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怀文化中的小学生情绪智力课程样态

2021-04-02刘东伟周马莉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6期

刘东伟 周马莉

[摘要] 以诺丁斯关怀理论和情绪智力理论为依据设计学生情绪智力社团课程,在自我、同伴和社会关怀的文化中实现情绪的识别、理解、接纳和管理。针对小学生的情绪智力前测或者評价不适宜使用量表;自我和同伴关怀中的情绪智力提升是课程的主要内容,社会关怀中的情绪智力提升需要构建课外实践课程和家长课程。

[关键词] 关怀文化;小学生情绪智力;社团课程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约有3 000万17岁以下的青少年受到负面情绪困扰,10%~15%的儿童存在焦虑抑郁、行为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情绪课程越来越被人们所需要。

一、理论依据

关怀文化是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建设的一种社团文化。在“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小学社团自主管理促学生自我发展研究”课题中,我们在小学生社团中营造了自我关怀、同伴关怀还有社会关怀的文化。[1]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定义和结构。萨洛维和梅耶提出情绪智力的四维结构: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情绪理解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这样的研究被称为科学型EI(也称能力型)。而戈尔曼以“情绪智力”为名出版的著作让这个术语风靡起来。他用5个维度(结构)定义情绪智力:了解情绪、管理情绪、自我动机、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关系。这一研究被称为混合型或实践型EI。

根据麻彦坤的研究,这两种取向的研究有融合的趋势:当代许多心理学家倡导科学—实践的混合模型。[2]对情绪智力的研究既应该关注情绪智力科学理论的建设,也要注重其实践应用。结合两种模型的情绪智力理论,我们认为情绪智力的提升可能会经历两个阶段四个层次,即从识别情绪到理解情绪、从接纳情绪到管理情绪。基于此,关怀文化中的情绪智力课程,将包含情绪管理榜样的生成、情绪关怀的交流、情绪关怀的实践和师生对情绪关怀活动的肯定。

二、教学分析

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小学生情绪智力教材的缺乏。但可以推测,在普及的中小学情绪智力课程面世前,校本课程将是一道常见的“前菜”。与此同时,针对小学生情绪智力的测量工具也不多见。最早的青少年情绪智力量表是巴昂于2000年出版的《巴昂情商量表:青少年版》(EQ-i:YV)。这个量表题量是60,适用于7~18岁的青少年。[3]而梅耶等人编制的MEIS、MSCEIT(包括V1.0和V2.0版本),Wong和Law基于MEIS编制的WLEIS,还有戈尔曼等人编制的ECI、ECI2.0,这三种量表仅面向成人使用。

我国学者也在引进、修订甚至编制情绪智力量表。其中,王才康等人多次翻译、修订了Schutte等人的EIS。王晓钧基于MSCEIT开发了情绪智力量表,不过这两个量表仍不是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2009年,刘俊升、周颖根据戈尔曼的理论,为小学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小学生典型情绪表现,还有王才康版本的EIS,编制出一个题量为39的“小学生情绪智力量表”[4]。2016年,王明宾、朱梅、孙瑶参考戈尔曼的理论、成年人情商测验问卷以及青少年自我意识量表的部分题目,编制出题量为56的“小学生情绪智力问卷(初测版)”。[5]

鉴于小学生情绪智力量表(或问卷)的研究尚不完善,我们不倾向于使用量表对学生的情绪智力做出肯定的关怀评价。通过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自主设计奖项、表格清单等,我们在自评或他评反馈中表达对学生的肯定。

三、教学过程

为了确切说明情绪智力课程的可能样态,我们以主题为“你今天快乐了吗”的社团团干情绪智力教学实践为例进行阐述。本主题共3课时,在关怀文化中团干需要识别、理解、接纳和管理自我和他人的情绪,亟待掌握情绪问题解决的同伴关怀模式——互助。教学目标是认识自己和同伴的快乐情绪;接纳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及其变化,学习帮助自己、别人管理消极情绪的方法;在互助中经历建立快乐情绪的完整过程。

(一)第一课时:你认识快乐吗?

1.引入:快乐模仿

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坐好,请第一小组的所有同学观摩课件中展示的表情、动作并表演出来。第一组结束后,教师再请第二小组挑出第一组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模仿表演出来。第三、四小组以此类推。最后,教师选出最投入、最神似的表演小组进行奖励。

[设计意图]使学生关注、识别同伴的情绪。学生在观摩课件和同学表演的情景中,互相传达出“快乐”的直观形象。“接龙式”的表演是为了不让快乐“一闪而过”,用学生参与游戏中即时生成的快乐情绪辅助教学便捷又更有时效。

2.新授:讨论快乐

教师提问:模仿这些表情时,感觉怎么样?和他一样觉得快乐的请举手。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你认识今天的快乐了吗?(出示主题)请举手示意。你给这次快乐打几颗星,每个人的快乐有什么不一样?如果有的人打的是0颗星,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星级评价”比较不同的快乐阈值,使学生理解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产生的情绪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去发现其中的不同。发现不同之后,还要接纳同伴之间的情绪差异。

3.练习:整理快乐

教师提问:我们快乐的程度,快乐的来源都有所不同,那怎么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会因为什么而产生什么样的快乐呢?用语言告诉别人、用表情告诉别人……都很好。现在请大家整理出一份“快乐清单”,如果你喜欢用彩笔装饰也是可以的。

[设计意图]建立“快乐清单”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有效方式。思维可视化除了可以让学生更方便直观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也可以让同伴更容易识别彼此的情绪,从而促进同伴互助。

4.作业:交换快乐

教师要求同桌、小组同伴之间交换“快乐清单”,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交换清单建立互助关系,为生活中的情绪互助行动做铺垫。

(二)第二课时:你能够快乐吗?

1.引入:愚公移山

教师提问:(出示主题)今天我们要合作解决问题,请交换了快乐清单的小伙伴们坐在一起。(播放《愚公移山》視频)如果你是愚公,看到这么大的一座山,心情会怎么样?悲伤、懊恼、生气……这些情绪虽然是负面的,但有这些情绪都是很正常的。我们的负面情绪就像一座大山,如果一直被这座“情绪之山”压住快乐不起来,你愿意吗?

[设计意图]用“愚公移山”的典故引出负面情绪,给学生一个负面情绪的意象。

2.新授:移山大法

教师提问:(1)愚公持之以恒地面对自己的困难,从愚公这里你学到什么?(2)我们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并持之以恒地搬走负面情绪之山。那面对负面情绪我们该怎么办呢?如果一个人搬不动这座山又怎么办?两个小伙伴也搬不动怎么办?(3)还记得“快乐清单”吗?这其实是一种“移山大法”。一个人搬不了的时候,就要像愚公一样请同伴、家人一起来帮忙。

[设计意图]使学生接纳自己的情绪,意识到“快乐清单”也可以是“移山大法”。有时候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又通过分享,在集体智慧中形成更多管理情绪的“移山大法”,优化了自助水平。而且,这个过程能使学生体会集体解决问题的优势,为个体向集体寻求帮助进而实现互助埋下伏笔。

3.练习:情境再现

教师提问:老师这里收集了几个同学的“负面情绪之山”,如果这个苦恼的同学就是你的好伙伴,结合你们的“移山大法”,他该怎么办?然后请你的小伙伴评价一下你的做法。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常见的情绪问题,使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识别出负面情绪,运用自己的“移山大法”分析解决问题。这个环节也方便老师直观了解、观察学生管理情绪的能力。

4.作业:生活实践(识别、理解、接纳、管理)

教师提问:关注你自己或者同伴最近的情绪状态,以“我们能够快乐”为主题,用文字或者图画说说自己是如何保持快乐情绪的,遇到了什么“负面情绪之山”,又是怎么做的。下周我们将进行一次“我们能够快乐”的情绪故事分享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自我或同伴的情绪状态,识别不良情绪,让学生利用共同建立的“移山大法”帮助彼此完成情绪管理。

(三)第三课时:一起快乐吧!

1.“我们能够快乐”故事分享会

教师示范分享自己的故事,让每个小组轮流分享同伴们的情绪故事。

[设计意图]教师先为学生做一个分享榜样,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

2.“快乐大使”选举大会

教师提问:大家听了这么多故事,如果现在要选出一群“快乐大使”代表我们去运用、传播“快乐清单”“移山大法”,使更多人获得快乐智慧,帮助更多人获得快乐,你们认为快乐大使应该是什么样的?哪些同学是我们的快乐大使?大家进行一次选举吧!

[设计意图]快乐大使是关怀文化中的榜样,榜样是关怀文化的要素,也是促进同伴关怀中情绪互助发生的个体。

3.“快乐大使”宣誓签约

教师提问:作为快乐大使,要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同学们一起利用“快乐清单”和“移山大法”解决“负面情绪之山”。接下来,我们将回到各自的社团进行签约仪式,而其他同学要认准这几个持证的“大使”,有困难可以找他们帮忙。那么,我们遇到情绪问题的时候,就只能找他们帮忙吗?

[设计意图]通过签约仪式使快乐大使具有情绪管理的义务和责任,给予他们关怀集体情绪的信心,也给同伴树立了关怀的榜样。但大使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所以我们还要引出其他的情绪求助对象——教师、家长。

4.全课总结:情绪心语

教师总结:我们一直在探索快乐情绪,大家现在知道快乐是什么吗?我们怎样帮自己和别人快乐?也许你有些话很想说但还没有在同学们面前说出来,那你就写在下面这张“心语卡”中吧!当然,不仅可以写下来,还可以画出来。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全课,加深学生对快乐情绪及互助管理情绪的理解。写“心语卡”是为了保护“情绪隐私”,同时也方便教师开展后续的个别辅导。

四、教学反思

本课程主要依据关怀理论和情绪智力理论设计,给学生回顾、整理、创造、展示的机会,使其在集体中生成自助或互助的情绪管理策略,这是生本课堂的体现,也是关怀文化的初衷。不过,关怀文化中的“社会关怀”难以在一般课程中完成,所以除了主体社团课程“小学生情绪智力课程”,我们还将研究一些辅助社团课程,包括以心理教师为主导的课外实践活动和家长情绪心理课程,以期实现社会关怀文化中的情绪智力提升。

[本文系中山市实验小学校级课题“小学生情绪能力培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项目编号:2019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东伟,黄艳冰.基于关怀理论的小学社团线上自主管理实践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16):112.

[2]麻彦坤.情绪智力研究的两种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06):150-154.

[3]徐小燕,张进辅.巴昂的情绪智力模型及情商量表简介[J].心理科学,2002(03):332-335,374.

[4]刘俊升,周颖.小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06):693-695.

[5]王明宾,朱梅,孙瑶.小学生情绪智力问卷(试验版)的初步编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1):2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