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元碾庄木刻的实践经验

2021-03-30李奕铭

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李奕铭

摘 要:20世纪40年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文艺运动,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古元作为木刻版画的杰出代表,带动了延安木刻界的发展,他在艺术内容与形式上的巨大突破和他深入碾庄工作的社会实践经验密不可分,碾庄成为他艺术的摇篮,在他的创作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投入到现实生活中的古元,在木刻形式语言探索中找到了新路径。本文将从古元碾庄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着重探讨他木刻实践民族化的过程,进一步窥探古元贴近农民、深入民间的创作历程。

关键词:古元 碾庄 木刻版画

1939—1945年被美术史学者视为古元艺术创作历程中的延安时期。{1}在此期间,他曾到延安县川口区碾庄乡参加了十个月的基层工作,在浸染了农村的在地实践经验后,古元创作出了大量既具主流意识形态需求,又具自身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版画作品。实际上,古元在碾庄的创作经验探索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去追溯他到底是如何从现实中提炼素材,如何贴近中国劳动人民审美趣味,如何寻找到自身艺术语言的。

延安地区的早期木刻在形式上多依赖于30年代发轫的“新兴木刻”传统,{2}根据地群众对于带有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殊难理解,事实上,在古元这批碾庄作品出现之前,边区木刻就已面临着如何民族化、如何让当地老百姓接受的问题。{3}1940年6月,古元在鲁艺美术系的学习暂时结束,他与同期训练班的学员一起被委派到碾庄乡参加政府工作,古元任文教委员助理兼乡政府文书。在下乡前周扬院长专门与学员们谈话,指示他们要积极投入基层工作,和农民们打成一片,向村干部学习,{4}周扬的嘱咐对古元在碾庄的艺术探究产生了重要作用。

古元在探索人民喜闻乐见的木刻艺术形式上有着清晰的阶段性,这首先表现在题材内容上,他在碾庄深入接触到了农村生活,和农民一起耕种、推磨、背柴,并开展生产、文化、卫生等各项工作。碾庄乡共有42户人家,成年人中只有一人识字,为了帮助乡亲们识字,古元利用工作之余绘制了一些画片,“在一张小纸片上画简单的图画,比如画一头牛、一头羊、或者一只水桶,图画下面写上‘牛字、‘羊字、或‘水桶二字,分送给各户人家,”{5}通过这样的方式乡亲们每天能学习一两个字,效果很好。村里家家户户都喜欢把绘有牲畜形象的画片贴在自家窑洞里,欣赏品评,从这样的日常中,古元看到了碾庄农民对牲畜的喜爱,也渐渐体会到了他们的审美趣味。于是,古元的创作题材开始发生变化,《牛群》(图1)、《运草》(1940)、《羊群》(图2)、《家园》(1940)等带有家畜形象的作品,都是他在碾庄的早期木刻创作。古元的画在老乡的炕头上“展出”了,鄉亲们亲切地评论道:“这不是刘起兰家的大犍牛吗,真带劲!”{6}可见他笔下的那些牛、羊、驴、猪不只是干活的“工具”,更像是农民家里的“伙伴”,能看出劳动人民对它们的喜爱和情感。

随着对农村生活的进一步体验和思考,古元体味出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意义,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碾庄乡的人民在解放以前一直遭受地主恶霸和封建官僚的压榨剥削。自打红军来到这里,他们翻了身,从前贫穷的山沟沟现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家暖窑热炕,古元切身体会到了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深深触动着他。1940—1941年间古元创作了一系列表现碾庄农村社会事件的作品,他开始关注村中悄然发生的新现象,如选举、读书、看报、婚姻自由等等,这批作品具有明确的叙事性,现实意义也更加深刻。

政府为了让农民学习文化,在农闲时节开办冬学,鼓励各年龄段的群众识字上学,连妇女们都参与进来,古元看到乡亲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很受感动,据此创作了《冬学》(1941)和《读报妇女》(1941)等作品。延安地区文化落后、交通闭塞,封建买卖、包办、掠夺婚姻十分普遍。1939年4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明确规定:“婚姻属于个人情感问题,其缔结与解除取决于男女双方的自愿。”{7}乡政府里,常有青年男女来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农村青年不再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陕北的妇女们也不再逆来顺受,她们开始和封建落后势力作斗争到政府申诉离婚。{8}当时作为文书的古元见证了这一公序良俗的变化,他满怀欣喜地创作了《结婚登记》和《离婚诉》。

上述作品中古元描绘了碾庄群众在政府领导下的新生活,依据群众生活中新鲜的小事,展现解放区民主自由的现实环境。同时,古元还是一位怀有政治敏感度的艺术家,他想要通过艺术形式向群众传达政策的变化。如:《逃亡地主归来》(图3)、《选民登记》(1941)这样的作品,他选择从正面的角度描写,平实自然,没有丝毫过度宣传政治之处。1937初,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没收地主土地”改为“减租减息”的温和土地政策,并给予拥护抗日的地主公民权,于是陕北许多逃亡的地主回到家乡。{9}《逃亡地主归来》的表现方式既有对新土地政策的理解,同时更多真实地展现了地主家庭的心理状态,骑着牲口的地主和地主婆表情沉重似有心事,步行的少爷体态虚弱,还有怀抱幼子的少奶奶和佝偻着后背的长工均展现出了边区特有的历史氛围。古元就是通过这样深入和感受现实的方式,看到了边区人民的新生活,他在处理含有政治意义的作品时也能让画面充满生活情趣,洋溢着淳朴、浓郁的乡土气息。

1941年5月,古元离开碾庄回到延安部队任美术教员,但碾庄对他的影响是持续的,乡亲们时常到学校去看望他,古元与农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这之后的作品中也融入了他在碾庄获得的生活工作经验,作品题材很多都来自碾庄人民的生活,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也取自碾庄的乡亲们。

古元在深入群众时发现,他依据西方立体方法和造型效果创作的许多作品农民们时常看不明白。古元初期的创作实践,重画面形式而情节性较差,强调人物体积感的塑造,作品有着较为浓重的阴影,手法上明显受左翼木刻推崇的欧洲版画影响,而农民却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美术欣赏习惯,对西方明暗、透视等处理手法并不理解。“‘脸上为啥画上这许多道道?‘乌黑一大片的咱们看不明白。”{10}乡亲们直率的意见让古元意识到必须改变不被群众接受的手法,去探索符合人民口味的艺术形式,1942年他先后刻制了《练兵》(1942)、《哥哥的假期》(1942)、《排戏》(1942)等作品,但在人物表情和体积感的塑造上还是留存有明显的现代派版画风格。

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美术工作者要重视大众美术和民间美术,吸取民间艺术精华。延安作为陕北民间文学发展的重要地区,有着剪纸、窗花、木板年画、皮影等众多民俗美术形式,为根据地艺术家学习民间传统艺术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同年春,古元、艾青到三边 (安边、定边、靖边)考察民间剪纸,{11}古元从了解陕北民俗剪纸、年画入手,逐步学习明清套色木刻、汉画像石等传统艺术形式,完成了个人木刻风格的转型,呈现出更多的中国民俗韵味,后重新翻刻《哥哥的假期》(1943)、《离婚诉》(1943)、《结婚登记》(1943),在根据地木刻的民族化探索上呈现出巨大突破。

以《离婚诉》为例,古元分别于1941年和1943年创作了两幅。第一幅《离婚诉》(图4)构图采用特写的方式,在技法上以阴刻为主,人物面部和身体使用大量线条表现体积感,村支书和丈夫的形象均用大片阴影代替,透露出明显的西方创作技法。1943年创作的第二幅《离婚诉》(图5)在构图上选择平视,场景营造明确、人物关系主次分明,技法上使用概括的阳刻单线为主,避免光影明暗的表现,这幅作品相对第一幅更加受延安农民的认可。这种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木刻风格,舍弃了不合群众口味的手法,探索出亲切质朴的民俗艺术形式,其余的代表性作品还有《减租会》(1943)、《调解离婚诉讼》(1943)、《乡政府办公室》(1943)等。

10个月的碾庄生活经历给予古元木刻创作上深厚的滋养,他不断感受新鲜的革命变化,不断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并深切体会到“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陕北独特的文化环境和民俗艺术让古元的创作更加贴近农民、深入民间,不仅完成了个人艺术风格的转型,还将延安早期木刻版画运动推向高潮。

注釋:

{1}“延安时期(1939—1945)、东北—华北时期(1945—1950)、北京时期(1950—)”,张作明,《新的、民主的、阳光沐浴着的人民形象——古元版画艺术论》,《美术》,2015(9).

{2}江丰.《温故拾零——回忆延安美术活动散记及由此所感》,《江丰美术论集(上)》[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3}“一九三八年底,鲁艺组织了木刻工作团,深入敌后根据地。江丰同志和鲁艺代院长沙可夫同志着重提出木刻如何中国化的意见。要求作品内容是革命的,形式要适合群众的欣赏习惯。”罗工柳,《人民艺术教育家江丰同志永生》,《工人日报》,1982-10-8.

{4}古元.回到农村去[J].美术,1958(1).

{5}{8}{10}古元.《摇篮》,《延安城头望柳青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6}古元.到“大鲁艺”去学习[J].美术,1962(4).

{7} 《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陕西省档案馆[M].陕西省社科院,1988.

{9}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M].人民出版社,2006.

{11}刘春芽.对画家古元在碾庄乡的木刻艺术研究[J].美术大观,2009(9).

参考文献:

[1]江丰.《江丰美术论集》编辑组编.江丰美术论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2]刘春芽.对画家古元在碾庄乡的木刻艺术研究[J].美术大观,2009.

[3]古元.到“大魯艺”去学习[J].美术,1962.

[4]古元.回到农村去[J].美术,1958.

[5]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 第8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6]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艾克恩.延安城头望柳青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8]张作明.新的、民主的、阳光沐浴着的人民形象——古元版画艺术论[J].美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