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以“信息安全”课程为例

2021-03-29吕阿欢张雪芹华东理工大学党委

教书育人 2021年9期
关键词:理工类课程内容专业课程

吕阿欢 张雪芹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

一、理工类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对传统的理工类专业课堂而言无疑是一次变革与挑战。理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科学技术进步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关于技术伦理的讨论也始终如影随形。因此,对于理工类专业课堂而言,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完善技术伦理教育的必然要求。

技术伦理是指通过对技术的行为进行伦理导向,使技术主体(包括技术设计者、技术生产者和销售者、技术消费者)在技术活动过程中,不仅考虑技术的可能性,而且还要考虑其活动的目的手段以及后果的正当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技和道德既对立又统一。技术之所以会与道德相悖,往往是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结果。马克思也指出,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以全人类的幸福为目标,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2]。因此,智能时代需要“向善”的技术伦理观,以防止技术异化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这就使对技术掌握者进行技术伦理教育成为必然要求。

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是科学技术发展强有力的储备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把技术伦理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种下“向善”的种子,才能促进未来科学技术发展为人类造福而服务。

二、理工类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进行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想上缺乏重视,课程内容上尚未与德育要素充分对应融合,课程考核标准也需要结合思政要求进行进一步考量。

(一)思想上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不足

理工类专业课堂以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为主,针对理工类专业课程的特点而言,很多教师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是注重强化概念、定理及学生的实验能力,注重“授业”与“解惑”,而忽略了“传道”[3]。这种思维模式和教学思路使课程思政建设在认知层面被忽视。理工科课程思政的设计,需要从出发点上予以把握,无论是课程教育还是思政教育,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服务。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承担课程中的思政要素,改变以往的思维逻辑和授课方式,通过巧妙的设计,把握贴近生活的教育素材,致力于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对自身专业责任感、价值感与使命感的认同,以教师授课思维模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合理正确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课程内容和德育要素的融合不充分

理工类课程内容自身便蕴含着很多可挖掘的德育要素,但在目前的课程教学中,德育要素与课程内容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对应与融合。传统的授课内容倾向于对知识本身的讲授,重点在于专业相关的原理、技术、技术应用等内容的把握。而课程思政对理工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提出新要求,更注重技术与伦理、技术应用与社会影响等问题的考量。要实现课程内容和德育要素的融合相长,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同时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内容与德育要素的契合点,列出可与课程内容一一对应的德育要素,梳理二者之间的关联,进而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专业课程内容,做到“专业知识中有思政理念,思政理念紧系专业知识”[4]。

(三)课程考核和思政要求的契合与重构不够

目前,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更重视知识以及科研能力的考察,而忽视了德育发展,这也是制约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之一。而从“课程思政”本身而言,则聚焦于“课程思政”隐性的德育教育理念与显性的教学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5]。从评价方式上来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常以考试的方式进行,体现在试卷上的考核点通常是显性的专业知识体系,而“课程思政”要求的德育要素通常以隐性的方式体现出来,仅以课业考试作为考核评价方式过于片面,无法对“课程思政”的隐性效果进行合理衡量。从评价内容上来看,专业知识的考核指标易于量化,而思政内容却难以进行量化衡量,容易在实践操作中流于形式。因此,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提出了新要求,要把德育因素融入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反映出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

三、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以“信息安全”课程为例

(一)“信息安全”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全球化为科技发展带来巨大变革,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方式较以往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丰富,其价值观养成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接收的内容更加多元,青年时期的信息安全观养成便显得尤为重要。而信息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其重要性更加不容忽视。高校作为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进行“信息安全”课程思政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举措。“信息安全”课程的意义如果仅停留在普通的知识传授,而把对学生的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离,就违背了立德树人的初衷和使命。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到“信息安全”课程教学过程,对于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安全”课程及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析

1.“信息安全”课程概况

“信息安全”课程教授内容包括信息安全发展史、国际和国家安全现状、密码学理论、密码学应用、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恶意软件等。通过课程教学,增强本专业学生安全意识,普及网络安全教育,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水平,对促进自主研发创新,改善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2.“信息安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要进行“信息安全”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深挖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要素,进而通过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总体而言,“信息安全”课程所蕴含的德育要素主要包含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公民意识、健全人格的培养等方面,其中各要素与课程内容的可融合性如表1 所示。

根据对“信息安全”课程内容及其对应的德育要素的挖掘与分析,可对不同内容做出课程思政建设的预期效果,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表2 所示。

3.“信息安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

要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信息安全”教学中去,就要从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等多方面去考量,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产生持续、长效、深远的教育影响。

(1)把理论融入故事,以悟道取代灌输。为了更好地将德育要素融合到“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中,必须改变以往传统、单向的授课方式,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内容模块及其对应的德育元素,开展互动性强、体验性强的授课方式。在授课内容上,多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案例引申教学内容;在授课方式上,多实践互动,少理论灌输。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师德师风,以身作则,课堂内外都起到表率引领的作用。用“引领”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隐性”的方式完成“课程思政”,实现润物细无声[6]。做到“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

表1 “信息安全”课程内容及其对应德育要素矩阵表

表2 “信息安全”课程思政建设预期目标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2)优化延伸课程教学,推动校企资源整合。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信息安全”这门课上,可以通过邀请企业安全技术精英走向讲台,组织学生参观实践等活动。从各个角度讲述“中国信息安全方案”,引导学生树立“中国自信”,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导给学生。设计课内、课后拓展环节。引入教材外教学资源,通过针对重点案例、最新安全事件,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和分析,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开展科学探索。充分优化延伸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合理整合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3)促进课程考核改革,增加思政要素比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表现形态非常复杂,既有显性效果,又有隐性效果;既有直接效果,又有间接效果;既有近期效果,又有远期效果[7]。因此,要考量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效,单以传统的试卷考察形式难以进行全面的衡量。应开展更丰富的考核形式,如通过问卷、座谈会等形式来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隐性内容的接受程度;通过生产实习、企业走访等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答辩、小论文等形式来考察学生的交流与思辨能力等。把思想政治要素纳入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重要指标予以考量,并设置适合的考核形式,使课程思政的效果能够得到适时的反馈和考量。

四、结语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引人明道、启人心智”,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有更多的获得感,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8]。加强“信息安全”课程思政建设,是赋予理工科专业课程新的内涵和生机的重要举措,也能将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到更高的道德高度,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信息安全人才,为国家信息安全工作蓄力,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同频共振,互促共升。

猜你喜欢

理工类课程内容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数说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