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文金先生晚年对民族音乐创作的开拓性贡献

2021-03-30孟璐

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

孟璐

摘 要:刘文金先生的一生挚爱着他的民族音乐创作事业,即便在他晚年“退居一线”后也不例外。他的晚年作品音乐语言不断开拓,为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本文以他晚年创作的三部代表性作品《雪山魂塑》《虹》《酒歌》为例,从曲式结构、和声处理、节奏安排、演奏技巧、伴奏编配以及音乐内涵等方面深入剖析,解读刘文金先生晚年为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做出的貢献。

关键词:刘文金 民族音乐 创作贡献

“昨天音乐会上我首次听《泰山魂》,发现刘文金还在不断前进,在音乐语言上不断开拓,包括和声语言、配器语言都在向前发展。让人感觉他(刘文金)的创作还处在年轻的状态,是值得令人期待的”{1}

——梁茂春在刘文金先生从艺5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

刘文金先生是我国十分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一生中为民族音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等等,他一生深爱着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即使在他晚年退出“一线”后,依然在为民族音乐做着自己的贡献,发光发热。“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刘文金先生认为音乐创作还需要创新。创新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2}”。笔者认为,正是这样的思想促使着刘文金先生在民族音乐创作中不断突破自己,为民族音乐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多年来,专家学者们也对刘文金先生及其作品做了大量深入研究,对作曲家生平、创作思想以及早、中期作品的研究都有大量文献资料。我们看到刘文金先生的晚期作品同样也有很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笔者分析研究的三首作品:二胡协奏曲《雪山魂塑》、笙协奏曲《虹》以及柳琴协奏曲《酒歌》,都是刘文金先生晚年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佳作,也希望通过这三首作品的作曲技法特征,阐释刘文金先生晚期对民族音乐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一、 《雪山魂塑》《虹》《酒歌》的创作背景

《雪山魂塑》是刘文金先生于2007年创作的一首二胡协奏曲。该作品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作,至今已成为二胡学术研讨、音乐会中演出频率最高的作品之一。作品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征途”,描写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决心;第二部分“雪山”,描写红军踏雪山、过草地时的艰辛;第三部分“战友”,该部分刘文金先生运用了“十送红军”作为民歌素材,音乐十分温暖感人;最后一个部分为“朝霞”,该段作曲家引用了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并将作品推向了高潮,表达红军战士们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虹》是刘文金先生2006年受新加坡华乐团委约创作的一部笙协奏曲。作品以新疆特色音调为素材,展现对生命的赞美,全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分别是“生命”、“风雨”和“彩虹”,题材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

《酒歌》创作于2010年4月,最初为柳琴而作,后又将其移植到笙。酒歌是中国西南地区风俗歌的一种形式,主要用在节庆等场合。作曲家通过这首作品展现了对民间生活的热爱。该作品由两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美景 放歌 迷人”,通过慢板旋律展现西南山区美丽的自然景观;第二乐章“月光 起舞 醉人”,该段运用民间素材写成,节奏节拍富有变化,展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二、 从以下几方面深入研究刘文金先生晚期作品对民族音乐创作的开拓性贡献

1.其3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研究

刘文金先生的晚期作品相比较于早期和中期作品曲式规模得以扩展,打破了传统的曲式界限,一切处理要符合其标题性、文学性的结构构思。他的二胡作品《雪山魂塑》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征途”“雪山”“战友”“朝霞”;他的笙作品《虹》由三个乐章构成,分别是“生命”“风雨”“彩虹”;他的柳琴协奏曲《酒歌》由两个乐章构成,分别是“美景、放歌、迷人”以及“月光、起舞、醉人”。三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该作品由钢琴独奏声部导入,之后(第8小节)进入一个充满朝气的主题A,表现红军行进中积极向上的状态。经过半音级进的连接后,进入了具有动机展开性质的B段(31小节)。该片段由二度音程上行的动机不断模进发展而成,而这样的主题动机也延续到了连接(跋涉)的片段中。

该作品的第二部分的C段描写的是过雪山的场景,忧伤抒情的旋律非常感人,随后进入了快板段落并将全曲逐渐推向高潮。

在作品的第三部分,刘文金先生在伴奏声部巧妙地运用了“十里红军”主题与二胡声部形成对位关系。第四部分为朝霞,表现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该片段刘文金先生运用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主题,十分激动人心。

从《雪山魂塑》的曲式结构分析,可以清晰看出,作曲家并没有照搬某种西方典型的曲式构架作品,而是根据作品所展现的需要处理乐曲的结构。相比于《雪山魂塑》,笙协奏曲《虹》曲式结构则更为自由,一切以作品要表现的题材为出发点对整首作品进行构思。

与《雪山魂塑》一样,刘文金在《虹》当中同样采用了连续的增三和弦开始。主题A由一个新疆风格的旋律音调构成,描绘在蓝天中自由飞翔的生命;主题B可以理解为主题A的再延展,主题C具有展开性质,采用了传统笙当中四、五度和音的写法。整个乐章的大结构,刘文金先生处理得较为自由,打破了传统曲式的界限。

《虹》的第二乐章为快板,该乐章尽管具有再现三部性的特征(快、慢、快),但是已经打破了西方音乐中常见的呈示、展开、再现的主题布局模式。该段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动机展开性的写法,并突出笙独奏声部演奏的技巧,充分展现风雨来临时的狂躁。

《虹》的第三乐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慢板,第二部分速度较快,在这一部分作曲家采用了八七拍,十分有特点。第三部分则运用了第一乐章中的主题D,具有再现的意味。该乐章描写的是雨过天晴,而相对自由的曲式结构也生动地展现了鸟儿在空中自由翱翔的景象。

《酒歌》这首作品由两个乐章构成。通过以下曲式结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作曲家如何通过大结构展现西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民俗生活。

《酒歌》第一乐章为慢板,开始的旋律动机和和声都建立在五声音阶三音组(D、G、C)基础上。这一乐章一共由三个乐段构成,每一乐段的主题形态均不相同,正如作曲家第一乐章的标题写的那样,展现的是美景、放歌、迷人的景象。

《酒歌》第二乐章的标题是“月光、起舞、醉人”。其中,“月光”是用柳琴独奏的形式表现的,相对较为平静,这也为作品之后的高潮段埋下了伏笔;之后,作品进入了表现“起舞”的段落,该段为快板,运用了大量不规则节拍和不規则节奏型,充分展现歌舞升腾的景象;作品的最后部分展现的是豪情满怀的“醉人”情景,将快板的紧张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2.其3首作品的和声处理研究

刘文金先生的晚期作品相比较于早期和中期作品在和声语言上大大地向前拓展,他的晚期作品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和弦,音响效果突出,这些和声技法的运用对作品内容的表现和推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通过一些较有特点的例子,了解作曲家刘文金先生是如何运用和声语言为民族音乐做出开拓性贡献的。

该谱例位于《雪山魂塑》的导入部分。在全曲开始的1-3小节中,刘文金先生打破了传统和声的功能序进,运用了连续的增三和弦,音响效果及其不协和。作曲家将乐曲一开始解释为“长征开始前庄严的钟声”,意在通过这样的和声处理预示着红军长征的艰辛。

与《雪山魂塑》相似的是,《虹》这首作品开头的处理,刘文金先生依然采用了连续的增三和弦进行的和声手法。不过与《雪山魂塑》不同的是,和声序进此时为连续半音下行(雪山魂塑为半音上行)。显然,增三和弦这样一种不协和的音响效果是乐曲的一开始就充满了大气感,这在刘文金先生早、中期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该段选自作品《雪山魂塑》的第一部分,其和声同样十分有特点:它打破了传统和声的功能束缚,运用了单一结构思维。首先笔者观察它的二胡声部,二胡声部隐藏着减七和弦连续进行的和声现象,而钢琴的右手声部则运用了三全音的结构特征连续半音下行,低声部则采用了全音阶上行的手法。显然,这是刘文金先生运用了20世纪“减调式”的和声思维写作而成的。

谱例4节选自笙协奏曲《虹》第二乐章的导入片段。从谱例中可以看出,作曲家在低声部运用了VI级持续音的做法,而在上方,作曲家运用了上行半音化的和声处理,这些和弦大都为不协和的减三和弦。通过这种不协和的音响效果,充分表现第二乐章的主题“风雨”,展现风雨欲来时的恐惧。

刘文金在其晚期作品中尝试运用了更为激进的和声语言,这些和声手法扩充了民乐作品的和声语汇,为乐曲内容的表现与塑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其3首作品节奏(节拍)的巧妙运用

刘文金先生的晚期作品节奏安排富有特点;刘文金先生在晚期作品中大量运用不规则节拍,变化多端。这在他的作品《酒歌》的第二乐章体现得尤为明显。

谱例5中节选的部分表现的是“起舞”,为了充分展现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变化多端的特点,作曲家一开始将乐曲建立在混合拍子八五拍上,从第116小节开始又连续交替进入到八分之四拍或八分之六拍。有时为了强调重音的不稳定感,第120小节刘文金先生还运用了四分之三拍的节奏。这样节奏的安排,在他的前期和中期作品中并不常见。显然,刘文金先生在晚期创作中更注重对节奏重音的变化。

刘文金先生之所以能创作出节奏变化如此多端的作品,与他早年间学习、感受了大量的民间音乐是分不开的。当然,他并没有将自己的创作局限于中国的民间音乐,而是借鉴了西方作曲家的某些手法,不断丰富自己的作品,在节奏、节拍层面上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创作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4.其3首作品的演奏技巧研究

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升离不开民乐新作品的大力支持,这一点在刘文金先生的晚期作品中同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刘文金先生是民族演奏专业出身,因此他对于民族乐器本身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晚期作品更注重独奏乐器演奏技巧的发挥,在演奏技巧层面为民族音乐创作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下面笔者抽取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分析论证:

谱例6为二胡协奏曲《雪山魂塑》的最后结束段,在这一段中,刘文金先生用一段技巧性段落将全曲推向了最后的高潮。第232小节至第241小节,作曲家运用了十六分的节奏音型,并运用了连续八度换把的技巧,充分展现当代二胡的演奏技术。当然,对演奏家来说这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他的笙协奏曲第二乐章中,同样有一段技术性段落。由于刘文金先生早期是笙专业出身,因此他对笙的演奏技巧十分了解。笙作为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和声”乐器,吹奏如此快速的技巧性段落十分少见。显然,刘文金先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拓展笙的演奏技巧,为笙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5.其3首作品在伴奏编配的研究

刘文金先生的晚期作品伴奏编配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独奏乐器的“烘托”。他的这3部作品都属于协奏曲性质,因此他更注重于独奏与伴奏之间的“融合”关系。下面,笔者抽取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谱例进行分析论证:

该段运用民歌“十里红军”为素材,该素材主要出现在二胡声部。在伴奏声部中,作曲家巧妙地将该民歌素材用更加织体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加入了对位的音调(如第179小节后两拍)。由于二胡与钢琴律制的不同,因此刘文金先生在这段主题时十分注重对位声部音区的控制——二胡处于中音区,而钢琴处于中高音区。这样的处理为以后的作曲家写作民乐伴奏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虹》第二乐章标题为“风雨”。为了更好地渲染紧张的气氛,刘文金先生在钢琴右手声部中采用了震音的奏法,并配合了左手半音下行。充分烘托出风雨来临时的气氛。该段的伴奏编配充分塑造意境,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

结语

刘文金先生是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的“旗帜性”人物,他的很多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他为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即便在他的晚年也不例外。在对二胡协奏曲《雪山魂塑》、笙协奏曲《虹》、柳琴协奏曲《酒歌》的分析的同时,挖掘刘文金先生晚期作品对民族音乐的创作贡献,主要集中在:

1.刘文金先生的晚期作品打破了西方典型曲式结构的“条条框框”,其总体结构更好地为表现作品的内容服务。

2.刘文金先生的晚期作品其和声语言、节奏处理、演奏技巧、编配方式上较他的早、中期作品均有了明显的扩展。其中和声语言上更注重不协和和弦以及半音化的和声运用方式;节奏(节拍)处理更加复杂,更富有变化;注重作品演奏技术的发挥,提升独奏乐器的表现力;编配方式更加灵活,伴奏声部在作品中为塑造意境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刘文金先生始终引领中国民族音乐创作事业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他的晚期创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年轻一代的作曲家们。现在很多年轻的作曲家在刘文金先生的引领下,也积极投身于民族音乐创作事业,开启了民族音乐勇攀高峰的新篇章。

注释:

{1}黄俊兰.庆贺刘文金从事艺术50年活动综述[J].人民音乐,P18.

{2}李世军.试论刘文进民族音乐创作思想[J].中国音乐(季刊),2014(4).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第一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4).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修订版)上、下册(第二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3]王垠丹.刘文金对二胡音乐发展的贡献[J].中国音乐(季刊),2014(1).

[4]李世军.试论刘文金民族音乐创作思想[J].中国音乐(季刊),2014(4).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作曲家 民族音乐学家 唐运善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基于高等院校“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理论思考
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开拓·追求·耕耘·守护——痛悼民族音乐文化大师莫日吉胡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