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探究

2021-03-26马立飞郭亚玲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政治

马立飞,郭亚玲,杨 莹

(河北北方学院医学检验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河北张家口 075000)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加强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经之路。高校应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教学工作和政治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夯实全校师生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将“育才造士”的教学理念贯彻始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有序、有力、有效地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环节。高校“三全”育人机制对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育人需求、实现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三全育人机制的内涵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为了在现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更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养出更适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能人才。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学校成员包括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各级管理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成员主要是指父亲母亲;社会成员主要指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与之相关的政府人员、优秀毕业校友等;学生主要是指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优秀学生干部。全程育人,是指从学生进入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到正式毕业的那一天为止,不论是哪一特殊阶段,学校都会始终安排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

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使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风建设、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1],将思想政治教育渗于其内,寓于其中。

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自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开始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起,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的综合改革,这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又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截止到2019年1月2日,已有两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被遴选。试点采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工作周期为两年。国家支持并推动试点单位开展经验交流、共建共享、互测互评,强化研究协同和工作协同,切实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高校积极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2.1 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影响力较小

思想政治课堂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传统、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是以传统课堂为主,用单一固化的说教方式强行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易使学生们产生抵触心理,使“思修”课变成“思休”课,造成课堂的出勤率低,抬头率低等问题;其次,思想政治课的考试模式多以提交论文或者机考选择为主,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也是学生思想闭塞,缺乏创新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不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高校应该尝试探索不同的思想政治授课模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宣传“三全育人”机制不到位

很多大学生甚至是高校教师对“三全育人”机制感到陌生,不了解“三全育人”机制对人才培养,社会和谐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高校需借助互联网优势,加强对“三全育人”机制内涵、目标、意义及有效措施的宣传力度,使“三全育人”机制真正深入人心,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想政治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 高校各学院间思想政治工作缺少配合

高校中按学科大类划分为不同学院,学院下又按学科门类划分为不同系。因此每个学院之间因所学专业知识的不同,学院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频繁。虽然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但由于每个学院的情况不同,缺少沟通配合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高校各个学院之间必须做好配合,尊重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把立德树人作为学院育人的根本任务,把“三全育人”机制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

3 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的探索

3.1 全员育人,明确职责协同合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塑造学生良好人格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协同运行,其中高校在发挥“三全育人”机制中职能作用至关重要。在高校范围内需形成广泛的思想共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各专业课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和时代发展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接受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2]。首先,从高校教师层面,高校应努力打造一支特色鲜明,专业素质高,责任意识强的教师队伍,强化教师群体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发挥思想引路人作用。思想政治教师团队要拓宽学习路径,广泛收集不同专业学生实际生活的典型案例和优秀德育事迹,优化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宣传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他专业课教师要结合自身学院的专业特点积极发掘各学院各专业思想政治元素和思想政治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等融入专业课学习中[3]。其次,从家庭教育层面,高校教育应“联手”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日常教育。具体来说,高校辅导员要主动与学生家庭建立密切联系,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家长主题班会等活动,提供更多机会使家长全方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表现;建立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论坛等平台,向家长普及科学的思想教育观念;最后,从社会层面,高校应注重引领不同专业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整体素养。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具体社会实践参与,会进行自我修正和拷问,深刻理解党的方针路线、国家政策法规,知晓社会发展方向,树立正确价值观,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浓厚兴趣[4,5]。

3.2 全过程育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辅结合”

第一课堂指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则是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实践检验,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将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得以巩固认证。充分利用好两大课堂,强化二者教辅结合,相互补充,内在优化,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学院品牌特色活动,做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相贯通、互支撑,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开设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培训班,通过安排讲座、个人发言、分组讨论等方式,深化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探索建立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设定考核标准,优化考试内容,纳入思想政治课考核范围,真正做到全过程育人,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辅结合”。

3.3 全方位育人,创新育人方式

努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新领域。高校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首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校紧密围绕育人工作,结合时政和形势,利用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对学生广泛进行各类专题教育;结合重大节日,做好“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墓”、宪法宣传等专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其次,青年大学生中不乏三观正、有爱心、有担当、有领导才能的人,在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社团组织和网络平台,高校应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增强优秀组织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影响力[6]。例如:团中央推出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是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有力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再次,各高校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协会通过组织和指导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提高青年的整体素质,奉行志愿者准则。此外,“机不可失”是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真实写照,学生接受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来源不再依靠书本,高校要正确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实践教育方式,开拓网络平台新领域,全力建设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发挥其正面宣传作用,加强网络监管,及时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并纠正,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尽善尽美,通过潜移默化的改变让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7]。

4 结论

“三全育人”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还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高校、家庭和社会应努力为“三全育人”机制提供良好的环境,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为中国梦贡献力量[8]。随着“三全育人”机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一定会有阶梯式的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也一定会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做到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