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护理模式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2021-03-26李晓霞汪丽王文娟葛瑾杨贞妮马媛刘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5期
关键词:肌痛关节痛骨质疏松症

李晓霞,汪丽,王文娟,葛瑾,杨贞妮,马媛,刘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二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0 引言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危害公共健康的一种骨质量不断下降,骨内在结构不断紊乱,容易发生低能量性骨折的骨病[1]。骨质疏松患者根本问题是骨密度的下降,第三代的双磷酸盐其中之一是唑来膦酸,临床使用后能提高骨质量,减少骨折发生,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一线药物[2]。循证护理是目前最科学的护理方式,指在整个护理计划过程中专业护理人员科学的、有效的、循证的把临床科研、经验建议与患者及家属诉求结合,最终决定如何给予护理方式的护理模式[3]。我们选取了2019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我院骨科中心脊柱二科唑来膦酸(密固达)治疗骨质疏松患者42 例,通过不同的护理模式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及12 个月后两组患者骨密度情况,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过程中,不同的护理方式是否对其疗效有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骨科中心脊柱二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42 例,时间节点为:2019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

本实验符合入组条件共42 例,对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循证护理组21 例,年龄46-69,平均年龄为58.9 岁。在相同时间段内,年龄、性别、骨密度等情况差异不大的人群中,再选择常规护理组21 例,年龄45-68,平均年龄59.3 岁,两者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失访两例。

1.2 用药方法

首先根据患者入院后检查的肾功能情况,肌酐清除率小于35mL/min 的患者排除,充分告知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副反应后,给予患者约500mL 生理盐水静点充分水化,再给与患者100mL 密固达,输注过程大于半小时,唑来膦酸输入结束后嘱患者多饮水,增加水化效果,减少肾脏负担。在输注唑来膦酸之前、输注整个过程、输注之后48 小时内,密切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尿量、体温、血压、心率、肌肉酸痛、头晕不适等不良副反应,并且给予记录。如果在输注唑来膦酸之后患者出现发热症状,38.5℃以下给予物理降温,并且嘱患者多饮水;如患者体温高于38.5℃积极给予患者降温药物对症,必要时可辅以补液。在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唑来膦酸之前就应该补充足够的钙剂和维生素D。

1.3 仪器

骨密度仪为Challenger 双能X 线骨密度仪(法国DMS 公司),在每天使用前校正仪器,保证骨密度的真实可靠性。

1.4 骨密度测量方法

骨密度的检测为同一高年资骨密度仪检测专业人员,并且具有检测证书。在使用唑来膦酸前3 天内检测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1 年后再次复查此患者相同检查部位。

1.5 评判标准

骨质疏松的诊断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标准: 当T 值大于-1.0SD 以上,诊断为骨量正常; 当T 值处于-1.0~2.5 SD之间,诊断为骨量减少; 当T 值小于-2.5 SD,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当T 值小于-2.5 SD,并伴有脆性骨折,则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当T 值小于-3.0 SD 以下,无骨折的患者也为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

1.6 统计学处理

以上所采集数据进行整理后,采用SPSS 16.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测量值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经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如果符合正态性方差齐性2 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本实验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

42 例患者,经1 年治疗后获随访40 人,其中循证护理组退出试验2 人(失访)。

2.2 骨密度比较

治疗12 个月后再次测量腰椎(1-4)、股骨颈、Ward"s 三角区骨密度值,治疗后循证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骨密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良反应

42 例患者均成功注射唑来膦酸5mg,循证护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 例(23.8%),21 例患者中发热4 例(19%),肌痛4 例(19%),流感样症状5 例(23.8%),关节痛2 例(9.5%),头痛1 例(4.8%),其他2 例(9.5%,心率失常1 例,肾功能异常1 例);常规护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 例(57.1%)。21 例患者中发热11 例(52.4%),肌痛10 例(47.6%),流感样症状11 例(52.4%),关节痛8 例(38.1%),头痛6 例(28.6%),其他3 例(14.3%,心率颤动1 例,消化道不适2 例),除心房颤动给予可达龙对症3 小时后复率,其余不良反应均给予对症治疗及药物(NSAIDs)治疗后48 小时内缓解,未见到下颌骨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1d 及治疗后12 个月BMD 的比较(±s, g/cm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1d 及治疗后12 个月BMD 的比较(±s, g/cm2)

注:与治疗后12 个月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腰椎(L1~4) 股骨颈 Ward 三角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循证护理组 19 0.739±0.045 0.827±0.072* 0.723±0.043 0.791±0.059* 0.724±0.057 0.781±0.066*常规护理组 21 0.747±0.057 0.685±0.067 0.732±0.054 0.751±0.056 0.725±0.069 0.721±0.055 t 值 0.4891 2.461 0.2734 2.545 0.0952 2.4543 P 值 0.3138 0.0137 0.6543 0.0198 0.8764 0.0467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经常被医疗专业人员漏诊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骨质疏松是一种静悄悄的疾病,其症状可能在发生骨折以后才出现,大多数老年发生的骨折,至少部分是由骨质疏松症引起,对这些人启动治疗方案是重要的。正常骨形成和骨吸收过程失偶联或不平衡时,导致骨质丢失,可以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应该注重降低骨吸收和增加骨形成,以及减少跌倒。一般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运动和营养;减少机体活动或制动会导致骨量减少,因此我们应该鼓励老年人尽可能多的活动;营养主要是钙和维生素D,也是所有年龄段人群骨健康所需的。药物治疗有雌激素替代疗法、双磷酸盐、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激动药、甲状旁腺素、迪诺塞麦等。双磷酸盐类药物作为抑制骨吸收的骨质疏松症主要治疗药物获得了广泛认同[4]。HORIZON-RFT 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5],唑来膦酸药物已经显示在预防骨折和增加骨量方面的有效性,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防治作用的临床机制[6]:唑来膦酸作用于破骨细胞,抑制细胞分化和活性并诱导其凋亡,还通过抑制骨髓脂肪生成和诱导成骨细胞生成促进骨生成。

在治疗机制过程中,因为抑制了甲醛戊酸途径的关键酶,造成香叶基焦磷酸无法代谢为法尼基焦磷酸,那么人体内就会有大量的香叶基焦磷酸导致了诸多身体不良反应的发生[6-7]。如发热、肌痛、流感样症状、头痛、关节痛、肾脏安全性、颌骨骨质疏松性坏死、心血管事件及低血钙等。此研究发现循证护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 例(23.8%),21 例患者中发热4 例(19%),肌痛4 例(19%),流感样症状5 例(23.8%),关节痛2 例(9.5%),头痛1 例(4.8%),其他2 例(9.5%,心率失常1 例,肾功能异常1 例);常规护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 例(57.1%)。21 例患者中发热11 例(52.4%),肌痛10例(47.6%),流感样症状11 例(52.4%),关节痛8 例(38.1%),头痛6 例(28.6%),其他3 例(14.3%,心率颤动1 例,消化道不适2 例),除心房颤动给予可达龙对症3 小时后复率,其余不良反应均给予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症治疗后均在3日内缓解,无一例发生下颌骨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我们推测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唑来膦酸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循证实践作为一种观念和工作方法,对当今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循证护理实践已成为全球护理的共识,循证护理作为循证实践的分支之一,对促进护理决策的科学性、保护护理实践的安全性、提高护理措施的有效性、节约卫生资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循证护理需要系统检索、评价、筛选、综合来自研究、专业共识、专家经验的文献资源,尤其是来自严谨设计的研究结果,是证据最为重要的来源[8]。通过本研究显示,唑来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患者,配合循证护理组效果较常规护理组好,循证护理组患者检测的三处骨密度均有显著提高(P<0.05),提示循证护理能更有效的增加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患者骨密度,所以在骨质疏松患者用唑来膦酸治疗时应首选循证护理的方法。

猜你喜欢

肌痛关节痛骨质疏松症
浑身难受、哪哪都疼,可能是“纤维肌痛”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关节痛型狼疮与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指标鉴别
白介素1 在炎症性关节痛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分析蒙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泡澡刮痧防治秋季关节痛
莫名全身酸痛 警惕纤维肌痛
这是一种怎样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