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山墨戏图》递藏考

2021-03-30董佳瑞

书画世界 2021年1期

董佳瑞

内容提要:传宋米友仁所作《云山墨戏图》卷,是“米点”风格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今考,该画初见载于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画卷后有董其昌等人题跋,经冯铨、安岐等人收藏后,乾隆时入清内府,光绪年间因庚子之乱散落民间,被龚心钊购得,最后被沈仲章买入,于1958年捐献给国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关键词:米友仁;《云山墨戏图》卷;递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云山墨戏图》卷,传为宋代米友仁(1074—1153)所作,纸本,墨笔,该卷纵21.4厘米,横195.8厘米。天头下部钤“瞻麓斋藏”。卷前隔水与副隔水相接处押两枚骑缝印:其一,左半印为“图书印”,而右半印已漫漶难辨,二者对接有错落状,字口不合,似非同一印;其二,“安仪周家珍藏”,乃安岐之印。前隔水有“新宇”“吴希元印”二印及签题“米友仁云山墨戏图,神品,内府珍藏”。画芯右上题“余墨戏气韵颇不凡,他日未易量也。元晖书”。中部有乾隆御题,其后题签“至乐轩画卷,妙品第三”,拖尾则有署名董其昌、冯铨与龚心钊的三段跋文。今检校相关文献资料,考辨画卷上所钤之印,梳理该画之递藏,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云山墨戏图》至明代始见文献记载。郁逢庆《书画题跋记》与汪珂玉《珊瑚网》辑录此卷,画名为《米西清云山小卷》,冯铨(1596—1672)跋文称此卷《小米云山图》,孙岳颁(1639—1708)《佩文斋书画谱》亦谓《米西清云山小卷》;清代卞永誉(1645—1712)《式古堂书画汇考》亦有记载,但易其名为《米西清云山墨戏小卷》;安岐(1683—?)《墨缘汇观录》始以《云山墨戏图》之画名记载;《钦定石渠宝笈续编》辑录颇详,谓《米友仁云山墨戏图》。自此,该卷便以《云山墨戏图》之名流传于世。

从文献著录看,《云山墨戏图》卷在明崇祯年间始被记载。郁逢庆《书画题跋记》(成书于1634年)载《米西清云山小卷》:“余墨戏气韵颇不凡,它日未易量也。元晖书。至乐轩画卷,妙品第三。兰隐(朱文大古印)、刘珍(朱文)、庭玉(朱文)、刘氏家藏(朱文)。”并注:“在澄心堂纸上,画长丈余。宋裱。云山细润,出诸卷之上。卷首一圆印朱文芝山二字,崇祯丙子(1636)四月望后二日,观于周敏仲舟中。”汪珂玉《珊瑚网》(成书于1643年)载《米西清云山小卷》:“余墨戏气韵颇不凡,他日未易量也。米元晖书。兰隐、至乐轩画卷妙品第一(按:‘第一乃误,原画及《书画题跋记》皆作‘第三)、刘珍、庭玉。宋裱。画在澄心堂纸上,长丈余。云山细润,迥出诸卷。卷首一圆印(朱文‘芝山二字)。周敏仲从新安汪景纯家得之。崇祯丙子,四月望后二日,观于舟次。源昆子珂玉。”二文所载朱文“芝山”印皆误,今见卷上所钤乃葫芦印,非圆印。

关于《书画题跋记》注“崇祯丙子四月望后二日,观于周敏仲舟中”,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指出:“此书成书时间,即以前集而言,亦非在崇祯七年(1634),草成之后,犹有补充。如前集卷二之末,于米友仁《云山小卷》下,有小字注:‘崇祯丙子四月望后二日观于周敏仲舟中。‘丙子为崇祯九年(1639,按:崇祯九年应为1636年,此处误作1639年),可见有不断补辑。至于后集,约草成于崇祯十二年(1639),未及定稿,即病痹。因此,是书于崇祯七年至十二年(1634—1639)间陆续纂撰之稿。”由是推测现存文献中,该卷最早被郁逢庆《书画题跋记》所辑。

又董其昌跋云:“《米元晖山水卷》皆为元高尚书所混,即余收《潇湘白云》长图,宋元名公题咏甚富。沈石田以晚年始观为恨。余犹疑题咏虽真,似珠椟耳,神物或已飞去,不若此卷之元气淋漓,布境特妙也。丙子六月三日其昌题。”(按:《钦定石渠宝笈续编》误将“潇湘”作“汉湘”)后钤“宗伯学士”“董氏元宰”二白文方印。由跋文可知,该卷先被汪景纯收藏,后周敏仲得之,周敏仲又于崇祯丙子四月邀好友郁逢庆、汪珂玉等观之,两个月后董其昌赏鉴并题咏。

按《珊瑚网》载,该卷在周敏仲时已钤有“兰隐”“至乐轩”“刘珍”“庭玉”“芝山”等印,因此,上述诸印所钤时间应先于周敏仲。此外,该画上还钤有“新宇”“吴希元印”“汝明父”等印。今考吴希元,字汝明,别号新宇,生于“嘉靖辛亥(1551)八月三十日,享年五十有六”。于是推算吴希元钤印时间约略早于周敏仲、汪珂玉、郁逢庆及董其昌等人30年左右,然《珊瑚网》《书画题跋记》均未提及此三枚鉴藏印。

今观此卷前隔水所钤“新宇”“吴希元印”、画芯所钤“至乐轩”“新宇”“叶氏私记”“吴希元印”、后隔水与跋纸上所钤“刘珍”“庭玉”“刘氏家藏”“汝明父”“至乐轩画卷,妙品第三”标签等诸迹之位置、年代,其中早于吴希元者甚多,今辨诸印于下:

首先,画芯右起第一、第二、第三条接缝处均押“叶氏私记”朱文方形骑缝章,又见前隔水与画芯相接处“新宇”章下层之左半部,隐约残留“私记”二字。将此残印与“叶氏私记”印对比后发现,残印“私记”与“叶氏私记”印之形制极为相似。故该残印大抵是因后人重装隔水而遗去,则推算该卷前隔水装裱时间应晚于“叶氏私记”印。另外,骑缝章通常有同时钤于前隔水与后隔水之习惯。根据该卷前隔水有此“叶氏私记”残印,后隔水却无,推测该卷后隔水或原钤有“叶氏私记”印,但在后世重裱中,連同画芯左侧部分画面一并被裁。然除“叶氏私记”印外,该卷画芯前后两边尚有两枚朱文半印“至乐轩”,由此推测“至乐轩”应晚于“叶氏私记”,而从“至乐轩”印左右各存一半蠡测其另一半应为“新宇”装裱时揭去。

其次,根据此二枚“至乐轩”半印与后隔水左侧跋纸“至乐轩画卷,妙品第三”标签一条,推测该卷在最后一次重裱时,并未对画芯部分进行裁剪,“至乐轩”标签条可能正是在更换前后隔水时,被揭取并挪至跋纸部分。惜“叶氏私记”与“至乐轩”二印由于文献无征,故无法考证。

兹结合该卷装裱形式,前隔水与画芯相接处钤“新宇”章,后隔水与画芯相接处钤“吴希元印”,画芯接缝处多钤有“新宇”章;又依前文吴希元之生卒,推断该卷画芯部分自万历丙午(1606)后便鲜有复裱,则崇祯丙子(1636)汪珂玉、郁逢庆及董其昌所见即吴希元重装本。

由上可知,在吴希元之前的重裱过程中,画卷前半部分基本保留原貌,而后半部分则存些许裁剪痕迹。又从吴希元“汝明父”印横跨后隔水、“至乐轩”标签及董其昌跋纸,可知今北京故宫本《云山墨戏图》卷之装裱形制基本保留了吴希元之后的样貌。吴希元之后,该卷又先后加钤“刘珍”“庭玉”“刘氏家藏”等印。从“刘珍”“庭玉”“刘氏家藏”三印所处位置推断,此三印概为刘珍所有。《书画题跋记》较之汪珂玉《珊瑚网》所载,多录一“刘氏家藏”印,或为汪氏遗录,或为刘珍稍后再钤。今结合诸藏家与赏鉴者活动时间及文献著录次序,推测自吴希元之后,此画流传之过程可整理如下:

如汪珂玉所载,此卷自万历丙午(1606)至崇祯丙子(1636)间之流传,先为汪景纯所藏。今考,汪宗孝,字景纯,新安人。“好畜古书画、鼎彝之属,经其鉴别,不失毫黍”,“丁未(1607)入京师”。由梅鼎祚诗《杨娘席上留别汪仲嘉汪景纯吴载伯吴太宁顾孝敷刘季然殳质甫罗伯伦家弟子马》知汪景纯与汪仲嘉[按:汪仲嘉(1544—1613),讳道会,新安人……少奇颖,好读书及名贤墨迹古器法物,日陈几案间。参见焦竑《焦氏澹园续集》明万历三十九年朱汝鳌刻本]有共同朋友圈。又,焦竑载吴希元时提到“惟君伯兄亦鲁,与余同举于乡,因稔君行谊,而重以汪君仲嘉之言是其可辞……翔凤草君事甚具,余征之仲嘉而信乃铨,叙如右以俟采择”,焦竑撰吴氏行状,重视并征求汪仲嘉意见,足见汪仲嘉颇为了解吴希元。汪景纯、汪仲嘉、吴希元皆新安人氏,又都从事艺术庋藏,平日不免来往,其生平事迹又与该卷流传时间吻合,故该卷继吴希元收藏后,或转藏于同乡汪景纯家。

周敏仲又从汪景纯家得此卷并邀汪珂玉至舟中共赏之。除《云山墨戏图》外,其《珊瑚网》又记“万历戊午(1618)于吴江周敏仲舟中获观右军行穰帖”,可见汪珂玉与周敏仲交好,常相邀之,共赏评古书画。该书所录书画作品,常见董其昌跋文在先而汪氏记文其后的规律:或珂玉记《高彦敬烟岭云林》云:“……时董玄宰太史过斋头,见之因评房山云:‘此幅墨气绝佳……”或载《项子京花鸟长春册》跋文,汪氏于董其昌跋后又题:“己未春,项又新邀余,会董玄宰先生于读易堂出书画评玩至子京花鸟册……”汪珂玉《珊瑚网》中多次提到与董其昌一起赏画的情况,二人于书画鉴藏方面来往密切,亦可证该画卷上二人钤印与跋文之真实。

董其昌跋“即余收《潇湘白云》长图,宋元名公题咏甚富……不若此卷之元气淋漓,布境特妙也”(按:《钦定石渠宝笈续编》误将“潇湘”作“汉湘”),可见,其先藏有《潇湘白云》图,并认为此卷《云山墨戏图》之气韵更为神妙。董其昌虽于该卷尾题写跋语并钤印,据董其昌所藏书画作品跋语之引首位置多钤“玄赏斋”印之特点来看,该卷《云山墨戏图》当为其友人所藏,而董其昌仅作题咏,或并未见其收藏之记载。

“刘氏家藏”印之左侧有一白文墨印,《钦定石渠宝笈续编》识之为“吴国逊”印。然,据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虞摹兰亭序》卷后杨明时之跋云:“万历戊戌(1598)除夕,用卿从董太史索归是卷,同观者吴孝父治、吴景伯国逊、吴用卿廷、杨不弃明时,焚香礼拜,时在燕台寓舍,执笔者,明时也。”又,《歙县志》云:“杨明时,字不弃,邑城上路人。聪明妙悟,工诗词,善画,山水人物,靡不擅长,又善赏鉴,为吴国逊、国廷兄弟所知,邀入都门。国逊,字景伯,与弟同负博雅名,不弃孤狷,独与深交,所藏物皆其鉴定……”故可知吴国逊为明代人,与其弟吴廷设“余清斋”专事书画赏鉴。今由“吴国逊”印乃用墨色之特点,推测吴国逊大抵是与友人在一次非正式的赏鉴活动中钤盖此印。

董跋后,另纸冯铨(按:冯铨,字振鹭,号鹿庵)跋云:“此《小米云山图》卷,前有元晖自题,后有元(玄)宰董先生跋真迹,神物世所希有,余所藏别卷,不能及此。”后钤“冯铨私印”白文方印,右上角钤“快雪堂图书印”朱文长印。“余所藏别卷,不能及此”之“别卷”,暗示其应藏有该画;冯铨刻有《快雪堂法帖》传世,并此“快雪堂图书印”钤于款书右上角,形制近似引首章,且钤于墨迹之上,故判断该印为冯铨所钤。

该卷画芯右端所钤“河北棠村”、后隔水之“苍岩子”“梁清标印”、董跋后之“苍岩”“蕉林鉴定”“观其大略”六印,系梁清标[按:梁清标(1620—1691),字玉立、苍岩,号棠村、蕉林,富于收藏]所有。今从该卷仅钤赏鉴印而无收藏印信及跋语观之,其或仅有过眼而并未收藏。

清代关于此卷的文献记载则有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引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所载,延用《米西清云山小卷》画名,云:“在澄心堂纸上,画长丈余,宋裱,云山细润,出诸卷之上,卷首有圆印朱文芝山二字。”又辑录明汪珂玉《珊瑚网》时对其原文有所省略,仅提道:“云山小卷,宋裱,画在澄心堂纸上,长丈余。周敏仲从新安王(汪)景纯家得之。”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载《小米云山图卷》,云:“芳草孤舟渡,幽居一径云。江湖春雨外,墟里暮烟分。机息鸥先下,花飞水亦芬。氤氲无限意,画里识敷文。……”又录《珊瑚网》之内容。可见,此《小米云山图》并非冯铨所跋之画卷,而与《珊瑚网》中的《小米云山卷》极为相似。至于本文研究对象之画名则由《米西清云山小卷》易为《米西清云山墨戏小卷》,其余与《珊瑚网》记载类似,再加上“妙品第一”与《珊瑚网》所载同误,故卞永誉或未见过该画,仅踵《珊瑚网》所记也。

梁清标之后,其子孙难守其所藏,时有“麓村安氏,善古诗,鉴赏古迹,不爽毫发,倾家收藏项氏、梁氏、卞氏所珍,颇为当代所推重”,此卷大抵在此过程中被安氏购入。“麓村安氏”即安岐,字仪周,号麓村,所藏书画甚富。今查考此卷,安氏鉴藏印共有六方。在前隔水与前副隔水相接处、画芯与跋纸三处,分别钤“安仪周家珍藏”“安氏仪周书画之章”“仪周鉴赏”“仪周珍藏”“朝鲜人”“安岐之印”。此外,安岐《墨缘汇观录》再次将此卷更名为《云山墨戏图》卷,兹全录此条于下:

“澄心堂纸本,高六寸五分,长五尺七寸有奇。此圖长山复岭,路径萦回,坡石浑成,林木蒙密,山石全法董源,云气淡墨细勾;其梵宇溪桥,烟村人犬,无不曲尽其妙。以前所录元晖二卷,布景不能如此之胜。又见《苕溪春晓》一卷,虽称名卷,较此三图远甚,且无款识。此卷前自题行书四行于上,云余墨戏,气韵颇不凡,他日未易量也。款元晖书,字大五分许,甚佳。卷首押芝山朱文,葫芦印。前上角半钤一旧印莫辨。下角有小谷朱文连珠印、朱辉家藏朱文印。后段上押一朱文大印,文难全辨。末上角有朱文兰隐大印。卷前后纸边半钤朱文至乐轩三字。后纸有标签一条,墨书至乐轩画卷妙品第三,贴于后绫隔水之后,下钤刘珍、庭玉、刘氏家藏,朱文三印。后董文敏一跋云:‘米元晖山水卷,皆为元高尚书所混,即余收《潇湘白云》长图,宋元名公题咏甚富,沈石田以晚年始观为恨,余犹疑题咏虽真,似珠椟耳,神物或已飞去,不若此卷之元气淋漓,布景特妙也。丙子六月三日其昌题。后押宗伯学士、董氏元(玄)宰,二白文印。又冯涿鹿一跋。卷有新安吴希元等印。”

据此,《墨缘汇观录》所载该卷钤印与跋文,与今所考之流传过程基本符合。此書较前人记载多录“小谷”“朱辉家藏”印,观此二印所钤位置可推测其钤盖时间大致在吴希元之后,惜其主人今已无考。

安岐故后,家道中落,所庋藏书画散佚,多流入清内府,诚如乾隆跋《富春山居图》(子明卷)所云:“越明年丙寅(1746)冬,安氏家中落,将出所藏古人旧迹,求售于人,持《富春山居》卷并羲之《袁生帖》、苏轼《二赋》、韩幹《画马》、米友仁《潇湘》等图,共若干种,以示傅恒。傅恒曰:‘是物也,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将安用之。居少间,恒举以告朕,朕谓:‘或者汝弗识耳。试将以来,剪烛粗观。”《云山墨戏图》卷或许因此而随诸名迹一同进入内府。

今见该卷前隔水之内府标签,云:“米友仁云山墨戏图,神品,内府珍藏。”上钤“御赏”“乾隆宸翰”二印,画芯右端钤“石渠宝笈”“元晖书”,款后钤“乾隆御览之宝”。画芯中部靠右处有御题诗一首:“看山愁步山巑岏,看水爱听水潺湲。山水情似未浃洽,与浃洽之云漫漫。元气回合绝模拟,妙境恍惚思跻攀。真有子矣米海岳,那能混之高房山。乾隆御题。”并于跋文前后分别钤“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与“几暇怡情”“乾隆宸翰”四印,画芯后半段钤“养心殿鉴藏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所钤十二枚印形制规范、位置合理,皆符合乾隆钤印习惯。嘉庆皇帝亦有展观,并钤“嘉庆御览之宝”(朱文印)。

《钦定石渠宝笈续编》辑录此卷,并将其定名为《米友仁云山墨戏图》,云:“(本幅)澄心堂纸本,纵六寸八分,横六尺一寸,水墨画,层山浓霭,密树曲溪,带以村落……”其中所载跋文、款印等较前人所载更为详赡,所列收传印记,有“处州南阳有道观记、兰隐、新寓、吴希元印、芝山(瓢印)、小谷、朱辉家藏、叶氏私记、至乐轩(半印)、图书印(半印)、刘珍、庭玉、刘氏家藏、吴国逊、汝明父、快雪堂图书印、苍岩子、苍岩、梁清标印、蕉林鉴定、河北棠村、观其大略,又半印一不可辨”。以上诸印与今北京故宫本《云山墨戏图》卷俱同,其中“处州南阳有道观记”朱文方印,钤于画芯后段上部位置,正与安岐《墨缘汇观录》所云“后段上押一朱文大印,文难全辨”之印相对应,为同一枚印无疑。

清代之后,《云山墨戏图》之流传见卷尾龚心钊(1870—1949)跋:“按诸记录,崇祯九年丙子,周敏仲得此卷于新安汪景纯家。四月汪珂玉见之,记于《珊瑚网》,谓胜于诸卷。董香光跋于六月,是年香光八十有二岁,卷旋入手于涿州冯氏,不知何时归安氏,后由沈文悫自安氏选出进呈天府,至光绪庚子后逸出也。戊寅五月长至日,龚心钊记,是年六十九。”后钤“龚心钊”白文方印,卷前有“瞻麓斋藏”鉴藏印。今考龚心钊,字怀希,号仲勉,安徽合肥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擅书法,富收藏,精鉴赏,为时所重。如其所云,盖此卷自入宫以来,世藏内府,至1900年庚子之乱,始由宫中流出。然不知所终,直至“戊寅五月长至日”即1938年夏至,方为龚心钊所有。

据龚心钊所考,《云山墨戏图》卷经安岐藏后,乃由沈文悫选入清内府。“文悫”,沈德潜(1673—1769)之谥号也,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官至礼部尚书,“戊午举于乡,年六十六矣。己未成进士,选庶吉士……丁卯四月,命直上书房。六月还朝……庚寅九月薨,年九十有七,乾隆三十四年也”。尝被皇帝“召见。赐坐。明日召入南书房,命题韩滉七才子图,又题御书无逸篇后,又题御画古干梅,赐貂裘,及‘德艺清标额。公进诗集求,赐序,上欣然许之,于小除夕坤宁宫手书以赐”。沈德潜由“戊午举于乡”而入仕,常被乾隆召见并奉命题古书画,并有“辛巳入都祝皇太后七旬万寿,进历朝圣母图册……曾进呈文待诏像,上题七言律”之例,可见沈德潜有将书画进献入宫的情况,存将《云山墨戏图》卷进呈内府之可能。

《云山墨戏图》未见宋元文献记载,亦无鉴藏印,至明代,被汪景纯收藏,郁氏《书画题跋记》、汪氏《珊瑚网》咸著录之。董其昌观摩之余,题跋赏鉴。是卷历经吴国逊、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赏鉴收藏后,收入清内府;又经庚子之乱流入民间,辗转为龚心钊所藏。沈仲章于1958年购得并将其与黄公望《天池石壁图》轴一道捐赠北京故宫博物院。至此,这卷经历三个世纪沉浮的《云山墨戏图》卷,便结束了自己风雨飘摇的征程。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