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院士制度之我见

2021-03-30刘道玉

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工程院科学院中国科学院

刘道玉

纵览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院大致诞生于17世纪的欧洲,由1666年创建的法国皇家科学院开先河。随后,俄罗斯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和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相继成立。美国的科学院比欧洲晚了一个多世纪,但后来居上。美国现在的三大科学院(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则是世界学术水平最高和影响最大的私人学术团体。各国科学院的规模和职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由院士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1955年科学院颁布了学部委员评选条例,首批评选了233位学部委员。这是学习前苏联的做法,为回避似有资产阶级名利思想嫌疑的院士一詞。直到1993年10月,才由院士代替了学部委员。

中国工程院成立比中国科学院晚了30多年,但院士数量飞速增长,从一开始就饱受质疑。部长、市长和公司的老总都能评上院士,官与学不分、商与学不分、学与术不分。2021年又是增补院士的年份,贵州省科协推荐的“茅台院士”引起了全国热议。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从根本上说,这是我国院士制度弊端造成的,我以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是改革中国科学院一院独大的体制,克服中国科学院的院本位主义。现在实体的中国科学院与院士的中国科学院是合二为一的,这是上世纪50年代初在“一边倒向苏联”政策导向下,学习苏联造成的。这种体制最大的弊端是,造成科学院在遴选院士中的“马太效应”,即科学院享有推荐和评审权的人越多,本院被评选上的人就越多。现在中国科学院114个研究所拥有院士234人,无论是总数或是占比数都是高居全国榜首,这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应把实体的中国科学院改名为中国科学研究院,作为下属各研究所的管理机构,而中国科学院则是面向全国独立的,负责受理院士申请、评审和管理的机构。

其次,一定要把官、学、商各领域的关系界定清楚,不能再混杂在一起,从体制上杜绝腐败。有权有势的人,既要当官,又要高薪,还想往院士里挤,这是极其不公平的。自古就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箴言,因此官员应该安心当一名廉正清明的好官,即便他以前做过学术研究,且有所成就,但他当官以后不再做学术,那就不能申请院士;同理企业公司的老总,他们已经在自己的岗位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应该知足了。

反观美国那些大型公司,如贝尔实验室拥有万余名研究人员,大致每天做出一项发明成果;美国国家航空航天署、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微软公司、 苹果公司、谷歌公司公司都是人才济济、成果累累的技术研发单位,但他们都没有削尖了脑袋抢着当院士。两相对比,更显示出我国一些人的虚荣心是多么的严重,这与十多年以前官员和老板涌向校园争戴博士帽如出一辙,只不过院士头衔更显赫罢了。

我们必须强调,无论是科学院院士或是工程院院士,核心是做学问,不是专心致志做学问的人,就不能当院士,这是世界各国院士资质的通则。

最后,一定要维护院士荣誉的纯洁性。一些没有院士的地方政府和单位,以公关的手法,搞“院士零的突破”,在街心花园给院士矗立铜像,设立资深院士等等,这些都是在炒作院士,绝不能允许一切不良的风气侵袭这个中国学术界最高的荣誉。

猜你喜欢

工程院科学院中国科学院
鹅可能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鸟类
谁能当中国工程院院士
谁能当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1977年工作会议与全国科技工作的拨乱反正
On the Subjective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cept Photograph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poems and postscripts
科研院所横向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周文斌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