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2021-03-30

现代食品 2021年15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合格率加工

◎ 刘 明

(河北新勘环境检测有限公司,河北 保定 071000)

1 食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据统计,2016年我国共抽检了25.7万批次的食品样品,合格率为96.8%,基本和2015年持平,相较于2014年,合格率得以提升。一方面,日常消费品的合格率得以保持,食用油、其他制品的合格率为97.8%,粮食加工品的合格率为98.2%,肉蛋等其他农产品的合格率为98.0%。另一方面,备受社会关注的婴幼儿奶粉方面,有0.9%的配方奶粉样品,和食品安全的标准不符。有0.4%的样品虽然和标准相符,但是产品包装上的明示值并不符合标准。此外,通过对1 000多家大型的生产企业进行抽检,发现合格率为99.0%,比总体的合格率还要高。尽管成绩不错,但是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仍不断,甚至已经发展为“谈食色变”的局面。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6亿人因食用受病毒、细菌等污染的食物而患病,将近占世界总人口的1/10[1]。其中,有40多万人因此而死亡。因此,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势在必得、刻不容缓[2]。

2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食品生产的安全问题

2.1.1 农业生产方面

(1)农业生产过程带来的污染。多数情况下,为了减少农副产品病虫害的影响,确保产量,通常会在种植期间使用农药和化肥,因用量不当或质量缺陷等,导致农药残留或化肥残留、超标[3]。由于农药、化肥可存留的时间长,不仅会影响当季产品的安全,还会给整个农业生产环境带来影响,导致后续的产品也受到污染。

(2)生产环境带来的污染。从农副产业的种植到收获,需要很长的时间,生存环境包括气候、水、土壤等。近几年,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加之农副产品生产期间的化肥、农药污染,农业生态环境遭受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甚至已经威胁到产品的安全[4]。不完全统计,我国将近有2 000万 hm2的耕地面积受到重金属污染,由于此类污染的特殊性,其不仅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还会聚集在水产品、农产品中,继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毒大米”的出现,也是由生产环境污染导致的。在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使用不当及生产环境受到污染,都会使蔬果、肉等食品出现安全问题。

2.1.2 食品加工方面

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食品消费习惯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从以往的初级农副产品,过渡为加工食品[5]。现如今,加工食品消费占据总消费量较大比例,而且占比越来越大。但是从当前来讲,由于食品加工技术、设备的落后,企业未按照要求或标准操作,添加剂、色素使用不当,加工现场环境污染等,给食品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生产出有毒的食品。

2.2 食品流通的安全问题

食品从生产地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很多工序,如加工、包装、运输等。任何工序出现问题,都会引发安全隐患。比如,若在食品的收获、加工时,未掌握好时间,或者天气不好,包装材料不合格,装运不合理等,导致食品变质或破损,从而出现安全问题。

3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3.1 法律制度和监管方面

3.1.1 缺乏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很多缺陷和弊端,给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带来了可能。其表现为:法律条文的相关规定,笼统、操作难度大;法律法规不符合当下的情况;现有标准水平低,绝大多数指标低于国际标准,甚至重要的指标至今尚未形成。由此一来,就为企业违规生产食品提供了机会。

3.1.2 监管制度不足

在食品监管方面,我国一直都采用分段管理、品种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相关部门、岗位的职责不清,通常会出现各部门争相监管的情况,但是,若监管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互相推卸责任。上述种种现象,都和监管制度不足相关,同样也为企业的违法生产提供了空间。

3.2 企业方面

3.2.1 生产模式分散

和以往相比,虽然我国的食品工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落后。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登记注册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45万家,小工厂、小作坊比较多,占总数的80%。食品经营单位300多万家,餐饮单位210万家,农副产品的提供者,仍是2亿多分散的农户。受各种因素影响,比如个体诚信缺失,监管不全面等,无法保障分散农户的食品质量。

3.2.2 恶性竞争

市场环境的恶性竞争,致使个别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或者生存,违法使用添加剂或色素,造成最终产品成为有毒食品。例如,为了在价格上获得优势,企业通常会降低成本,而成本的降低导致所用原材料的质量劣质,或者用添加剂替代。这样一来,销售价格也就随之降低,使其他安全、正常的产品受到排挤,形成“劣质驱逐优质”的销售局面。

3.2.3 利益驱动

食品质量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企业为了得到更多利益。比如,2008年出现的三氯氰胺奶粉事件,出现了很多的“大头儿童”,给后续生活带来了影响。再比如,2016年初,有1.7万罐的假奶粉流入市场。这些都是企业为了谋取利益,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掺假所致的。

3.3 消费者方面

3.3.1 缺乏安全常识

我国绝大多数的消费者,由于收入低,消费能力不足,再加上相关常识的匮乏,导致在采购食品时,因为便宜,不考虑食品的卫生、质量等问题。还有部分消费者,在采购特价食品、便宜食品时,存在侥幸心理。在消费者这样的心理支持下,便宜的、有问题的食品也就有了一定的市场。

3.3.2 缺乏养生知识

由于消费者不具备养生方面的知识,由此引发了很多因食品安全问题而导致的疾病,甚至是食品中毒事件。

4 食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对策

4.1 完善法律体系,健全监管制度

4.1.1 建设食品安全法制

针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应该加强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深入分析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标准及制度,并借鉴他们的法治经验,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确保最终的法律体系符合我国国情,从立法的角度保证食品质量,防范安全问题的出现。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①对食品的生产标准,质量评定标准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建立健全食品检验体系。②对于违法相关规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处罚,追究法律责任,充分发挥国家法律的震慑作用。另一方面,确保执法的常态化,不能只是单纯的一次行动,要持续性的打击不法企业,这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③强化权力监管,防止监督人员出现腐败、渎职等现象。

4.1.2 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体系

基于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的方针和经验,建立一套和我国情况相符的管理体系体制。多数情况下,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由行政机关执行,对于现有制度的不足,需要积极引入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的现有状况进行改革和创新,常见如食品的生产加工由多个部门共同监管,在确保食品生产有序进行的同时,高效的开展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切实发挥出监管体系的效用。

4.1.3 强化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

在食品行业中,诚信的缺失是企业、消费者无法及时交流信息,导致食品出现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我国必须强化信用体系的建设。在制度规范层面,要建立食品安全的信用监管体系、服务制度、评价体系等,为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4.2 加大对食品生产技术的研发

对于食品而言,良好的生产技术是确保食品质量的关键。食品的生产涉及很多环节,不同环节的技术、工艺也不同,如杀菌清洗、烘烤加工等,都会给食品质量带来影响。若想彻底解决或者改善食品问题,企业就要重视对生产技术的研发。虽然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也投入了资金并进行了技术研发,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特别是和欧洲国家相比。

4.3 建立追踪反馈机制

在食品的加工生产中,确保原材料质量达标,全面了解生产流程,对保障食品质量至关重要。工作中可以建立追踪反馈机制,其主要内容如下。①产品质量是否符合食品加工对于原材料的要求,针对质量比较差的产品,要排查原因,若排除运输问题后,说明产品本身就有质量缺陷,需要和农户进行沟通。②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对产品进行抽检,符合规定后方可销售。应注意,从农户提供产品,到生产加工的每个环节,都要填写表格,为企业追责提供依据。

4.4 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消费能力

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对于食品而言,消费者既要求其安全,又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这种现象的发生,和我国对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力度不足有关。基于此,相关部门需要借助各种形式,对食品安全知识进行普及,特别是安全常识、食品辨别方面的内容,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增强消费者的自护能力。②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食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比较多,生产环节和程序也相对复杂,难免会出现安全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要及时向消费者发布相关信息,比如目前市面上有问题的食品名称,给消费者以警醒,防止因食用有问题的食品而对其带来伤害。③提高法律意识。强化食品安全法律教育,确保每位消费者都能初步了解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及事件的处理方法、救济制度,尽最大可能将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继而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和法律制度、企业、消费者等方面相关。为了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隐患,相关部门需要从完善法律体系、健全监管制度,加大对生产技术的研发,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等方面强化对生产质量的管理,确保食品质量达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合格率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解艾兰:食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
提高肉鸡出栏合格率的综合措施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基于产业链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