入(即组织可被观察的产权、行为等)的感知和评判。工具模型认为,公众个体会对自身与组织和权威(即制度)之间的工具方面经验做出反应。当公众个体认为组织对自身利益有益时,这个组织会被視为拥有合法性。而社会心理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的关系模型认为,合法性产生于一个社会实体与个人的沟通程度。即当一个实体确认了一个公众个体的社会身份并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时,他们就被认为是合法的。而且根据理性主义,公众会对组织的输入进行评判,如组织的科技优势、环保指标等。

社会心理理论视角解释了制度对公众感知和评判的影响。公众除了主动以自身理性、利益、关系等标准进行合法性评判外,还会被动地依赖制度标准进行合法性评判。合法性被动评判模型是指,公众放弃自身心理上的努力,寻求社会上已存在、可寻找、有效的线索或者通过一些其他启发式的方法来进行合法性评判。例如,当组织被评判机构确定为高新企业时,公众会改变对该组织的合法性评判。因此,社会心理理论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既认为公众个体会做出主动、理性的合法性评判,也认为公众个体会被动依赖制度文化标准进行评判。

社会心理理论视角还强调公众集体有效性对公众个体感知、评判的影响。虽然合法性感知和评判是由公众个体做出的,但是公众集体会代表公众个体进行合法性表现。因此,社会心理理论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不仅包括公众个体的心理活动,也包括公众集体的意义构建。在公众个体层次的合法性被称为正当性(propriety),而在集体层面的合法性被称为有效性(validity)。集体有效性是指公众集体代表公众个体做出的组织合法性判别的行动表示。集体有效性会对个体正当性的越轨意见产生压制。个体的合法性评判与所在集体的合法性评判可能会出现差别,部分公众可能不认为特定组织的活动或政策是适当的,但他们也知道其他人认为该行为是适当的并打算采取相应行动,他们也会跟随其他人的行动从而默许这些行为或政策。因此,公众集体的有效性由多个公众个体的正当性组成,但公众集体有效性又会反向影响单个公众个体的感知、评判及行动。

简言之,社会心理理论视角下公众个体在组织合法化过程中会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来自组织输入;二是来自通过被动评判的制度文化压力;三是来自公众集体有效性。社会心理理论视角关注于公众个体和公众集体在合法化过程中的作用,解释了组织合法化过程中的公众合法性感知与评判的机制。

2.4 多理论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比较与小结

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在此将三种理论的异同通过表1展示出来。

从表1的解释来看,这三种理论视角在解释组织合法化过程的公众的作用上基本是一致的,三种理论都认为公众在组织合法化过程中都担任着组织合法性的感知者、评判者和行动者地位。虽然制度理论视角和战略理论视角的控制点都不在公众上,且制度压力和战略行为都对公众的感知和评判产生影响,但公众在各理论视角中依旧承担感知、评判合法性的作用。

三种理解视角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从研究的控制点来看,制度理论视角认为是制度的文化压力超越了单独的公众与组织支配着合法化过程;而战略理论视角认为组织战略选择可以改变自己和环境,是组织的主动战略行动支配着合法化过程;社会心理视角则将关注点放在公众个体和公众集体的感知与评判者地位上。(2)从组织获取合法性的主动性看,不同的理论视角也存在着差异。制度理论视角中制度压力支配合法化过程,组织大多顺从制度而趋同,所以是被动获取;在战略理论中,组织通过战略选择的主动行为去改变自己和改变环境,支配着合法化过程,因此是主动获取;社会心理学者将关注点放在公众个体与公众集体的感知和评判过程上,并没有过于关注组织的能动作用,因此也是被动获取。(3)从研究的分析层面看,组织合法化过程的研究分析层面在三种理论视角下也有所差异。制度理论视角强调宏观的制度压力主导了组织合法化过程,制度理论视角侧重制度层面;战略理论视角强调组织的战略行动主动影响组织合法化过程,战略理论视角侧重组织层面;社会心理理论视角既强调公众个体在组织合法化过程中的感知、评判和行动作用,也强调公众集体对公众个体的影响,社会心理理论视角侧重集体层面和个体层面。

简言之,不同的理论视角都试图更好地揭示组织合法化过程,不同理论视角在阐述组织合法化过程中公众作用的主张基本一致;而在控制点和组织主动性和分析层面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3 组织合法化过程模型

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既存在相同点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使对合法性及组织合法化过程的理解产生偏差与分歧。因此,为了弥合不同理论视角关于组织合法化过程的偏差,使组织合法化过程的研究更加整体化,本文基于制度理论视角、战略理论视角和社会心理理论视角三个各有侧重的理论,将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组织合法化过程整合,构建了多理论视角跨研究层次的组织合法化过程模型,以加深对组织合法化过程内部机制的理解。借鉴Bitektine、Tost等学者探究组织合法化过程的思想,组织合法化过程模型如图4所示。

在制度层面,制度压力对公众个体感知、评判和组织战略行动及产出四个因素产生影响。在公众感知方面,根据铁桶理论,制度压力存在于极具影响力的机构中,这些机构通过价值观、宣传等手段影响公众对组织的感知,公众合法性感知的内容是受到制度化后的内容,因此,公众的合法性感知也会趋同、制度化。在公众评判方面,公众个体在评判过程中会被动评判,公众被动地以价值观、世界观等制度文化产物作为参考依据或者采用其他启发式方法,产生趋同性的、已经制度化了的合法性评判结果。在组织战略行动方面,道德地位控制下的合法化过程以组织能否创造社会福利为组织合法性判别依据,组织是否获得合法性取决于组织的活动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是否促进社会福利,因此在获取合法性的目的与制度压力的双重驱使下,组织通常会采用遵从战略与制度趋同或采用操纵环境等战略使制度与组织自身趋同。在组织产出(组织绩效、外部资源获取途径等)方面,制度压力对组织产出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组织与制度在合法性方面是否一致。无论是组织刚创立就与制度法规一致,还是组织通过战略行动改变自身或者改变环境达到一致,当组织与制度在合法性方面一致时,组织就会获得合法性,进而得以改善组织绩效,获得外部资源途径。因此,在组织合法化过程中,制度压力不仅会影响到公众个体的感知和评判过程,也会对组织的战略行动和组织产出产生影响。制度压力作为一种宏观因素超越了其他单一因素,对组织合法化过程中各个阶段产生强制性或渗透性影响,促使其他因素与其保持趋同性。

在组织层面,组织主要通过组织输入和组织战略行为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组织输入是公众合法性感知的基础性内容,是公众感知的对象,组织输入的优劣对公众感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组织的战略行动有两个目标主体,一是制度;二是公众。对于制度,组织可以通过创造环境、选择环境和操纵环境等战略行为改变制度环境来获取合法性,如游说政府、发布行业规范等。对于公众,组织战略行动会对公众合法性感知产生影响。公众在组织合法化过程中会对组织的行为、经营活动等组织输入进行感知,并将感知的内容进行主动或被动评判。组织可以通过战略行为来加强公众个体对组织的合法性感知。例如,组织可以通过符号化語言和行为来扩大公众的认知基础、通过讲故事并与所讲故事保持一致性来加强组织可信度等。组织战略行为也会对公众合法性评判产生影响。组织在公众个体进行合法性评判时会与公众个体进行利益交换从而影响公众个体的合法性评判过程。因此,组织输入给了公众个体感知组织合法性的感知内容,而且还通过战略行为影响公众个体的感知及评判过程,组织的战略行动也能影响制度。组织战略行为作为能动性因素在整个合法性过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组织战略行动的选择与实施可以有效、直接地改变制度或者公众,从而使合法化过程的结果产生变化。

在集体和个体层面,公众个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完成合法性感知、评判和行动过程并影响组织战略行为与产出,公众集体有效性由公众个体构成并反向影响公众个体。公众个体对于合法性的感知除了上文提到的制度压力、组织投入、组织战略行为者三个来源以外,还存在公众集体有效性的来源。按照嵌入式代理悖论,公众个体在做合法性判断时会受到公众集体感知的影响,当公众个体存在与公众集体不一致的意见且公众个体明白自己的意见无法改变公众集体感知时,这个个体会保留自身意见并接受集体意见。对于组织战略行为,组织具有能动性,会根据公众的行动判断公众对组织的认可程度并及时调整组织的战略行为。对于组织产出,公众的行动分为主动支持和被动认可。当公众选择主动支持时,会主动向组织提供外部资源;而当公众选择被动认可时,组织仅仅处于没有问题和挑战的状态。公众行动的类型反映了组织合法化过程的结果,即组织产出。因此,公众作为合法性的评判者,在合法化过程中主要起到影响接受者的作用,公众个体的评判结果是公众集体有效性的组成部分。但是,公众个体的感知过程受到组织输入、组织战略行为、制度压力和公众集体有效性四个来源的影响。公众个体的评判过程受到制度压力、组织战略行为、公众集体有效性三个来源的影响。而公众的行为又反过来对组织的战略行为、组织产出产生影响。

基于此,组织合法化过程既存在制度压力和公众的影响,也存在组织主动采取战略行为改变自己或环境的过程。因此,组织在合法化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来自制度和公众对于组织合法性的影响,也要主动采取战略行为去除对合法性不好的影响,以使组织被视为有意义、值得信赖的组织。制度理论视角强调组织和公众与制度的趋同。战略理论视角强调合法性是一种“可操作的资源”,组织可借助有目的、有意识的战略行为获得这种资源。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强调公众个体和公众集体的评判者地位,合法化过程不可以忽视公众这个合法性的感知和评判者。不同的理论视角各有侧重点。因 此,只有将这些理论整合起来解释组 织合法化过程,才不会产生偏误和忽略。

4 结语

本文从组织合法化过程研究的代表性理论视角及其观点入手,较为清晰地展现了组织合法化过程的内部机制,并跨理论视角跨研究层次地构建了组织合法化过程模型,拓展了合法性研究的视野,为合法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通过理清不同的理论视角下组织合法化过程的相同点和区别,明晰了不同理论视角之间的界限和控制点。制度理论视角主要侧重解释制度的文化压力超越单一组织和公众的目的性对组织合法化过程的影响。战略理论视角主要侧重描述组织把合法性当作可操纵资源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战略行为改变自己或改变环境以获取合法性。社会心理理论视角主要关注公众个体和公众集体的评判者地位。不同的理论视角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不同方面的合法性研究都起着各自的作用,理清不同理论视角的异同对合法性研究十分必要。

(2)通过整合不同理论视角对组织合法化过程的解释,构建了组织合法化过程模型,弥补了合法性研究中对组织合法化过程关注较少的缺陷。制度视角的合法性要求与环境中的制度保持同构,战略视角强调获取合法性的策略,社会心理视角强调公众的作用,割裂三个视角的研究是不完整的。不同的理论视角有不同的控制点,将他们整合,让各个理论视角在不同的研究层次中发挥作用,可以较完整且没有偏误地构建出组织合法化的过程。基于这个研究模型,未来的实证研究可以逐步揭示出合法化策略发挥作用的过程中突破合法性门槛的影响参数。

(3)多层次间合法性互动研究。对管理现象的完整解释一定包含不同研究层次的内容。如果不探索微观个体的感知、评判的心理活动,不理清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互动影响,就不能完全理解组织的合法化过程。本文的组织合法化过程模型将宏观的系统和微观的系统间相互嵌套,着重解释宏观与微观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4)组织战略行为的能动作用。在组织合法化过程模型中,组织只能通过组织的战略行为来影响组织合法化过程。在实践意义上,组织要重视组织战略行为的能动作用,通过有目的、有规划的战略行动,使组织自身获得更好的组织合法性。

总而言之,本文梳理并比较了制度、战略和社会心理三个理论视角下组织合法化过程的观点。并基于组织合法化过程的不同理论视角构建了组织合法化过程的一般模型,旨在加深对组织合法化过程的理解,助力合法性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Scott W.R.Organizations:Rational,Natural and Open systems[M].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7.78-92.

[2] Kostova T,Zaheer S.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Under Conditions of Complexity: The Cas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1):64-81.

[3] Uberbacher F. Legitimation of new ventures: a review and research programm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4,51(4):667-698.

[4] 曾楚宏,朱仁宏, 李孔岳. 新创企业成长的组织合法性获取机制[J].财经科学, 2009(08):64-72.

[5] 王小伟.国内企业合法性研究主题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15,12(06):49-51.

[6] Suchman M C.Managing legitimacy :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571-610.

[7] Scott,W.R.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1995.

[8] Bitektine A, Haack P. The“Macro”and the“Micro”of Legit-imacy: Toward a Multilevel Theory of the Legitimacy Proces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5, 40(1):49-75.

[9] Zimmerman M A, Zeitz G J. Beyond survival: 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 27(3):414-431.

[10] Powell,Colyvas. Micro-foundations of institutional theory. Sa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M].R. Greenwood, C. Hardy, K. Sahlin, &R. Suddaby , 2008: 196–299.

[11] Suchman M C.Constructing an institutional ecology:Notes on the structural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ties[R].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Atalanta GA,1998.

[12] Scott, W. R.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Thousand Oaks, CA: Sage,2001.

[13] Deephouse D.Does isomorphism legitimat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4):1024-1039.

[14] Tost, L. P .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Legitimacy Judgmen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1, 36(4):686-710.

[15] 杨旭.基于消费者视角的新企业合法性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4.

[16] 张讳.跨国企业合法性获取策略的多案例研究——以中国消费品行业在华美资企业为例[D].沈阳:东北大学,2015.

[17] 林枫,邵莛苇, 张雄林.新创企业合法性获取机制研究回顾与管理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02):94-99.

[18] 马蔷,李雪灵,申佳,等.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研究的演化路径与体系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10):46-57.

[19] Johnson C, Dowd T J, Ridgeway C L.Legitimacy as a Social Process[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6, 32(1):53-78.

[20] Tyler,Tom R.The Psychology of Legitimacy: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on Voluntary Deference to Authoritie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997, 1(4):323-345.

[21] Colin Wayne L,Naomi E,Manuela B.Group virtue: the importance of morality (vs. competence and sociability) in the positive evaluation of in-group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7, 93(2):234-249.

[22] Jepperson R, Meyer J W. Multiple Levels of Analysi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J]. Sociological Theory, 2011, 2(3):98-100.

[23] Dornbush, S. M., & Scott, W. R. Evaluation and the exercise of authority[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75.

[24] 彭正銀,吴晓娟.制度压力下平台型企业合法性获取演化研究——以滴滴出行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9(04):58-70.

[25] Aldrich H E,Fiol C M. Fools Rush in?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Industry Creation[M].Entrepreneurship,2007.105-127.

[26] Kozlowski S W J,Klein K J. A multilevel approach to theory and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s: Contextual, temporal, and emergent processes[C].Multilevel Theory,Research,&Methods in Organizations: Foundations, Extensions, & New Directions.2000.

Organizational legalization proces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research review and process model constructi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LIN Feng ZHU Zhikai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 legitimization i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for the organization to obtain legitimacy. This article combs and compares the views on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ystem, strate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legalization process, a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legalization process is constructed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organizational legalization process.

Keywords: legality; legalization process; institutional theory

猜你喜欢

合法性
Westward Movement
国办:确保所有行政规范性文件均经过合法性审核
论弘光帝继位的合法性
民主的悖论
建构学科合法性:民国摄影记者庄学本研究的另一种解读
我国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基础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建设
我国民族地区金融优惠的法治化研究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法规立法后合法性合理性评估
关于政治合法性研究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