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为体验的高速动车内饰设计策略研究

2021-04-02龙柏羽LongBoyuCaoMing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2期
关键词:乘车动车内饰

■龙柏羽,曹 鸣 Long Boyu & Cao Ming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 214122)

如今,高速铁路线路的普及使得安全准时的高速动车成为越来越多人出行的优先选择,高速动车在当下的交通运输中日益关键。我国在高速铁路技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对于内饰空间的设计研究仍有不足,国内大部分研究以人机工程学、无障碍设计、本土化融合和感性工学等理论为依据,主要是对车厢内座椅、卫生间和餐车空间等作出人机和造型上的优化,仍然拘泥于传统的设计思维。为了匹配未来新技术的发展和人民对更好乘坐体验的需求,以新的理论视角介入动车内饰设计研究,提升未来高速动车的乘坐体验,已成为当下重要课题。

1 动车设计研究现状

高速列车设计理论研究体系庞大,涉及了很多不同领域的学科内容,而其中的很多学科在中国的起步要晚于其他国家很多,因此我国更偏重技术而非设计。但是近些年,随着用户在实际乘车体验中对动车内饰设计需求的不断增多,乘车体验方向的动车设计研究已经开始了稳步发展。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相对于列车整体造型,中国高速列车的发展较少重视列车内部空间的设计,相关文献中只有少数基于座椅人机尺度的研究和融合本土特征的造型设计,以行为和体验为出发点进行设计思考的研究很少。

在高速列车实践发展上,技术作为最主要的发展路径,是高速列车发展之路上的硬性条件和基石。上升到人性化层面,在如今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简单的运输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追求更好的乘车服务和体验是当下高速列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从普通列车到高速动车,国内外已经诞生出许多经典的高速动车产品,比如德国的ICE系列、法国的TGV系列和日本的新干线[1-2]。在内饰上,这些高速列车产品除了与本国设计风格相结合之外,以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设施设计来保证乘客乘车体验更是重要的设计依据(图1)。

在空间内饰布局上,国内外动车基本遵循相同的设计逻辑。为了在分析和设计上使调查目的更明确,分析问题更具体,设计定位更准确,将动车内部布局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设施划分具体如图2所示。

2 行为体验概述

2.1 行为的分类

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综合性学科,重点研究和探讨在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及行为规律,并以行为作为研究的内涵[3]。

人的行为,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明思想、心理、目的等内容的各种外在活动,它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背景,是对周围环境因素刺激下的能动反应[4]。一个动车乘车空间是否具有高品质的乘车环境,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满足了人在乘车空间中的行为需要、是否符合动车乘车空间内的活动需求,因此我们首先要认识人在乘车空间中的行为类别。以环境行为学中的行为属性上来看,可以将动车乘车空间中的行为分为必要行为、自发行为以及社会行为[5](表1)。

表1 动车乘车乘客行为分类

■图1 各国高速列车内饰设计

■图2 动车内部空间分类及设施布局

2.2 环境行为学中的行为体验

环境行为学注重的是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在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仅仅分析人—行为—环境的交互关系已经远远不够,在体验越来越成为被用户关注的情况下,环境行为学延展出了行为体验的概念。在实际应用领域,环境行为学中的行为体验更多地运用在广场、室内和建筑的设计。在人—行为—环境的基础上增加体验的维度,不仅能够提升空间设计的品质,还能够增添空间的活力,并且有助于加强相关建筑空间的综合管理,使空间与使用者的组织、行为方式和心理认同趋于协调[6]。在环境行为学理论中,被提出了许多能够实际应用的设计工具和方法,在侧重于分析行为体验层面的设计方法中,行为规律、行为约束、行为轨迹图等方法能够系统、全面地归纳和分析各种乘客在乘坐动车时一系列的行为活动,能够在宏观上把控每位乘客的心理活动[7]。

2.3 用户体验中的行为体验

用户体验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展。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分为感官层面的用户体验、行为层面的用户体验以及情感层面的用户体验。行为层的用户体验主要应用于产品与用户交互过程的设计中,注重的是如何使用户在与产品的互动过程中感受到愉悦,获得满足感和实现自我价值[8]。所以产品应满足用户的基本功能需求,具有高度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产品可以清晰地传达给用户如何使用的方法,使用户通过感官自然流畅地与设施进行交互[9]。在乘车这一种行为中,产品即动车内饰中的各种设施及部件,用户即乘客,产品与用户交互的过程即乘客在动车空间中对各种设施与部件进行使用的行为,在这种使用行为中,使得动车内的各种设施在视觉层面、操作层面以及情绪层面给予乘客一个良好的体验,实现动车内饰对乘客乘车体验的正反馈,是进行动车内饰设计的重要内容。

通过总结以上两种理论的设计方法和原则,可以得到处于两种理论交叉领域的行为体验方向的设计流程和方法:

①利用行为轨迹图、行为归类、行为观察等的设计方法,将乘客乘坐动车这一系列的行为活动进行全面地归纳汇总,从宏观层面把握乘客在动车内行为的体验,结合分析对应的乘客行为体验心理趋势,精准地定位乘客行为中的体验低谷。

②在用户体验行为层面的产品创新方向和设计原则的指导下,针对以上得到的动车内设施的缺陷,提出产品设计机会点,做出具体的内饰设施的设计改良,包括设施的布局,设施产品的人机优化等。

3 行为体验介入动车内饰设计可行性分析

由于行为体验的相关概念是从环境行为学和用户体验中衍生并发展出来的,它们在人—行为—环境三方面有较为深刻的研究,又在各自领域分别延展出不同方向。

■图3 典型乘客行为轨迹

环境行为学多运用于建筑空间设计中,建筑空间和动车乘车空间都具备有相应的物质功能,比如说空间所占体积的大小,内部设施产品如座椅的材质、色彩和物理性能等[10-11]。在动车内饰空间里,所有的部件和设施都有其必要的物理功能,从而保证乘客的使用行为需求。高速动车行驶过程可以看作是乘客—乘客行为—内饰环境(设施)三者的结合,通过系统全面地研究乘客的行为轨迹和动机,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乘客在新的内饰环境下获得更好的乘车体验。高速动车乘车空间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交通空间,我们可以把行为体验应用到动车乘车空间的内饰设计中去。

用户体验要求动车内饰设施不仅需要满足乘客生理需求层次,还应给予乘客以精神层面的提升,在契合乘客的心理诉求上,给予乘客优良的体验[12]。以座椅为例,动车内的座椅在达到“乘坐”这一生理功能后,还需要保证座椅的舒适性,比如更柔软的材质,更贴合的人机尺度,更私密的空间保护甚至于设置更便捷的互动式体验设备等[13]。

由此可见,通过行为体验在建筑空间设计和用户体验中的研究可以学习到相关的优秀理论和方法,在不同的视角能够得到不同的方向。

4 动车空间乘车行为及体验需求分析

本文主要围绕目标乘客——我国人口流动高峰时段下的不同乘客,展开有针对性的行为观察调研。调研线路选择了华东地区的上海虹桥站至无锡东站、华中地区的长沙南高铁站至西南地区的怀化南高铁站两条线路。这些高铁站在地理上分别相距100公里和400公里,乘车时间维持在30分钟和100分钟。在两种时间维度下,人员流动高峰期将会涌现更多数据信息,拥有更频繁和更充足的案例佐证实验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覆盖性;在两种空间跨度下,距离不同的各地区枢纽型高铁站在人员组成上表现得更有区别性,各地乘车人员性质和目的不一,同时也不会因为单一乘车时间过短与过长而导致实验数据的不严谨。

在此调研中,笔者通过购买无座票来保证自身在动车内拥有更多行为观察的机会。在观察过程中,通过拍照、自然观察等方式记录乘客在动车车厢内具有典型特征行为的路线与时间点,从而客观反映动车内饰设施对人们行为体验的影响,并据此绘制乘客行为轨迹图。经过整理被观察者潜意识下的行为和语言,可以较全面地归纳出乘客行为轨迹的特点,验证现有动车内饰设计的科学性。

笔者从多个高峰期拥挤时段的乘客行为轨迹中,归纳出了在动车乘坐行为流程中呈现出较多问题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乘客行为轨迹(图3)。

笔者将各个空间节点上典型乘客具体耗费的平均时间及其具体行为,整理成动车乘车空间乘客行为汇总图(图4),分析乘客具体行为以及遇到的问题,以便在后续设计中更加明确地对各项功能进行取舍与改进。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红色标识的行为中,大多数是重复单一的为他人让行的行为动作,这种较多数量的反复的行为活动会对乘客的心理产生越来越排斥的对待态度,在到达某个承受极限时甚至会发生纠纷。也就是说,产生越多重复单一的行为动作,往往对乘车体验越有不好的影响。可以看到,在乘客的行为轨迹中,这种行为动机源于自发行为而产生不良体验的次数最多。其次,乘客在上车寻找座椅及放置行李的行为上,部分困难乘客由于是第一次乘坐动车,或者没有提前对动车乘车有过信息上的查询,在动车乘车行为认知上没有产生重视,产生了许多不良的行为轨迹,这些行为轨迹大多表现在人员流动量大时的逆行,动车流通空间本身不大,一般只允许单个乘客携带行李单向通过,逆行的行为明显违背了人群流动的趋势和规则,这对各自都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心理影响。

5 设计策略

前期的数据和结果表明,在动车乘车空间内的行为体验上,多数的问题暴露在车内引导信息及设施学习性、行李存放相关行为、座椅间通过性、私密性与交往性等相关问题上。所以从这些方面可以提出行为体验视角下的动车内饰设计发展机会。

5.1 完善乘客行为动线导引机制

从部分乘客上车时表现出的茫然无措、老年人视力模糊看不清和对车内设施不熟练的使用情况中可以看到,当下动车内外饰设计中导引系统存在很大的缺陷。具体表现在:①对乘车经验少的乘客的容错性和包容度差,在没有流畅、连续的指引下,非常容易造成乘车内行为目的的模糊和行为流程的混乱,出现逆流而行的现象;②一些困难乘客由于身体机能的缺陷,乘车时有许多不便之处,当下的动车内饰对此类群体也表现出很弱的人文关怀性,在许多常用的设施上并没有足够的指示信息引导他们快速学习。

具体策略包括:①对上车—放置行李—寻找座椅和乘车中途前往其他设施空间等活动范围较大、流程较复杂的行为设计一系列连续的导引指示,以易于识别的外观配色辅佐乘客进行流畅的行为体验;②在常用的设施上添加辅助性的、易于被发现的使用指引,降低困难乘客的学习成本。

5.2 优化车内放置空间整体布局

在实际乘坐动车的过程中,乘客流动的高峰期位于上车以及下车的时间段,这其中难免会有拥挤和混乱的现象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部分在于部分乘客的逆向行走行为。从行为轨迹图中可以看到,这些行为的动机是由于乘客需要将大件的行李存放在比较遥远的行李处。除了在信息上的引导性不足之外,行李存放点本身的空间布局是否能够保证乘客安全而顺利地存取行李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来源之一。同时,部分乘客由于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大件行李很难从地面举起至比较高的行李架上,这也说明行李存放处的人机合理性还存在改进之处。

■图4 典型乘客行为汇总

具体策略包括:①在保证其他设施(卫生间、垃圾室、茶炉间等)空间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大件行李处的位置设置于车厢门附近,并使用较为醒目的颜色吸引乘客注意;②根据市面上行李箱的标准尺寸设置大件行李处和头顶行李架隔间的距离,最大化利用存放空间;③除了车厢门口的大件行李存放处,还应设置更多存取方便又不费力的大件行李存放处。比如安全合理地规划出车厢首尾座椅的前后空间,并设置相关存储设施。

5.3 易化相邻座椅间的通行方式

在行为轨迹图中,横向座椅内外侧乘客的进出始终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体验低谷。座椅的进出在行为轨迹流程上处于一个中间的过渡状态,也是乘客前往其他设施必经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座椅间的行为节点上做出适当的体验优化十分必要。

具体策略包括:①对于靠外侧的座椅,增加座椅的可移动功能;②在座椅纵向尺度上适当添加操作方便的移动变化空间,可以减弱乘客让行时的幅度较大的动作;③设计操作更加迅速和便捷的小桌板固定方式,能保证单手操作时的稳定性。

5.4 平衡座椅间私密性与开放性

不同乘客对于座椅间私密性和开放性的态度和需求不同。对于商务办公人士、带小孩的父母和大部分单人出行的乘客,更好的私密性能保证他们的工作和娱乐不被他人打扰,也不希望自己的一些特殊行为给他人带来不便;对于情侣、朋友、旅游团等群体性乘客,座椅间的开放性表现得不够好,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进行一些娱乐和交流活动。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座椅间私密与开放需求的平衡性调节,能够满足不同乘客群体各自的行为需求和体验的提升。

具体策略包括:①座椅上增加更多活动单元,由乘客主观操控。比如座椅间更大隔离截面的可自由收回和升起的扶手,比如可自由向内弯曲的头部靠枕等;②座椅可以旋转之后面对面交流,也可固定并排不旋转;③可以在空间大小允许的条件下增加座椅间横向距离的调节;④在车厢内设置这两类专门需求的座椅,要求这两类座椅的位置距离够远,保证独立性。

5.5 避免无效的自发行为

在动车行驶路程中点,车厢内乘客的情绪大多趋于平静,各自进行玩手机、休息、阅读等各种消遣行为。部分乘客在主动离开座位前往其他设施进行自发性行为时,若这种行为的目的和需求不能够被满足,无疑会产生挫败与失望感[14]。在经过多次尝试后如果情况仍然得不到改观,那么这种单一的、得不到满足的重复行为会使得此乘客产生焦虑和烦躁的表现,进而影响其他周围乘客的休息,使得原本平静的车厢内其他乘客产生较大情绪上的波动。因此,减少这种无效的、得不到需求满足的自发性行为,对整个车厢内乘客的乘车体验都会得到提升[15-16]。

具体策略包括:①将卫生间门口的使用提示信息由物理机制改为灯光的显示,并将其转移至车厢内每位乘客能够目之所及的位置,比如车窗上沿部分或者车厢两端LED显示屏旁;②部分餐饮食品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者自动贩卖机购买,自动贩卖机要分布设置在车厢一侧,避免集中;③在座椅上设置传呼乘务员的按钮,减少主动离座找乘务员寻求帮助的行为。

6 结语

交通运输作为国家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然而,虽然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并对外推广高速动车,但是相较于国外更为先进和成熟的高速动车技术,我国在动车设计方面还远远落后其他一些国家。另外,随着我国经济能力的飞速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充分保障,与此同时对交通工具的出行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为了我国高速动车进一步向前发展,也为了提升全民动车出行的体验需求,重视高速动车的内饰设计是发展的必然。基于行为体验的高速动车组内饰设计研究的课题,作为高速动车设计课题中的一个分支,希望对我国高速动车的发展带来一些启发。

猜你喜欢

乘车动车内饰
重卡内饰模块化技术
内饰感知质量设计及验证概述
坐上动车去西藏
动车过桥
这一次优步乘车,让我感动了
动车西行记
一种车门内饰板注射模结构创新设计
乐!乘动车,看桂林
乘车
时尚气质由内而外 Lamando 凌渡内饰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