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腔镜下右半结肠根治术侧方入路对开放性右半结肠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及预后的影响

2021-03-26梁玉东

当代医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结肠癌结肠根治术

梁玉东

(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消化中心三病区,辽宁 大石桥 115100)

结肠癌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发病群体多为老年患者。该病的发病因素与饮食习惯关系密切,多数患者因长期摄入脂肪量高的食物或饮食中长期缺乏纤维素而致[1-2]。结肠癌的初期表现为程度不一的腹泻、腹痛、腹胀、便秘等,伴随病情发展,可导致腹腔积液形成,严重者可能导致癌细胞转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手术为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往在右半结肠根治术中,常通过传统开腹手术进行,但因手术需将血管近端高位结扎,增加了处理肠系膜动脉淋巴的困难,易引发诸多并发症,不利于预后[4]。随腹腔镜技术发展,已广泛用于右半结肠根治术中,手术创伤小、出血小,可有效改善预后。本研究将以传统开腹手术作为对照,针对38例患者实施腹腔镜,旨在分析侧方入路对患者术后恢复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75 例,按随机数表方法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8)。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38~71岁,平均(51.34±6.22)岁;病程4~20个月,平均病程(12.21±1.92)个月;术前 Duke 分期:A 期 6 例,B 期 15 例,C 期 16 例。观察组男 24 例,女 14 例;年龄 35~68 岁,平均(51.67±6.06)岁;病程4~23个月,平均病程(12.63±2.17)个月;术前 Duke 分期:A 期 7 例,B 期 14 例,C 期 17 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WHO 结肠癌诊断标准一致者;②经病理活检确诊为恶性肿瘤者;③知晓本研究并同意参与者。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证者;②既往接受过结直肠手术者;③存在严重器官功能疾病者。

1.3 方法 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侧方入路式手术,取患者头低脚高位,气管插管麻醉后,先于脐下做1 cm左右切口,Trocar插入后常规置气腹,置入腹腔镜并于左侧脐水平腹直肌外缘处做1个主操作孔,于左右麦氏点和脐水平右侧腹直肌外缘处做3 个辅助操作孔。通过探查对肿瘤的基本情况进行确认,以明确病变具体位置及需切除的范围。网膜、横结肠、小肠移至左上部,由回盲部开始分离,右侧腹膜切开,顺Toldt间隙有利回盲部、升结肠及末端回肠。而后取患者头高脚低位,向盆腔左下方推移小肠,游离肝结肠与胃结肠,将右半结肠彻底切断有利后结扎结肠中血管、右血管及回结肠血管,并清扫淋巴结。最后取患者仰卧位,作正中绕脐切口5 cm 左右,并使用无菌塑料套保护切口,游离的结肠管拉出体外后,切除近端到末端回肠的15 cm处,切远端至横结肠右侧半,切除右伴结肠。借助吻合器处理横结肠、回肠与肠端侧,冲洗腹腔,切口缝合并留置引流管。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腹手术,采取中线入路法,自上而下处理肠系膜血供静脉,切除原则与观察组相同,借助超声刀辅助,吻合操作同观察组。

1.4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②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肠梗阻、吻合口漏、出血等;③随访3年并记录两组中位生存期及3年存活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镇痛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63%)低于对照组(2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对照组(n=37)观察组(n=38)t值P值术中术后手术时间(min)139.47±16.52 121.71±10.78 5.528 0.000出血量(mL)55.47±8.51 42.37±6.98 7.298 0.000住院时间(d)9.85±0.87 9.79±0.92 0.290 0.773淋巴结清扫数目(枚)18.41±3.22 19.14±3.47 0.944 0.348镇痛时间(d)7.09±1.52 6.84±1.49 0.719 0.474排气时间(d)4.11±1.02 2.88±0.80 5.820 0.000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预后比较 观察组中位生存期与3年存活率分别为(41.95±6.38)个月、60.52%(23/38),与对照组(39.68±6.11)个月、54.05%(20/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4,P=0.512;χ2=0.120,P=0.571)。

3 讨论

结肠癌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手术是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的主要手段。但手术治疗难点在于如何将系膜完全切除、结扎血管根部及淋巴结有效清除,以保证降低术后复发率,改善预后[5]。腹腔镜侧方入路小切口直视中,与传统右半结肠根治术,更利于系膜血管根部处理、淋巴结清扫,手术难度相对较低,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与成功率[6]。同时,腹腔镜侧方入路式手术在腹腔镜辅助下,手术视野清晰,先游离系膜,由外向内钝性分离侧腹膜,血管根部结扎后,切除系膜与肠管,可避免对腹腔内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且淋巴结清扫的范围与界限更清晰。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侧方入路的关键在于游离与小切口手术,在探查癌变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后,依据需要切除肠管或网膜,通过对结肠侧腹膜、系膜及网膜的游离确认游离范围。依据术中损伤、手术难度与进度选择是否需要转开腹手术。本研究中观察组无转开腹手术者,游离各组织后,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清扫淋巴结并结扎血管,以提升癌变肠管切除与吻合术的手术安全性[7-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及镇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排气及住院时间较短(P<0.05),可见腹腔镜侧方入路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轻,出血量少,且可促进术后排气,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腹腔镜侧方入路式手术具有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病灶组织的位置、大小、生物学特征和浸润分化程度均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传统手术使用超声刀系统,手术期间对小血管止血效果理想,降低手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而腹腔镜侧方入路式手术可将术野放大10 倍,术中有效清除周围淋巴组织,与肿瘤根治原则相符。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中位生存期及3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两组手术在患者的预后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腹腔镜侧方入路式手术优势更大。但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无法拉开太大差距,故日后需增加样本量,进一步做大样本、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

综上所述,侧方入路式进行右半结肠癌腹腔镜根治术,手术创伤较小,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符合肿瘤根治原则,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结肠癌结肠根治术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MicroRNA-381的表达下降促进结肠癌的增殖与侵袭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效果对比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
“泻剂结肠”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