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2021-04-01彭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6期
关键词:骨组织颌面部牙槽骨

彭巍

口腔颌面部创伤通常可引起牙齿松动甚至脱落、颌骨骨折、咬合关系紊乱等硬组织创伤,其中牙缺失伴骨缺损是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1]。烤瓷冠、隐形义齿等固定修复方法是以往临床中治疗该病患者的主要手段,但烤瓷冠治疗中会损伤周围牙齿,隐形义齿则无法满足多数患者对牙齿功能和美观度的需求[2,3]。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是指在骨缺损处利用生物屏障膜维持手术建立的空间,并借此阻挡增殖较快的上皮细胞核成纤维细胞长入,以确保增殖速度较慢的成骨细胞和血管的生长。该技术源于牙周病学领域的引导组织再生术,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其在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种植修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本文就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将本院2017 年6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80 例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0 例。甲组患者中男23 例,女17 例;单颗牙缺失28 例,相连牙缺失12 例;年龄24~57 岁,平均年龄(36.28±7.54)岁。乙组患者中男21 例,女19 例;单颗牙缺失26 例,相连牙缺失14 例;年龄23~59 岁,平均年龄(36.71±7.8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牙缺损位于上颌前牙部的患者;②牙缺损处牙槽嵴高度≥10 mm、牙槽嵴宽度3.5~5.0 mm。排除标准:①检查发现口腔及颌骨内存在恶性肿瘤的患者;②近期服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甲组患者采用上颚前牙二期种植修补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一期手术时准备好种植窝并植入人工牙根,保持种植体肩台齐平于牙槽嵴顶部,不可过高或过低。约3 个月后,若植体与牙槽骨充分结合,则可开始二期修复手术。先拍摄X 线片确定植体在牙槽骨内的情况,如果愈合良好植体周围则没有阴影,可在局部浸润麻醉下环形切除覆盖螺丝表面的软组织和硬组织,去除覆盖螺丝后根据牙龈厚度选择合适的愈合基台,待牙龈袖口形成后取模做上部牙冠。

乙组患者采用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进行种植修复治疗,具体方法:首先,拍摄牙种植数字化全景X 线片,观察患者牙缺失伴骨缺损处的压槽状况,确认手术切口位置,采用复方盐酸阿替卡因(马鞍山丰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881,规格:1.7 ml:盐酸阿替卡因68 mg、肾上腺素17 μg)实施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在术前设计的切口位置切开粘骨膜瓣,使种植区充分暴露于术野,常规植入种植体,对牙槽骨缺损处实施骨钻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最后植入人工骨粉后覆盖生物膜(烟台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43132038),以钛钉进行固定,关闭手术切口,完成手术。术后2 周,观察患者恢复状况,若恢复良好则拆除缝合线;术后3~5 个月拍摄X 线片,通过二期手术实施埋入式处理;二期手术结束后2~4 周检查种植体周围新骨生长情况,若没有发生明显的骨吸收,则可实施牙冠修复。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成骨效果、美学效果及种植修复效果。成骨效果以牙槽骨厚度和成骨厚度进行评定。术后3 个月应用PES、WES评估两组患者的美学效果,PES 和WES 中PES 评分包括远中龈乳头、软组织形态及近中龈乳头等7 项指标,WES 评分主要考察牙冠的质地、形态、颜色等5 项指标。PES 分值范围为0~14 分,WES 分值范围为0~10 分。PES 评分≥12 分且WES 评分≥9 分代表美学效果非常满意;PES 评分为8~11 分,WES 评分为6~8 分代表美学效果较满意;PES 评分<8 分或WES 评分<6 分代表美学效果差。种植修复效果判定标准[5]:治疗后,种植体未对邻牙造成损伤,患者牙缺失处无明显疼痛、麻木、松动感,未发生显著的炎性反应,且X 线检查确认种植体周围没有存在透射区,牙槽嵴水平吸收<1 mm,代表修复成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成骨效果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牙槽骨厚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的牙槽骨厚度及成骨厚度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美学效果对比 乙组治疗后的PES、WES评分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成骨效果对比 (,mm)

注:与甲组对比,aP<0.05

表2 两组美学效果对比 (,分)

表2 两组美学效果对比 (,分)

注:与甲组对比,aP<0.05

2.3 两组种植修复效果对比 甲组种植修复成功35 例,种植修复成功率为87.50%;乙组种植修复成功40 例,种植修复成功率为100.00%;乙组种植修复成功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P<0.05)。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咀嚼、吞咽、吸吮等功能障碍,还会破坏面部外形,降低口腔颌面部美观度,影响患者的精神情绪[6]。由于种植修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种植体与真牙的相似度,因此成为治疗牙缺失的常见手段,但种植体植入骨内后由于局部骨条件不同,易出现种植部位骨量不足的问题,导致该部位的种植体裸露在外,影响牙种植的成功率[7,8]。李晖宇等[9]也指出,牙缺失可导致牙槽骨被吸收,产生窄而深的骨嵴,对骨结合造成不利影响,进而无法维持种植体的稳定性,使牙种植的成功率下降。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是由牙周病学领域的引导组织再生术演变而来,主要通过放置屏障膜为新骨的形成创造空间并保存血凝块,同时阻止周围软组织的侵入,最终实现骨组织的再生,目前该项技术已成为口腔种植外科中的重要手术方法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治疗后的牙槽骨厚度及成骨厚度均高于甲组,且种植修复成功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将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运用于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的种植修复中可显著提高新骨生长效果。牙槽骨骨量不足是牙缺失伴骨缺损种植修复中的难点,而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能够根据各类不同组织细胞迁移速度的不同,即上皮细胞、纤维组织细胞比形成牙骨质、牙周韧带及骨组织的细胞快慢,采用生物材料人工制成的带微孔生物膜,覆盖于种植体表面发挥屏障保护作用[10]。同时,覆盖生物膜后,能够阻止软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及上皮细胞长入骨缺损区,避免这些细胞与有骨生成能力的细胞产生竞争,保护血块的稳定性,维持血块充填的间隙,使具有骨生成能力的细胞缓慢进入骨缺损区,修复骨缺损[11]。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乙组治疗后PES、WES 评分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有利于提高患者口腔颌面部的美观度。究其原因,可能为在实施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治疗过程中生物膜的使用能够有效维持手术建立的空间,并借此抑制增殖较快的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长入,有利于促进成骨细胞和血管生长、增殖速度的提高,进而加快术后康复,改善口腔颌面部的美观度[12]。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成骨组织学过程中的优势在于,一是在编织骨形成阶段,成骨细胞伴随再生的毛细血管由骨床长入生物屏障膜封闭的植骨区,增值、分化,形成编织骨,快速充盈植骨区,为进一步成骨建立良好的支架;二是在板层骨沉积阶段,可编织骨周围沉积板层骨,增强新生骨的强度。

综上所述,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种植修复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有效加快种植体的成骨速度并提高种植修复成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口腔颌面部的美观度。

猜你喜欢

骨组织颌面部牙槽骨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颌面部手术患者HR、MAP、MMSE评分的影响
口腔正畸中牙槽骨高度的研究进展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基台角度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
一种小鼠骨组织中RNA的提取方法
中药(赶黄草+波棱瓜子)提取物对小鼠维生素A急性中毒早期的治疗效果
牙齿松动,越拖越难治
磨牙根柱对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不同脱钙条件对骨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原性的影响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