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进展

2021-03-31李圣岚张春英张育茂

四川建筑 2021年1期
关键词:活力空间研究

李圣岚, 张春英,2, 李 倩, 张育茂

(1.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2.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憩性活动等功能,是城市活力的体现[1]。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内部空间被过度开发,交通堵塞、邻里冷漠等城市化问题日渐突出。同时在消费社会和现代媒体的影响下,城市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逐渐向大众化发展,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逐渐被标准化城市取代。这些城市化发展问题导致人与公共空间互动不足,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缺乏活力和吸引力。不少学者和设计者开始意识到要更加准确的理解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2],对公共空间的更新和激活投入更多的有效的设计。

在当今城镇转型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从外延的扩张,粗放式发展转向内涵品质提升、增量存量结合并逐渐以存量为主的城市环境营造和集约化、精细化和人文化转变。且在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提出“活力城乡,美好人居”的新方向、新愿景,来满足新时代居民的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在此背景下变成一个关键又具体的命题。因此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归纳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内涵、相关研究方法和内容,延伸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之后营造更加有活力的城市和更美好的人居环境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1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内涵

公共空间是对大众普遍开放的,可进行公共活动的,已建成区域中的物质空间[3]。“活力”一词本源于生物学,定义为生物体维持生存发展的能力[3]。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活力”的概念在城市规划领域中提出,其引申的含义更加丰富。目前对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以下是国内外几位代表性的学者对城市空间活力定义的不同阐述(表1) 。

综上可知,空间活力的综合性带来了界定和测度的困难,不同的学者对其有各自的界定。总结其本质发现空间活力主要围绕人、行为活动、以及活动的物质空间这三个基本要素,即人是空间活力的的核心,人的行为活动能从表象判断空间的活力程度,没有人在场所中活动那么活力本身也失去了意义。

表1 国内外学者对公共空间活力的定义

2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尺度

2.1 空间活力的宏观研究

在宏观尺度上,早期研究主要从社会学和建筑学这两方面作为切入点。社会学视角上强调活力是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在空间上的综合表征[10-12]。如Katz[13]等则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认为紧凑的步行空间尺度、混合功能的土地使用、适宜的建筑密度对活力提升有重要影响。蒋涤非[7]将城市活力分为社会活力、经济活力、文化活力,认为活力对城市形态影响关系密切,通过这三个维度阐述活力的内涵,建立评价体系并阐述相应的营建策略。随着规划建筑领域的发展,部分学者开始从建筑学的视角上通过城市空间设计来达到激活城市活力的目标[3]。近几年来,数据环境的发展使得空间活力从社会层面、建筑层面拓展到网络虚拟层面,Kim[14]以首尔市为例,实证分析了Wi-Fi接入点的空间分布可以作为城市虚拟活力的指标,并且以社会、经济、虚拟这三个维度衡量城市活力。王建国[15]将城市空间活力分为显性活力和隐性活力。显性活力是指可以具体地感知的活力,是在特定空间的人群活动所体现的,隐性活力是通过数字化网络的信息交流、共享以此产生新的活力形态。

2.2 空间活力的中微观研究

中微观层面上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偏向具体细节和微观的考究。研究范围主要是针对各种不同的公共空间进行具体空间的实证调查,对场所的关注更加偏向其本身的物质环境。研究视角主要是围绕人与空间的关系来体现空间的活力程度。如殷新[16]等从人的行为特征作为切入点,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行动观察法与抽样调查法得出影响空间活力的主要要素为步行可达性、亚空间、功能性要求、文娱活动、环境景观。另外,在城市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中,较多集中在街道、城市公园、社区等公共空间的研究,特别是对街道空间的研究,研究者主要从空间维度(可达性、空间尺度、街道交通等),功能维度(功能混合程度、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维度(人群行为特征)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街道活力的因素[17-18]。随着城市功能日益丰富,部分学者对某些特殊型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如杨博文[19]等开始探索改造后的工业遗产区空间,通过研究工业遗产区内的环境设施变量,对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大限度的提升工业遗产空间的活力度。近年来建成较多的微型公共开放空间,这类空间活力研究十分匮乏,韩西丽[20]等运用摄像观察计数法对深圳36个微型公共开放空间进行实证调查,通过回归分析环境建成因素对其活力的评价,为之后的新的场地的设计和选址提供更多经验。

3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内容

3.1 空间活力的营造研究

对于城市公共活力的营造研究,国外起步较早,理论较为丰富,国内已有的研究多基于国外早期的理论经典论著和研究体系。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探究城市公共空间与活力关系,城市活力是支撑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赖于城市建成环境中的物理空间实体。因此,研究者普遍从空间形态入手,研究影响活力作用的机制,提出营造空间活力的设计策略和原则。金云峰[21]等认为内生活力的营造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更新的关键,基于公园城市视角对上海徐汇滨水空间深入研究,认为多要素复合形成的内生发展机制是有效提升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郭芮[22]等对城市街道空间的作用、问题和现状进行探讨,从街道空间尺度和比例、街道的人文要素两方面提出造营造街道活力的方法。

另外,部分学者基于理论与设计策略基础,以激活城市活力为目标,进行空间环境设计的实践探索。李润钰[23]等以鞍山市台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城市触媒理论来对激活公共空间的使用进行设计,以达到空间活力复兴的目的。夏青[24]等对英国诺丁汉公共空间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传统街巷肌理进行保护,塑造安全又有活力的空间,并从多个维度对消极空间进行更新。

3.2 空间活力的评价研究

影响空间活力的的因素涉及是多维度、多方面的,因此很多学者通过确定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模型,研究影响空间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25]。如刘黎[26]等通过构建模糊物元模型对于江苏15个县级城市的活力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估,为城市活力评价提供了多个层面、多方位考虑指标的综合方法。根据对部分研究者关于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指标选取情况综合分析[27-29],空间活力的评价维度主要从:活力的表征、活力的构成这两方面展开[30]。活力的表征即为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包括其基本属性和空间行为特征,其中活动人数、驻留时间、活动类型是重要的参考指标。活力的构成包括经济、区位、空间密度、可达性等宏观角度的指标和生态环境、视觉形象、安全性、文化氛围等微观角度的物质环境特征。相较于指标体系化模式的评价方式,虚拟网络空间的发展对实体空间活力产生的影响也成为不少学者近年来关注的重点。吴志强[31]院士基于百度热力地图数据,以人群集聚度、离散度为指标分析上海中心城区的活力情况,对不同区位的活力进行对比,从动态的视角研究了城市活力与城市空间的耦合关系。陈名娇[32]基于深圳市居民新浪微博POI数据和签到数据,根据网络的活跃度分析不同生活活动空间中的人群行为特征及差异,并探讨其影响因素。针对以上空间活力评价可以看出,研究者根据不同类型的研究区域和目标,选择相对应的、可操作性较高的指标。一方面对研究区域的活力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某类空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探究活力的表征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为激活城市空间活力提供实证依据。

4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方法

4.1 基于实地调查的研究

传统的公共空间活力研究主要是以定性研究为主。通过在特定尺度的空间进行基础要素、服务水平、使用者体验反馈等信息的收集,进而总结空间的特征、活力程度,相应的提出提升空间活力的针对性策略。这是早期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研究方式,但是由于样本数据量的要求和调查难度导致不适用于大尺度的研究范围。感知地图、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行为标注、现场访谈法等传统的调研方法是主要的数据获取途径,如吴桂宁[33]等运用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的得出华南理工大学侧门五山街道广场的空间活力程度,进而根据数据提出相关的活力提升策略和改造方案。Beiyue L[34]等通过对深圳年轻人进行问卷和街头调查,分析年轻人的出行特征,总结出深圳街道活力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及增强街道空间活力的方法。SD法(语义分析法)作为一种描述内心活动的语言尺度评分测试形式,广泛的运用于空间环境活力感知评价中。王菁[35]等运用SD法以重庆6个不同类型的滨水空间为例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功能丰富、水体清洁、交通可达性和景观美感度的滨水空间活力标准。

4.2 基于新数据环境的研究

随着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开放数据和大数据共同组成了新的数据环境[36-37]。利用新数据研究城市空间活力与物质环境的关系是必然的趋势,并且逐渐改变人们对空间活力呈现方式和物质环境空间结构的认知。

目前,社交网络数据、定位通信数据、动态监测数据等,是用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测度的主要动态数据源[38]。不同数据类型所测度的方向不同[39]:社交网络数据(如大众点评、微博签到)数据能体现使用者的基本属性、时空信息、情绪反馈,对于场地中的环境、服务水平、活动喜好的评价能反映出场地的活力状况;百度热力图数据能通过不同亮度和颜色反映出场地人流聚集情况、密度,因此在衡量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密度时被广泛运用;手机信令收据、定位导航数据能记录人的行为轨迹及时间信息,揭示人的行为活动规律,用于描述群体行为在动态视角下的城市活力特征;动态监测数据、遥感数据的实时记录与传送可以有效的展现场地的资源、人文、自然环境等信息与活动情况,能体现人类活动强度与空间变化,有助于空间活力优化设计;另外,街景图像数据作为人本视角下的多源数据,已被证明能有效的运用在在城市建成环境活力的测度中[40-41],再借助计算机领域图像分隔、机器学习算法中的智能识别等新技术将图像数据量化为可视化指标,可以反映活力水平在三维空间的差异[42]。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促进了研究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的定量化和科学化发展。

5 小结与展望

随着新数据和新技术环境的全球化趋势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显著提升。构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所承载的意义已从设计层面上升到城市发展需要。基于以上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显示:

(1)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2)数据采集来源从由传统的静态数据转向时空动态数据的研究。

(3)活力的评价从单一视角向复合视角的综合考虑是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体上,现阶段的新数据环境给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利用新数据和突破性的技术手段多维度地探索城市活力变化的影响机制这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方向。然而目前大数据侧重于在应用模式以及群体活动规律等方面的探索,对于具体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精细化研究较少,且大数据的数据准确性相较于为传统实地调查的实际数据有一定偏差,因而在研究过程中要将传统调查与大数据相结合、互为补充,为之后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技术路径选择依据,使得分析更具现实可行意义并且更加有效的运用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这是我们仍需关注的重点。

猜你喜欢

活力空间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空间是什么?
活力
创享空间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