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解剖型锁定钢板(ALP)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2021-03-26梁伟之江洁高金伟

当代医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髓内股骨出血量

梁伟之,江洁,高金伟

(武警山西省总队医院骨科,山西 太原 030006)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主要指发生于股骨粗隆部大转子至小转子连线处的骨折,以局部肿胀、疼痛、皮下瘀血为主要症状,患者下肢可出现屈曲短缩,内收外展畸形,需及时进行手术复位治疗[1]。目前,临床多采用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PFNA内固定及ALP内固定是两种比较常用的方式。本研究探究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2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PFNA组(n=32)和ALP组(n=30)。PFNA 组男25 例,女7 例;年龄45~67 岁,平均(50.64±3.43)岁;骨折原因包括交通事故、摔倒、高处坠落,分别为11例、17例、4例。ALP组男24例,女6例;年龄46~65岁,平均(50.35±3.28)岁;骨折原因包括交通事故、摔倒、高处坠落,分别为 10 例、15 例、5 例。两组年龄、骨折原因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局部肿胀明显,活动受限;②无手术禁忌。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②存在神经系统疾病。

1.2 方法

1.2.1 PFNA组 给予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具体方式如下:①麻醉后,固定患肢,手术全程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②手术入路选择大粗隆5 cm处,切口完全暴露大粗隆、骨折部位,骨折复位后选择克氏针进行固定。③在大粗隆相应位置置入导针,深度15 cm,根据导针位置进行扩髓操作,完成后退出导针。④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骨质、骨折部位等,选择合适型号的PFNA,置入到骨髓中,股骨外钻孔,利用瞄准架向股骨颈置入螺旋刀片,经X 线检查位置准确后,进行螺旋刀片锁紧操作,并置入尾帽,操作完成后缝合。

1.2.2 ALP 组 给予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具体方式如下:①术前准备,包括麻醉等均与PFNA组相同。②手术入路选择髋关节处,纵行切口约10 cm,关节囊切开,完全暴露,骨折复位后选择克氏针进行固定。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型号合适的解剖型锁定钢板,将其置入股骨外侧与大粗隆之间,经X 线检查位置准确后,使用克氏针,3 根,均经解剖型锁定钢板置入股骨颈,相应螺钉固定;于股骨干处插入克氏针,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选择插入数量,并使用相应螺钉固定。④经X线检查骨折复位情况,操作完成后缝合。

1.2.3 术后处理 术后,两组均给予抗生素、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预防感染及静脉血栓。根据患者情况,予以早期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评估手术情况。②评估两组治疗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了解患者恢复情况。痊愈:患肢痛感消失,经X线检查,结果显示骨折线消失;显效:患肢存在压迫痛感,经X 线检查,结果显示骨折线明显消失;有效:患肢存在压迫痛感强烈,经X 线检查,结果显示骨折线模糊。无效:患肢痛感强烈,经X线检查,结果显示骨折线未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式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PFNA 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LP 组,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AL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下床活动时间(d)15.86±1.73 8.46±1.64 17.290 0.000组别ALP组(n=30)PFNA组(n=32)t值P值术中出血量(mL)300.56±36.57 128.39±36.72 18.486 0.000手术用时(min)90.16±10.37 49.76±8.42 16.888 0.000骨折愈合时间(d)18.65±5.42 11.36±4.13 5.980 0.000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PFNA 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L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从解剖学上分析,股骨近端有2 个非常重要的突起部位,即大转子和小转子,其中,大转子即为大粗隆,小转子即为小粗隆,该部位的骨折通常被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转子间骨折[3-4]。由于股骨大粗隆位置突出,若患者遭受摔倒、车祸等外界暴力后,该部位则非常容易骨折;同时,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其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等疾病较高发,体位不协调情况下也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给患者造成剧烈疼痛,影响其肢体功能,使其肢体受限,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5]。

临床多采用手术复位进行治疗,复位后采用相应方式进行内固定,以达到骨折成功复位的目的。手术在X线检查协助下,确定手术位置,切开并充分暴露骨折部位,采用相应方式进行内固定[6]。骨折内固定又分为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两种方式,临床最常使用的方式分别为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其中解剖型锁定钢板主要在髓外进行,该方式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在股骨颈置入螺钉,其与相应干板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治疗效果显著,但对稳定骨折部位具有相应局限性,在股骨结构的影响下易导致患者骨折畸形、不愈合等后果[7-8]。同时,由于该固定方式需将患者骨折部位相应软组织剥离,阻碍该部位血运,不利于患者尽快恢复。作为一种髓内内固定方式,PFNA 内固定以重建钉为基础,锁定方式包括静态及动态,对不同位置骨折更具针对性治疗,其配套螺旋刀片能有效抗旋转,固定更牢靠,更具稳定性[9-10]。本研究结果显示,PFN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LP 组,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AL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L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用时更短,从而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使患者尽快下床活动,加快其痊愈速度,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LP内固定。

综上所述,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术中出血量更少,患者手术用时、术后愈合、下床时间更短,治疗效果优于ALP内固定,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髓内股骨出血量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在胫骨近端斜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