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的员利针考辨及临床应用

2021-03-29杨朝辉尚钰奇姚艳丽

关键词:灵枢针刺疼痛

尚 斌,杨朝辉,尚钰奇,常 亮,姚艳丽

(宁夏回族自治区 人民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2)

《灵枢·九针十二原》是中医经典古籍中最早对九针进行系统、详细描述的文献.九针作为一套完整的外治工具在古代中医临床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素问》、《灵枢》整体来看,前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篇目涉及九针治疗,后者所有篇目均为九针治疗服务,因此《灵枢》亦被后世称为《针经九卷》.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以及历代中医名家仅是引用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九针的文字,没有对九针进行系统的整理复原并较少应用在临床治疗中.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潜心研读《灵枢》,依据重庆陈立新先生提示,结合现代医学、生物力学等制作出符合经旨的员针、鍉针、锋针、员利针、长针、毫针、大针等应用临床,效如桴鼓,尤其是员利针应用最为广泛,下面就员利针的外形考辨、制作、刺法及临床应用做论述.

1 形制及成图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第一》中:“员利针,长一寸六分”,“员利针者,尖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灵枢·官针第七》中:“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中:“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氂,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员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筋痹者也”.以上说明了员利针的五个主要形制特征,即:1)针体长一寸六分;2)取法于氂,尖如氂;3)且员且锐;4)中身微大; 5)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

1.1 员利针的尺寸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第一》中,鑱针、员针、员利针、锋针、毫针都是长一寸六分,为什么这五根针都是一寸六分,难道古代没有胖人,只有一个标准的人,这里应该不是规定一个固定的长度.一寸六分要从术数的层面来考虑,一是天一,六是地六,也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个长度的针都是调解“水”,人体的“水”就是气血津液,这五根针都是祛除各自相对应的痹症让受阻的气血津液正常运行起来,达到治疗目的.《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时期,按照秦汉时期度量衡,1 尺约等于现在公制 19.91 cm.另有部分专家持不同观点认为:秦与西汉的1尺相当于 23.10 cm,显然,此差异是由于考据的时代不同造成的[1].所以,结合周制尺和秦制尺,可推出《黄帝内经》中的1尺等于现行19.91~23.10 cm,即1分等于1.99~2.31 mm(约为 2.0~2.3 mm)[2].笔者制作的员利针针体长4~5 cm,针柄长3.5~4 cm,用医用不锈钢制成分节锥形柄,成品如图1.

图1 本文中的员利针针形

1.2 员利针的特点

1)取法于氂,尖如氂,氂就是牦牛尾或者牛尾,我们把牦牛尾用水打湿了会发现牛尾巴根比较细,中间大,到尾巴梢就成尖状,类似纺锤形,这也符合了员利针“且员且锐、中身微大”的特点.员利针又称氂针,圆锐且略大的针尖结合较小的针体,说明针体头部较大,针身相对针头要细小一些,便于针头进入以后针身更容易深入,员利针总体形制就是大头且圆润的尖,头后面是细小的颈部,然后是针身,最后是针柄,使用的目的在于透过皮肤、肌肉到达病变的筋腱进行疏通粘连、结节,插入并不是很深.

2)《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中:六(员利针)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氂,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这说明了员利针的作用是使阴阳“律”,具体就是调阴阳、去暴痹、除走注历节疼痛等,主要治疗筋痹.筋痹是五体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之一,五体痹是由于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感受了风、寒、湿等邪而导致皮、肌、脉、筋、骨等部位气血闭塞不通的病证.岐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亦是此理论.筋痹的病因病机是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等邪气,聚于筋腱,发为筋痹.《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说明筋痹的发病比较急,疼痛较剧烈,贯穿在很多疼痛中.

现代医学的肘肩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病症以及一些慢性劳损等因素引起的肌腱粘连导致活动受限的病证都有筋痹,进行辨证论治.

3)针法和刺法

从《黄帝内经》原文看员利针就是治疗筋痹的特定针具.临床上筋痹无处不在,比如《厥病第二十四 》中“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汇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这是一个臀部疼痛不能抬腿的,在环跳穴有筋痹,用员利针刺,不能用大针刺,因为大针是治疗骨痹的.员利针操作时遵循《九针十二原》中的“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中“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说明员利针就是让变紧变小或者挛缩的筋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就是恢刺.员利针的操作就是要根据病变经络虚实,通过审查、循、扪、按,找到相关的筋痹采用正指直刺的手法进行恢刺或者关刺,筋痹疏通疼痛立马缓解.治疗筋痹,针要扎在筋上、分肉间,不可以扎到骨面上,多在关节处进行治疗[3].《灵枢·杂病第二十六》中:“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灵枢·本输第二》中:“刺犊鼻者,屈不能伸.”这是一个膝关节疼痛的,有可能是髌下脂肪垫炎,用员利针刺犊鼻穴,而且是屈膝针刺.

2 临床案例

1)王某某,女,58岁.右肘部疼痛10余年,外展时加重,曾经采用西药止痛、关节腔注射、小针刀、中药口服等治疗,效果一般,经本院骨科专家介绍到我科治疗.诊断为右侧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经过查体,患者的大椎穴、中府穴附近有硬结,行员利针舒筋松结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即刻感觉右肘部疼痛缓解.后续在陶道穴、臂臑穴、合谷穴、天枢穴、云门穴等穴位四次治疗后痊愈.

2)李某某,男,32岁.左侧臀部疼痛伴左侧下肢酸困,行走困难一周,在院外行普通针灸治疗效果不佳.入院查体:左侧直腿抬高试验30度,左侧环跳穴压痛阳性,左侧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诊断为左侧梨状肌综合征,查体发现患者左侧环跳穴紧硬,压痛强阳性.行员利针针刺环跳穴,治疗结束后患者自觉疼痛缓解八成以上,后续治疗一次痊愈.

3 小结

临床上,西医在治疗关节疼痛性疾病中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采用的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止痛、穴位注射、关节腔封闭等治疗,效果不佳时采用手术治疗.员利针在治疗急性、重症等疾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员利针针身粗大,针头圆润且尖,较传统毫针在解除筋痹疏通筋结上更有优势,能起到迅速松筋解结的作用,对于风寒湿在筋腱等部位造成的痹阻较传统针刺能起到迅速充分的疏通作用.员利针独特的形制,针刺时使局部的筋腱得以扩张,一张一缩,疏通局部痹结,疏通气血,以“通”来达到最终的治疗目的[4].黄丰肖等[5]认为员利针利用其特殊的针形,使之在针刺时产生强烈针感,起到通经络、散筋结、调节阴阳、平衡关节上下肌肉力量等作用.九针体现了《黄帝内经》早期针灸学的特点—“守形针刺”,九针理论也是早期针灸学术体系的内核[6].了解早期针灸学术体系,总结古法九针的演变,合理设计九针针具,通过临床应用,不断调整古法九针的形制,更加验证了九针的治疗原理,为临床的辨证施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猜你喜欢

灵枢针刺疼痛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疼痛不简单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疼在疼痛之外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