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8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2021-03-26赖坚强

当代医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造影术脑血管病神经内科

赖坚强

(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江西 赣州 341000)

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为脑缺血性疾病,是不同程度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减退或失明、运动障碍、意识障碍、昏迷等[1]。通常进行的检查包括CT、MRI/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等。临床研究表明[2],虽然目前检查脑血管疾病的无创检查很多,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仍为脑血管评估的金标准,且脑血管仍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为介入治疗基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通过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此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该技术是影像医学、临床医学结合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作为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但对于该技术在神经内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研究较少[3-4]。因此,本研究以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本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2 例,女36 例;年龄30~81 岁,平均(65.38±6.19)岁;病程7~34 d,平均(12.95±4.15)d;脑梗死2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23例,脑栓塞21例,其他6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2005 年《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及OCSP 分型,经过CT、MRI(MRA)证实;②患者均知情且签署同意知情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者;②严重血管硬化、高热、急症或穿刺部位感染的患者;③其他药物治疗或入院资料不全者。

1.3 方法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先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局部麻醉处理,采用型号为MH-200的数字减影造影仪器,然后在股动脉位置进行穿刺,采用Seldinger 技术,放置5F 动脉鞘,静脉注射肝素,剂量为 2 000 U,以 NS 500 mL 和 500 IU 肝素进行持续灌注,使用猪尾导管进行主动脉弓造影,总量为30 mL,速率为每秒15 mL;双颈动脉颅外段、颅内段、椎动脉颅外段、颅内段使用单弯导管进行多方位投照,剂量分别为8、7、6、6 mL,速率分别为每秒7、6、5、4 mL,针对患者血管的正位、侧位、斜位以及汤式位分别进行数字减影,并进行动态观察和静态观察,观察造影血管壁是否光滑,血管壁是否有狭窄,造影剂是否有滞留或者造影剂充盈缺损。造影结束,等到肝素自行中和后,进行压迫止血并加压包扎,制动时间为24 h。

常规检查CT:入院后让患者进行CT检查,CT检查机上患者保持平卧姿势,注射造影剂后进行颅脑薄层扫描,后期时,对扫描图像进行血管重建。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DSA与CT检查结果。患者分别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和CT 检查,记录患者不同方式检查血管狭窄与血管闭塞的例数。②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包括皮下淤血、脑血管痉挛、周围神经损伤等。③观察影像学检查图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结果比较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血管闭塞、血管狭窄检出率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结果比较[n(%)]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发生皮下淤血1 例,占比1.29%,周围神经损伤2 例,占比2.56%,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5%。

2.3 2 例患者典型影像学表现 2 例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图像见图1,CT图像见图2。

图1 2例患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图像

图2 2例患者的CT图像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高的特点,是神经科常见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80%,目前,临床上缺乏十分有效的防治手段[5-6]。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介入治疗是近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材料技术的发展而新生的一种治疗技术或手段[7-8]。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主要用于心、大血管的检查,在冠状动脉方面的检查也较广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近年来快速发展,现如今已经达到三维立体实时成像的水平,对显示病灶更有利。

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仍被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介入治疗,且效果理想。本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血管闭塞、血管狭窄的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较高。临床研究表明[9-1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数字X 线成像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操作简单且能直观观察血管的情况,该项检查的图像较清晰且分辨率较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准确度。CT 作为常规的检查方式其操作简单,用时较短,但该操作要求控制掌握好扫描启动时间,不管是延迟还是提前均对诊断不利,且进行扫描时患者易接受大量辐射,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图像还存在伪影或容积效应等情况,使其准确度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发生皮下淤血1例,周围神经损伤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5%,说明虽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有创检查方式,但并发症较少,若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并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或可避免并发症情况的发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由美国威斯星大学的Misretta组合以及亚利桑那大学的Nadelman 研制成功,于1980 年11 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北美放射学会上公布,该项技术的出现使得血管造影技术临床诊断能更快速方便地进行,同时,也促进了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成像原理是利用影像增强器,透过人体后已衰减的未造影图像的X 线信号增强,在通过高分辨率的摄像机,对增强后的图像进行一系列的扫描,其包括以下3 种减影方式:①时间减影,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常用的方式;②能量减影,也可称为双能减影或边缘减影;③混合减影。国内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科室包括神经内、外科、血管介入科等,每个科室均具备各自的特色,神经内科起步时间较晚,技术方面较弱,但还存在病源方面的优势,对脑血管病方面有着深入的了解,在进行治疗时会更加慎重,对于并发症的处理方式更有把握,且近年来神经内科也在飞速的发展中。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可作为安全有效的脑血管病诊治手段,与CT 比较,血管闭塞、血管狭窄的检出率较高,且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造影术脑血管病神经内科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双重造影术在犬膀胱息肉诊治中的应用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鼻咽通气道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循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