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跨度Y形柱地铁车站抗震分析

2021-03-31劳志伟杨建烽

四川建筑 2021年1期
关键词:跨度层间抗震

劳志伟, 杨建烽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 610031)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车站出现了各种具有特色的结构型式。高断面、大跨度、大柱距、异形柱成为大型地铁车站首选的结构型式。但是目前关于大型复杂异形柱车站抗震性能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异形柱在地震中的动力响应方面的研究更加缺乏。郝志宏[1]研究了三种地震波对不同埋深车站的地震影响;马伟东[2]建立了地铁车站三维模型,分析了车站各部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刘彦坡[3]使用反应加速度法,分析了不同荷载工况下,两柱三跨地铁车站的内力值。

1 工程概况

广州地铁某车站使用明挖法施工,埋深4 m,车站标准段为三层三跨结构,采用了Y形立柱。标准段断面宽45 m,高28 m,负一层高度为11 m,顶板厚1.1 m,中板厚0.6 m,地板厚1.2 m,侧墙厚1 m。Y形柱底部尺寸为2 m×1.2 m,纵向间距18 m,横向间距14.6 m,分叉跨度6.3 m,分支沿车站纵向布置。整个车站属于大跨度、大层高的结构。土层分布及物理参数见表1。

2 建立模型

2.1 计算模型建立

模型的建立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土体和结构使用实体单元。纵向选取车站的五跨进行分析,模型整体尺寸为145 m×90 m×82 m,见图1。模型的四周采用自由场约束,底部采用固定约束。

图1 有限元模型

2.2 特征值分析与地震波输入

首先在边界条件下对模型进行特征值分析,得到模型第一、第二阶振型的自振周期分别为1.618 s和1.397 s,以此作为动力时程分析所需要输入的结构自振周期。

动力输入采用1995年测得的日本阪神地震波,其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见图2。地震动持续时间取4 s,时间步骤间隔取0.02 s。广州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计算中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10g。

图2 日本阪神加速度波时程曲线

3 计算结果分析

对地铁车站进行抗震分析,最主要的是观察车站结构的相对水平位移。为了便于分析车站的变形情况,以模型底部水平位移值为参考,车站结构相对于模型底部的水平位移见图3。可以看出车站底板的相对水平位移值最小,为11.3 mm,埋深越浅的位置水平相对位移越大,顶板的水平相对位移值达到了34.2 mm,顶底板的水平位移差值为22.9 mm。

图3 车站相对水平位移云图

在车站中间横断面的侧墙和Y型柱上沿埋深方向布置位移测点,监测点布置见图4。在地震动过程中,各测点的最大水平位移如图5所示。

图4 监测点布置

图5 监测点相对水平位移

从图5可以看出侧墙与Y形柱离底板越远的位置,水平相对位移值越大。两者的位移值相差不大,说明侧墙与Y形柱变形协调,地下负一层Y形柱的V形立柱没有引起车站结构形式的突变,车站整体协调性能较好。

选取车站中间跨的横断面做层间位移分析,车站各层的层间位移曲线图见图6,各层的层间位移角计算见表2。

图6 各层层间位移差

从图6可以看出,车站各层的层间位移差变化趋势一致,位移曲线变化比地震波滞后0.3 s,层间位移最大发生在3.98 s。从表2可以看出,车站各层的层间位移角均小于1/1000,满足GB/T 51336-2018《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中对三层及三层以上地下结构的抗震要求。车站地下一层的层间位移最大,为8.2 mm,而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发生在地下二层,为1/1070。主要是因为车站纵向单跨跨度达到了18 m,地下一层中柱为V形结构,而地下二、三层仍然采用的矩形中柱,其柱子顶端之间的跨度较地下一层的大,柱子的截面面积也较地下一层要小,导致地下二层的整体稳定性比地下一层差。

表2 各层层间位移角计算

4 结论

(1)在阪神地震波作用下,车站埋深越大的位置相对水平位移越小,顶板的位移值最大,为34.2 mm。

(2)在同一埋深位置,侧墙和Y形柱的变形一致,车站的整体性能较好,Y形柱没有发生位移突变。

(3)车站各层的层间位移值变化滞后地震加速度波变化0.3 s,各层的层间位移角均小于1/1000,满足规范的抗震要求。

(4)地下二、三层的层间位移角较地下一层的大,建议减小地下二、三层中柱的间距,增大中柱截面面积,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猜你喜欢

跨度层间抗震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大跨度梁中的应用
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研究
高层建筑大跨度钢结构连廊设计分析
漾濞书协抗震作品选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大跨度连续钢箱梁桥设计研究分析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线形控制分析
基于双向精控动态加载系统的路面层间联结性能测试仪开发
基于ISS&SSDR的沥青路面层间疲劳寿命外因素综合影响预估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