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静脉通畅率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1-04-01张国琴李丽芳夏爱荣

全科护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滤器下腔溶栓

张国琴,李丽芳,夏爱荣

血栓是血液在深部静脉血管内凝聚的血凝块,是由体内和体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1]。深静脉血栓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血管内血液凝结,阻塞深静脉管腔,引起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引发下肢色素沉着、水肿及继发性静脉曲张[2]。有研究认为,静脉壁破损、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流瘀滞等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血小板堆积,大量白红细胞聚集,最终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临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较多,其中抗凝治疗是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黄金标准[4],但有研究证实,单纯的抗凝治疗效果局限,若不能阻止静脉血栓脱落,则会引发致死性肺动脉栓塞[4]。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可有效预防溶栓和取栓过程中,血栓脱落导致的肺梗塞问题,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5]。有研究表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影响下腔静脉滤器通畅率的相关因素既有联系又不完全一致[6]。本研究调查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静脉通畅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下腔静脉滤器通畅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0~77(52.43±10.78)岁;住院时间15~48(30.51±12.34)d;静脉血栓分期:急性期32例,亚急性期19例,慢性期9例;发病部位:膝关节以上28例,膝关节以下21例,混合型11例。纳入标准: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年龄≥18岁;语言交流及理解能力正常者;无手术禁忌证;无溶栓或抗凝治疗等禁忌证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住院治疗时间<15 d者;伴随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者;入院前接受过溶栓或抗凝等治疗者;合并有心、肝、肾等脏器器质性病变者;有药物不良反应者;临床资料不全或中途退出者;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

1.2 调查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入选对象的一般信息及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手术史、外伤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静脉血栓分期、治疗方式、发病部位、手术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等。

1.2.2 治疗方式 所有入选病人均接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参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和取出术规范的专家共识》[7]对所有病人均行1%~2%利多卡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穿刺健侧股静脉,并置入5 F血管鞘,先行下腔静脉造影,明确双侧深静脉开口位置,并将静脉滤器置入;其次在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患侧腘静脉穿刺,将导管鞘和导丝置入,并将溶栓导管置入血栓部位固定。

1.2.3 下腔静脉通畅率评判标准 参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8],对病人下肢每段静脉进行通畅度评分,包括下腔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上段、股浅静脉下段、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及腘静脉,其中0分表示为完全通畅,1分表示为部分通畅,2分表示为不通畅,各段静脉评分总分为静脉通畅度得分。单侧下腔静脉通畅率=(治疗前静脉通畅度得分-治疗后通畅度得分)/治疗前患侧静脉通畅度得分×100%;双侧下腔静脉通畅率=[(治疗前左侧静脉通畅度得分-治疗后左侧静脉通畅度得分)+(治疗前右侧静脉通畅度得分-治疗后右侧静脉通畅度得分)]/(治疗前左侧静脉通畅度得分+治疗前右侧静脉通畅度得分)×100%,通畅率≥50%则表示为疗效明显,通畅率<50%则表示为疗效不佳。

1.3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行χ2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静脉通畅率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静脉通畅率现状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31例单侧静脉血栓病人中,下腔静脉通畅率≥50%者14例(45.16%);在29例双侧静脉血栓病人中,下腔静脉通畅率≥50%者13例(44.83%);所有病人的下腔静脉通畅率≥50%者27例(45.00%),下腔静脉通畅率<50%者33例(55.00%),整体效果不佳。

2.2 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静脉通畅率的单因素分析 将27例下腔静脉通畅率≥50%者设为通畅组,将33例下腔静脉通畅率<50%者设为不通畅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静脉通畅率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史、PCI史、治疗方式、发病部位、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静脉通畅率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详见表1。

表1 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静脉通畅率的单因素分析

(续表)

2.3 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静脉通畅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静脉通畅率作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情况见表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糖尿病、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静脉通畅率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详见表3。

表2 变量赋值

表3 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静脉通畅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高发病,也是造成肺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可高达68%~80%[9]。下肢深静脉血栓致病因素包括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及静脉血流滞缓等,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局部疼痛及静脉曲张等[10]。有研究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率极高,且易引起肺栓塞,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11]。目前,导管性溶栓治疗被逐渐应用,有效通过溶栓药物与血栓的直接接触进行治疗,而放置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风险[12]。但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31例单侧静脉血栓病人中,下腔静脉通畅率≥50%者14例(45.16%);在29例双侧静脉血栓病人中,下腔静脉通畅率≥50%者13例(44.83%);所有病人的下腔静脉通畅率≥50%者27例(45.00%),下腔静脉通畅率<50%者33例(55.00%),整体效果不佳。此结果表明,目前下腔静脉滤器静脉通畅率较低,极易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临床疗效不理想,增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3]。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史、PCI史、治疗方式、发病部位、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静脉通畅率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糖尿病、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静脉通畅率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此研究结果与既往文献研究结果相一致[14-15]。分析原因可能为单纯的药物溶栓治疗难以消除血栓的反应敏感性,不易被溶解和清除[16]。有研究表明,单纯的抗凝药物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并不能对已形成的血栓进行有效溶解,且预后较差[17]。合并糖尿病者其血管内膜呈现慢性损伤性变化,增加血栓发生风险,血液中促凝因子较多,易造成滤器堵塞[18]。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具有凝血功能的单体蛋白质,而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的增多可提高血小板活性[19],影响凝血酶的生存,通过释放二磷酸腺苷来诱导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的快速形成。为此,临床应增加机械取栓联合药物溶栓相结合的治疗方式,提高对血栓治疗的有效率,加强对下肢静脉血栓病人的基础疾病检查和治疗,提高病人的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20];同时定期监测病人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并将各项指标维持在正常水平范围,降低血栓发生风险,提高下腔静脉滤器通畅率[21]。

综上所述,单纯药物治疗方式、合并有糖尿病、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升高是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静脉通畅率的危险因素,为此临床应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滤器下腔溶栓
困难滤器回收策略
自制圈套器技术取出疑难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花粉过滤器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