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04-04周茂榕

医疗装备 2021年10期
关键词:准确度磁共振脑梗死

周茂榕

福州市第二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7)

急性脑梗死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缺血性卒中疾病,发病机制复杂,高血压、高血脂、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血液栓塞等都可能成为其发病诱因[1-2]。一旦发病,由于血管管腔闭塞和脑循环障碍可导致脑组织缺血;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偏瘫、四肢瘫、交叉性瘫痪等症状,严重威胁其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3-4]。此外,该病还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等特点,若不及时确诊并落实急救措施,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会影响机体恢复效果[5]。因此,临床需及时配合有效的方法快速鉴别和确诊病变区域,便于后续救治流程的开展,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改善预后。CT和磁共振成像为临床对该病常用的诊断方法,但前者存在诊断准确度低且对发病后24 h内的病症无法显影等劣势,后者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且可全面呈现脑干的立体结构,便于临床医师明确梗死数目、部位、范围及形态,利于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6]。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40~76岁,平均(63.25±3.18)岁;合并基础病症,高血压40例,高脂血症30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2例;临床症状,肢体运动不利50例,眩晕20例,言语障碍15例,吞咽障碍8例,意识障碍6例,交叉性感觉障碍1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检查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即引导患者取仰卧位,使头部对准操作仪器,并明确扫描范围为以C2水平延伸至顶上小叶。(1)CT检查:选用Philips 64排螺旋CT机,设置层厚、层距、矩阵分别为5 mm、5 mm、512×512,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进行扫描,检查期间严格控制患者头颅连续扫描量,以24层为适宜参数,结合机体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开展增强扫描,若开展增强扫描,则需将脑血管病高发区的基底节层面划分为感兴趣动态扫描范围,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129,200 mg/ml)50 ml,注射速率为5 ml/s,并打开快速动态扫描程序,设置准直器宽度为30 mm,矩阵为216×216,电压为80 kV,电流为150 mA,扫描时间为8 s。(2)磁共振成像检查:选用Siemens 0.3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通过常规轴位采集头颅线圈信号,设置层厚、层距、矩阵分别为2 mm、5 mm、256×256,选择常规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之后以T1加权图像(TR为420 ms、TE为10 ms)、T2加权图像(TR为3 500 ms、TE为96 ms)进行矢状面、横断面扫描,若检出病灶组织,即行冠状面、矢状面T2WI/SE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368,0.1 mmol/L),注射剂量为0.6 ml/kg,注射速率为3 ml/s,开始注射时同步动态扫描,将获得的造影图像上传至工作站。所得图像和数据结果均由两名以上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和判断,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度,分析磁共振成像对病变部位的检出情况及T2WI、T1WI信号显示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度比较

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准确度为95.00%(95/100),高于CT检查的75.00%(7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8,P<0.05)。

2.2 磁共振成像对病变部位的检出情况

经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病变部位在延髓20例,脑桥55例,中脑10例,混合型10例。

2.3 T2WI、T1WI信号显示情况

T2WI颅内信号中,30例等信号,65例高信号;T1WI信号中,43例稍低信号,52例等信号。

3 讨论

脑干位于大脑下方,间脑与脊髓中间,并与延髓和脊髓相连。脑组织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机体生命及意识正常活动的重要中枢,并参与人体呼吸、循环及体温调节[7-8]。当脑干出现病变时,可诱发急性脑梗死,即使再小的病灶也会致使患者合并一系列缺血性卒中症状,严重危害其身体健康。虽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侧支循环数量较多,但大部分侧支循环在走形生理特点上存在显著差异,故患者在发病时的临床症状表现形式复杂并呈多样化,加之临床至今仍未明确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考虑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有关[9-10]),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不断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综合以上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尽早诊断,以便为后续治疗争取最佳时机,成了现今临床亟需解决的医学问题。

急性脑梗死的常见发病部位为脑桥和延髓,但梗死病灶组织大小不一,并有可能存在脑干梗死,而患者未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增加了诊断难度[11-12]。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的误诊、漏诊风险,以往临床主张配合头颅CT检查,虽有确切的疗效,但其易受颅底骨形态不规则的影响,在扫描过程中出现伪影现象,且在发病后24 h内往往因检查不到病灶组织而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加之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低,不利于影像科医师全面观察脑组织水分聚集情况,且其不适用于病情超急性发展患者的检查。本研究结果显示,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准确度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其原因在于,磁共振成像较CT扫描具有软组织分辨力高、无放射性伤害等特点,且不存在骨性伪影,磁共振造影技术通过造影剂显示患者脑内血管分布情况,并消除软组织和骨骼影像,有利于清晰发现被软组织或骨质结构所覆盖的病变;磁共振造影技术弥散增强扫描后还可以将扫描数据构传至工作站,清晰直观地观察患者的血管分布和血管腔狭窄程度,同时使梗死数目、部位、范围和形态较为全面且清晰地显示出来[13]。在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时通过简化相关操作来获取多参数、多层面的成像影片,便于医师了解病灶组织的多体层情况,如矢状面、横断面、冠状面及多种斜面等,可提高诊断准确度,判断病情进展[14-15]。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提高疾病诊断准确度,并准确定位病变部位,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准确度磁共振脑梗死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幕墙用挂件安装准确度控制技术
动态汽车衡准确度等级的现实意义
一款基于18位ADC的高准确度三相标准表的设计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高炉重量布料准确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