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剂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2021-03-26郑美村孙炜张玉

当代医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药剂科药品用药

郑美村,孙炜,张玉

(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药剂科,山东 淄博 255400)

在常用剂量药物防治或诊断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或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与用药目的无关而又不利于患者的反应叫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1]。按照WHO 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将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为: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毒性作用、过敏反应、三致作用(包括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性)、继发性反应以及后遗效应[2]。将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收集和整理,以此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通过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该过程是药品上市后再评估的重要内容,通过该过程可提升药物的使用安全性[3]。药剂科作为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的重要科室之一,收集整理并且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是该科室的重要工作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药剂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的问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在2019年1月开始施行药剂科安全用药管理,选择施行前(2018 年 1 月至 2018 年12 月,该阶段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常规管理)和施行后(2019 年1 月至2019年12 月,该阶段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安全用药管理)患者为研究对象,各120例。采用回顾分析的方式展开调查。观察组男 68 例,女 52 例;年龄 39~78 岁,平均年龄(52.25±9.64)岁。对照组男 71 例,女 49 例;年龄 35~75 岁,平均年龄(52.41±9.63)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类疾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癌症患者;临床资料缺失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管理。观察组施行安全用药管理。①分析药剂科药品常见的不良反应:药物因素(药理作用、药物的质量问题、药物的污染、药物的杂质、药物剂量、剂型)、机体因素、给药方法(处方配伍不当,滥用药物等均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给药途径不同与药物的吸收、分布相关,也影响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持续时间,如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较易发生不良反应。口服刺激性药物可引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给药剂量过大或长期用药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皮质激素或减药过快时,会产生反跳现象。饮食或环境因素均可影响药物吸收,增加或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其他因素。分析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安全用药管理方案,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员能力,将药物不良反应检测管理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强化建管理力度,强化科室之间的联动性,通过奖惩机制保障管理效果。②对具体用药情况进行评价,药师需要认真审核临床医师开具的处方,定期检查患者的具体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治疗效果对用药情况进行具体分析。③观察和跟踪患者用药情况,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药剂师需要有效地跟踪患者用药情况,然后掌握患者的具体用药情况,再分析抗生素的使用是否能针对患者进行感染治疗,然后观察耐药性[4]。④制定科学的药品管理标准,严格按照抗菌药品管理规定开展工作和检查。确保抗生素的合理安全使用。提升员工素质和能力,培训抗菌药物管理人员,加强员工工作流程;有关部门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立即停止使用抗菌药物。为明确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禁忌证,医务人员在明确处方前必须严格审查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5]。⑤药学人员和安全用药管理人员需相互沟通,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总结和解决药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管理严格检查药品的基本信息。严格检查药品的生产厂家、批号和生产日期,以提升数据的准确性。每天清点贵重药品和麻醉药品,保障数据的准确性。⑥制定并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管理制度,明确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管理的具体流程和各个环节的记录标准,保证规范用语,保证每份资料具有完整的患者信息和用药信息,保证资料全部上报,以此获得最佳的药品安全管理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药剂科药品常见的不良反应。②分析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③分析两组患者服务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剂科药品常见的不良反应 药剂科药品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恶心、胸闷、呕吐、胃不适、发热等。观察组出现5例不良反应(包括3例恶心、1例皮疹、1例胃部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6%;对照组出现52例不良反应(包括15例皮疹、11例恶心、8例胸闷、5例呕吐、6例胃不适、7例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3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 观察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100.00%)高于对照组(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率[n(%)]

2.3 两组患者服务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服务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3.1 药剂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的常见问题 ①管理中记录不规范:患者在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后到药剂科进行求诊,通过口述不良反应,报告记录不规范,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信息记录不完整同样是导致检测力度欠佳的重要原因。②院方重视度不够:药剂科缺乏系统化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③科室之间联动性较差:药剂科中工作人员中存在非专职人员,缺乏完整的团队协助工作。

3.2 药剂科安全用药管理分析 医院的药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健康与安全,对于医院整体质量管理具有重要价值。药品作为特殊商品,药剂科管理对于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药物管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如果药剂科管理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医院的声誉,且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药剂科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药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影响每例患者甚至其家庭的生命健康安全[6]。唯有坚持安全用药管理,才可降低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安全用药管理在社区医院药学部的应用效果显著,药品使用不当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采用安全用药管理不仅可降低库存的发生率和人为差错率,且可提升药房管理的效率。药品有效期管理是药剂科管理的主要内容。使用安全用药管理系统可提升药剂科的整体效率,保障药品有效期的合理使用。当药品快到有效期时,可在有效期内使用,使医院药品的流通和使用更加规范,提升药品的有效管理。通过药剂科参与药物管理及定期检讨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通过药剂科职员与药物安全经理的沟通,严格查核药物的基本资料,可确保药物管理的合理性、准确性及药物资料的准确性,从而提升药物使用的相关性及成效。通过对用药情况的观察和跟踪,可掌握患者用药的具体情况,更好地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通过参照相关指南,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和检查,可更好地保障抗生素的合理、安全使用[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16%)低于对照组(43.33%),观察组不良反应反应上报率(100.00%)高于对照组(43.33%),观察组服务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9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应予以重视,药剂科在用药安全中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保障处方的合理性,对医师处方的合理性给予审核, 对不合理的处方进行干预,有效降低药害事件的发生率,避免药害事件重复发生,此外,指导临床护理人员准确执行医嘱和正确给药,关注医嘱的准确执行、给药方式、剂量、时间、配伍、溶媒、给药途径等,保障药物的使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正在不断完善药物不良反应检测和报告制度,以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升用药安全性。关注药物不良反应,不断提升用药质量,对实现安全、经济、适应地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药剂科药品用药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医院药剂科药品管理系统的构建与效果评价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
用药不如用乐——三择音乐养生法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科学化和信息化在医院药剂科管理中的应用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