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2021-03-26陈艳龙李明

当代医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补片疝囊修补术

陈艳龙,李明

(铁岭市清河区医院普通外科,辽宁 铁岭 112003)

腹股沟疝是临床普外科常见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女性,主要原因为腹股沟部位缺陷导致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患者发病时多表现腹部疼痛剧烈且伴有可复性包块,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佳,可诱发机体多系统受损,或出现肠梗阻、电解质絮乱等,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针对该病多采取手术治疗,较常见的有无张力疝修补手术,虽有一定成效,但患者预后效果较差。随着微创手术水平的提高,腹腔镜疝修补手术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其中包含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两者均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2]。基于此,本研究针对54 例腹股沟疝患者应用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手术,分析该手术方式对患者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腹股沟疝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男16例,女38例;年龄27~78岁,平均(57.66±10.65)岁;疾病类型:单侧疝42例,双侧疝12例;斜疝44例,直疝7例,复合疝3例。观察组男18例,女36例;年龄26~79岁,平均(58.03±10.87)岁;疾病类型:单侧疝 40 例,双侧疝 14 例;斜疝 42 例,直疝 8 例,复合疝 4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外科学》[3]中对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均接受相关检查确诊病情;均为首次接受疝修补手术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有手术禁忌证者;临床资料不全者;精神障碍且沟通困难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相同手术团队操作完成,均呈头高脚低15~30°体位,给予常规气管插管全麻操作。①对照组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操作如下:取患者腹股沟韧带中心上方约2 cm 处,顺延耻骨结节与腹股沟韧带相同方向做3~5 cm 左右斜切口,按照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的顺序依次切开,暴露腹股沟管,分离提睾肌,并游离精索,寻找疝囊,回纳疝囊内容物并将其行高位结扎,需在操作期间注意保护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针对疝囊较小患者,可不用将其切开,针对疝囊较大者,可进行横向切开,近端结扎,远端止血。选用大小合适的补片,先行固定以腹直肌鞘耻骨处,使用吸收线将其缝合固定,补片上端跨过精索,与腹内斜肌缝合,依次将补片交叉口、腹外斜肌腱膜进行缝合,外环重建。②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膜前疝修补术,操作如下:待患者全麻后,给予患者建立气腹,取其脐部上行上做1.5 cm左右小切口,放置Trocar 和镜头,作为观察孔,而后分别取其左侧腹直肌和右侧腹直肌距离脐部下4 cm 处行做两2 个约1.5 cm 左右小切口,放置Trocar 和操作杆,作为操作孔。将内环腹膜瓣行常规游离,通过腹膜前钝性建立间隙,充分暴露血管、韧带、输精管、耻骨等组织结构。针对斜疝患者需从精索下剥离疝囊,对疝囊过大患者,在判断无肠道组织损伤后可直接进行横断。针对直疝患者可直接剥离腹壁、疝囊。选用3D-MAX 大号补片(美国巴德公司生产),于腹膜前间隙处铺平,确保补片超出疝环3 cm以上,另选用生物单笔胶将其常规固定,使用吸收线缝合切口,术毕。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4]对两组患者术后1、2、3 d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分值0~10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剧痛,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含切口感染、尿潴留、血肿、阴囊水肿。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对照组(n=54)观察组(n=54)t值P值手术时间(min)74.65±5.88 53.85±4.12 21.289 0.000术中出血量(mL)13.66±2.20 12.51±2.31 2.649 0.009术后下床时间(h)20.26±10.53 5.26±1.24 10.396 0.000住院时间(d)8.47±2.15 5.21±2.00 8.158 0.000

2.2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2、3 d 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70%)低于对照组(1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分)

组别对照组(n=54)观察组(n=54)t值P值术后1 d 3.65±1.55 2.23±1.10 5.490 0.000术后2 d 2.74±1.36 1.21±1.11 6.405 0.000术后3 d 1.67±1.09 0.82±0.20 5.636 0.000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经临床研究发现,股骨疝因发病的特殊性与其他股疝修补方式存在差异,手术是唯一可治愈的治疗方式[5]。临床常见的股腹沟疝修补手术方式,可利用补片加强后壁的作用,符合机体解剖结构,但仍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尤其针对复发性疝修补患者,复发的可能性更高,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已逐渐成为外科医师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故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患者疾病转归速度,同时,提高其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2、3 d 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针对腹股沟疝应用腹腔镜膜前疝修补术治疗,可有效加快其转归速度,减轻疼痛程度,控制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其康复时间。分析原因为,临床常见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股疝患者后,易复发,而其发生原因多与平片卷曲或错位、网塞脱出或补片未能完全给予完全覆盖等多种因素相关[6]。腹腔镜膜前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腹腔镜膜前疝修补术可缓解患者疼痛及不适感,与补片和腹壁之间固相吻合密切相关;在手术过程中可准确发现患者是否伴有隐匿性疝,及时给予相应治疗,并可进一步避免腹膜粘连;手术切口小,针对双侧腹股沟疝患者无需增加额外切口,进而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并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术中可及时探查患者腹腔内其他脏器是否发生病变,并给予相应治疗;针对复发性疝患者,其解剖结构层次不清晰,实施开放式手术难度较大,而腹腔镜下操作入路可避开前入路,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难度;其次,该手术过程中使用补片可与周围组织紧密固定,可有效覆盖直疝三角或斜疝内口等,不仅能有效修补受损部位,还可将薄弱区域完全覆盖,进一步降低疝的复发,同时,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而促进其尽快康复[7-8]。

综上所述,针对腹股沟疝患者应用腹腔镜膜前疝修补手术治疗,可有效加快其转归速度,缓解疼痛程度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猜你喜欢

补片疝囊修补术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Lichtenstein修补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3D-MAX补片在经腹腹膜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肝脏刀刺伤修补术后黄疸一例
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腹膜前Kugel补片法治疗股疝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