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州高技能人才引育现状、瓶颈及对策*

2021-03-30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湖州高技能人才

李 柯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湖州高技能人才引育工程在浙江省内启动较早,一定程度上抢占了人才高地。尤其是近年来,湖州的人才引育工作取得较大突破,人才政策的区域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但是,也面临着外部区域人才竞争加剧,内部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使用效能较低等困境。高技能人才的引育工作是当前湖州实现人才强市战略的基础,对湖州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成为在长三角有影响力的人才生态最优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

一、湖州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十二五”到“十三五”的十年间,湖州高技能人才总量迅猛增加,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比例不断优化。但当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距离湖州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分析长三角地区省内主要城市近五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数据(参见表1),可以发现:尽管湖州近五年来的GDP保持了逐年递增的态势,然而五年来的GDP排名一直保持在第七位[2]。这一方面说明,湖州近年来的综合发展水平,在周边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湖州未能实现赶超,近年来GDP的增长速度,与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增幅并没有保持良性互动。同时,伴随着湖州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表1 长三角省内主要城市5年GDP排名表 (单位:亿元)

地区2019年2018年2017年2016年2015年杭州15 373.113 509.1512 603.3611 313.7210 050.21宁波11 985.110 745.509 842.0608 686.4908 003.610湖州3 122.402 719.0702 476.1302 284.3702 084.260嘉兴5 370.304 871.9804 380.5203 862.1103 517.810绍兴5 780.705 416.9005 078.3704 789.0304 465.970金华4 559.904 100.0003 848.6203 684.9403 402.340舟山1 371.601 316.7001 219.7801 241.2001 092.850台州5 134.104 874.6704 407.3703 898.6603 553.850湖州排名77777

(一)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

相对于经济转型升级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湖州技能人才总量严重短缺。2019年末,湖州从业人数有193.9万人[2]。按照技术工人与职工总数1∶2的比例核算,2019年底全市技能人才缺口在15万人左右。

借助浙江省企业用工监测服务系统,对2020年第二季度湖州1 751家企业用工缺口情况进行了统计(参见表2)。结果显示:缺工企业285家,占比16.28%,缺工总数4 574人。与2019年同期相比,缺工企业减少18家,缺工人数增加515人。缺工人数最多的前5大行业分别是制造业4 083人,租赁和商贸服务业130人,住宿和餐饮业118人,信息技术服务业59人,批发和零售业56人,分别占比89.27%、2.84%、2.58%、1.29%和1.22%。其中,技能人才缺工767人,占总缺工数的16.8%(1)数据来源:湖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由此可见,相对经济转型升级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湖州技能人才总量偏少,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缺乏,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够高。

表2 湖州企业用工监测服务系统1 751家企业缺工情况分析表(2020年第二季度)

(二)高技能人才结构分布失衡

从学历结构来看,高学历人才占比较低。2020年,全年累计招引大学生和其他类人才15.89万人。其中,大学生13.1万人、硕士5 105人、博士1 271人,分别占比82.4%、3.2%和0.8%。虽较2019年有较大增幅,但高学历人才占比仍相对较低(2)数据来源:湖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从行业分布结构来看,吸纳大学生就业前3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家居业, 共占招引总数的27.1%(3)数据来源:湖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当前湖州正在进行重点主导产业如高端装备、数字经济、休闲旅游和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的行业分布结构并不能很好地契合湖州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动力不足

1.政策的首位度还相对偏弱 湖州地处长三角腹地,周围被许多经济强市环绕。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相对较缓,以及地方财政较弱,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受到一定的束缚。

2.企业培养的动力不足 受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形势不佳的影响,湖州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储备意识不强、对高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等现象。而高技能人才培训在短期内效益不明显,再加上人才的流动性风险等因素,也导致部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意愿不强和动力不足[3]23-25。

3.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紧密度不够 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和脱节,学生所学专业和求职意愿也与用人单位需求不适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状态。

二、湖州高技能人才引育的实证调查

(一)调查方法及过程

调查以问卷法为主,辅以个别访谈和文献查阅。问卷主要涵盖个人信息、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能效发挥、人才工作的主要问题,以及对人才工作的评价等方面,合计31个问题。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网站在线发布。访谈主要面向政府部门、重点企业、高校及教育机构、高技能人才等,采用个别面谈和电话访谈的方式,共收集有效问卷157份。

(二)调查的主要结论

通过对调查收集的数据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访谈所获得的信息,笔者认为,湖州近年来推出的人才政策在吸引人才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推动湖州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湖州城市名片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湖州人才工作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人才效能发挥不足,政策宣传不到位,重才氛围不浓厚,政策执行外部保障不足等现实问题。

1.湖州人才招引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1)高技能人才引育制度体系日臻完善。湖州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历经10多年的建设发展,顶层设计和具体策略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建设工作的战略高度和落地执行均得到有效提升。自2008年湖州启动海外引才计划----“南太湖精英计划”,开启了浙江省地级市首个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平台;到2020年提出打造人才治理现代化、人才生态最优化的“两化”融合城市,重磅推出“人才新政4.0版”,湖州人才建设工作始终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动态调整相关政策条例的内容,人才引育制度日臻完善。(2)高技能人才队伍总量持续增长。湖州聚焦聚力高技能人才招引工作,坚持产业导向,系统实施“南太湖”人才引育工程,开展“大学生招引直通车”全国巡回招聘活动,人才队伍总量持续增长。2020年招引大学生和其他各类人才15.89万人。截至2020年,湖州共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909名,累计引进青年博士1 110名,连续三年成为全省唯一入选人社部“赤子计划”的地级市,正逐步成为长三角地区青年人才最青睐的城市之一。(3)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逐步增强。湖州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十分重视,不断增强自身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全面开展“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引育工程,实施以工代训,着力推进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2020年,新培养高技能人才1.86万人,新增“全国技术能手”3人,出台《湖州市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2020年10月16日,湖农发〔2020〕62号),培育乡村振兴“五类英才”3 557人。利用“南太湖人才学院”平台,构建“三营一学堂”(4)“三营一学堂”指创业精英训练营、人力资源经理训练营、上市后备企业财务总监训练营和象牛培育学堂。培育体系,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紧缺的瓶颈问题。高技能职业资格认证数量不断增加,高技能人才占劳动者数量的比例不断增长。(4)高技能人才效应逐步显现。近年来,湖州不断优化高品质人才发展生态,持续建设高能级人才载体,聚才磁场效应逐步显现。参与“南太湖精英计划”的部分企业,在领军人才带动下获得多项省部级、国家级奖项,并在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某些技术水平在国际领先,打破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2019年,湖州市“南太湖精英计划”创业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累计有11家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科技部《2019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湖州在全国19个支撑绿色发展型城市中排名第一。

2.湖州人才招引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如前所述,相对经济转型升级及企业用人需求,湖州高技能人才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够高,人才总量短缺,结构分布不尽合理。2020年,湖州共引进各类人才15.89万人。从人才类型来看,招引的对象以大学生为主,占82.4%;从学历层次来看,以专科和本科为主,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只占4%左右;从专业领域来看,排名前3行业分别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家居业, 共占招引总数的27.1%,这与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主导产业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偏差。湖州高技能人才引进主要聚焦在制造业、科技服务业等领域,人文社科类人才数量相对较少,这与湖州历史文化名城身份、城市文化底蕴、城市文化建设需要等不相匹配。(2)重指标轻成效,人才效能发挥不足。近年来,湖州人才引进指标逐年提升,在各方协同努力下,人才引育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额完成预定目标。但是,近5年来,湖州GDP总量在长三角省内城市排名中始终保持在第七名(参见表1)。由此可见,湖州在引进人才各项指标加倍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却没有因此获得飞跃,引进人才所带来的效应并没有凸显出来[3]23-25。可能存在片面追求人才数据指标的逐年递增,却忽视了高技能人才自身的成长规律,以及人才和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短期性、策略性政府行为,甚至出现数据造假等不良现象,对新的人才政策及其他措施带来负面效应。(3)缺少常态化宣传机制,尊才重才氛围不浓厚。对人才引育政策进行大力宣传的好处在:一是可以吸引潜在的高技能人才,达到招揽人才的目的;二是可以烘托爱才重才的社会氛围。目前,湖州对高技能人才的利好政策宣传仍停留在政府网站、新闻播报、报刊及宣传手册等传统载体上。一方面,常态化的宣传机制尚未完全构建,难以实现让利好政策主动上门;另一方面,对突出人才的科技成果贡献及物质精神奖励未能做到广而告之,尤其是一些可以鼓舞人心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宣传资料并不多见。这不仅淡化了尊才重才的氛围,也不利于高技能人才坚定技术技能持恒精进的信心。(4)政策配套保障措施存在短板。在对高技能人才引进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影响排名前三位的是家属工作及子女教育、资金支持力度和自我价值实现。有些高技能人才家属由于年龄、学历等因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从而影响了高技能人才扎根湖州的决心。同时,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普遍对子女教育问题十分关切,而湖州与上海、杭州等教育资源高地相比,基础教育及配套资源总体上仍然较为薄弱,教育质量不能满足部分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这些高技能人才虽被引进湖州,但子女仍在外地就学,引进的高技能人才最终会因为教育问题而分流到其他地方[4]20-21。另外,湖州的医疗水平相对周边强市而言较弱,有些高端人才对当地医院的信任度不高,体检或就医会选择医疗条件好的城市[4]20-21。这些配套保障的客观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技能人才引进工作的成效。(5)全方位多渠道培训格局尚未形成。政府引进人才,企业根据发展需求和人才特点培训人才,这是一种较为清晰的政企职能定位,也符合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但是,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企业往往重引进轻培养,有的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存在一定的“戒心”,担心留不住人才,不敢对高技能人才投入过大;有的单位引进高技能人才并非按需引进,而是为了“面子工程”或某种资质需要,从而导致人才进入企业后没有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作用得不到发挥;有的单位机制不灵活,致使高技能人才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经费申请等方面受限,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有的企业为高技能人才指定的传帮带师傅积极性不高,传帮带流于形式。调查显示,有超过4成的高技能人才几乎未参加过任何人才活动,多数高技能人才虽然可以在岗位上较好地发挥作用,但是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和县市级荣誉几乎没有,自身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发展严重不足。

三、湖州高技能人才引育的优化对策

(一)科学预测人才需求,引进人才重数量更重精准度

湖州每年人才引进的宏观目标主要根据上年度末全市从业人口总量的比例来测算,或者上级部门设定的目标来制定,缺乏对微观层面各行业高技能人才不同工种的需求状况的把握和预测。这样就容易出现最清楚湖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部门,却没能参与到高技能人才紧缺指数的预测工作中;牵头预测人才需求的政府部门往往仅依据考核指标部署工作,在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时重抽样监控轻细致摸排,真实具体的供需矛盾难以全面掌握。

湖州应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机制,开展全面具体的数据采集,依托大数据分析,科学研判高技能人才各职业(工种)、技能等级的未来需求趋势,并将该趋势与上级部门的人才引进目标相结合,与高技能人才培养部门协商确定下阶段人才引进的可行性目标。同时,应改革考核方法,考核指标不唯人才引进的数量,重点放在一个考核周期内,要考虑人才引进数与人才需求数的匹配平衡度及人才供需达成度,以及用人单位和高技能人才自身的满意度,以切实提升高技能人才引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为高技能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1.加强宣传,拓宽人才招引渠道 应统筹规划高技能人才宣传策略,明确宣传重点,丰富宣传形式。对外应充分利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重量级中央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打造湖州“金名片”,如美丽乡村发源地、“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等。应将人才引进与G60科创走廊建设、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全面对接,不断提升湖州知名度。对内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其他一些新兴自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湖州高技能人才引进的利好政策,构建湖州人才集聚高地,不断提升湖州引才揽才的良好声誉和影响力,逐步形成自上而下的全社会尊才重才氛围。要注重发挥已引进的高技能人才的人脉资源,让一个人才成为一个联络站,引导其拉动同学、亲友、师长等人才资源;要充分挖掘人才通道,打通高技能人才引进的人脉管道。

2.营造尊才重才氛围,提升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借助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首席技师”等项目评选契机,深挖一线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事迹,通过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史,以及其对科技成果转化、工艺技术壁垒突破等做出的重大贡献,弘扬工匠精神,激发技能人才的工作热情和追随标杆的积极性。要利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平台,尤其是重大国际性赛事,大力表彰高技能人才的卓越成就,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关注高技能人才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金名片”打造的重要作用,营造全社会尊重、认可高技能人才的氛围,增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自豪感和满意度。要进一步扩大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服务绿卡”等优待政策的群体范围,使其在住房保障、教育医疗、职称评定、行政审批等方面享有实实在在的优待和便利。要给予高技能人才较高的政治待遇和话语权,逐步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技能的良好风尚。

(三)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1.满足高技能人才工作、生活“刚需” 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优质的生活保障,使其无后顾之忧,这是让高技能人才安心在湖工作的基础性保障。每个高技能人才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对重点人才需“一人一案”。(1)重点做好高技能人才家属安置及子女教育工作。对特别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家属工作的安置可在年龄上限、学历下限、编制限制等条件上灵活处理。政府需在基础教育上加大投入,改变湖州基础教育与周边县市相比薄弱的态势,这既可以满足高技能人才对子女教育的高要求,也可以提升湖州整体教育水平,防止优质生源外流。(2)提升高技能人才购房补贴额度,解决人才购房难问题。承诺的其他补助应按时足额到位。要减少申报流程、环节,让高技能人才真正感受到湖州爱才惜才的诚意。(3)逐步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其他生活配套设施,如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文化娱乐等。

2.提升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 高技能人才的收入如果得不到满足,就难以使他们安心工作,引进的也容易重新流走。湖州企业受产业结构层次影响,大多为中小型企业,人才储备意识不强,提供的待遇与周边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不少企业推出的岗位待遇也与大学生的期望值有较大的差距。本次调查显示:超过7成的受访高技能人才对自身的薪酬待遇不满意,认为处于平均水平或以下。因此,政府部门应督促企业落实工资指导价制度,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并给予高技能人才适当的政治优待,特别是要为优秀高技能人才提供政治话语权,倾听他们的心声;要逐步引导并规范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制度,让薪酬政策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可以试点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将薪酬水平与技能水平挂钩,以能力定待遇,把技能等级、创新专利等纳入薪酬分配体系;要引导企业逐步构建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合理薪酬体系,完善可预期的职业发展通道,让来湖大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3.解决高技能人才融资难和平台建设问题 本次调查显示:资金支持力度是影响高技能人才引进的第二大因素。融资困难、缺乏公共创新创业平台是大部分高端人才工作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湖州可参考苏州人才引进举措,由政府出面与银行协调,提供绿色通道,帮助高技能人才团队、高端创业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使他们渡过初创时期的资金难关[4]20-21。未来要加大对湖州公共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瞄准“十四五”重点产业,如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领域,稳定一批高端人才团队,使之形成合力,重点攻克技术瓶颈难题,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推进科技创新良性发展。要着力推动、重点落实一批规上企业,引进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实现人才与企业对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要重点引进一批与核心产业相关的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到湖州建立研究站点,提振湖州科技创新能力。平台搭建好了,高技能人才就有了用武之地,清楚了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才能在湖州安心工作。

(四)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平台

企业是培训高技能人才的主体。要进一步增强企业储备人才、培养人才的意识。要立足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加强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自信心和对企业的认同感,逐步提升企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要将企业培训、院校培养、民办机构培训等多种培训载体进行整合、协调,全方位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训平台。

1.强化企业培训主体,鼓励企业加大培训经费投入 企业生产一线的需求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动力源泉。因此,企业应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和首要阵地。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既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也能使得企业成为高技能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应该由企业根据实际需求来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以企业为主体对人才进行培养、使用、激励和评价。要逐步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地从学校向企业一线转移。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将培训利好政策向企业倾斜,鼓励企业开展自主技术研发,进行技术难点攻关;倡导企业在重视生产的同时,注重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的传授普及;指导企业加大培训投入,设立职工培训专项经费,用于培训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经费保障。政府应该按照相关规定,提供一定的技能培训补贴,以减轻企业的负担。

2.建立健全企业与院校、民办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应对现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健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要鼓励企业主动对接职业院校、技工技师院校和培训机构,明确培训需求。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动态,适应湖州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要把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与职业院校、技工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职业院校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师资引进等工作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布局特点。要完善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缺口指数等指标,指导技工、技师院校要结合需求开展教学,要把最新的生产工艺、技能标准等融入教学内容,使培养的人才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要利用民办培训机构高效性、灵活性和市场化的特点,使其成为院校培训和企业自主培训的有益补充,这是高技能人才培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政府部门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氛围,对民间资本参与高技能人才培训进行必要的监管,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有突出贡献的民办培训机构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激发民办培训机构的活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3.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 完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激励机制是实现“技高者多得”的重要前提。要关注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晋升通道和职称晋升通道,逐步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并轨的职业发展路径。要鼓励高技能人才积极参与培训。政府部门要定期组织、选拔行业内的优秀人才,参加“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国外进修项目,让他们学习先进的技术经验,促进企业突破技术壁垒,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生产。要鼓励企业、技师院校选拔优秀人才,参加技能比武、国际性赛事,争取以优势专业承办国家级比赛项目,以高标准指导培训活动[5]38-39。要做好活动宣传和高技能人才优秀事迹推介,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和所属企业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促成各项高技能人才选拔途径的可持续发展,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生态环境。

总之,近年来,湖州始终遵循“人才服务常做常新”的人才工作理念,高技能人才政策不断推陈出新,人才成长机制和发展平台持续优化,湖州“人才发展现状”和“人才发展潜力”指数均升居浙江省前列。未来湖州要致力于打造集人才“引进、培育、激励、留住、使用”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管理闭环体系,重点解决高技能人才评价、多元激励、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等关键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落地问题,全面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真正让高技能人才成为推动湖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湖州高技能人才
宜兴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2022年第二期
人才云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城市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训思路与对策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