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度贫困村脱贫对策研究
——以东兰县东兰镇L村为例

2021-03-26高崧耀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东兰县特色产业贫困村

高崧耀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

0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这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为乡村振兴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及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方针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共分三步走,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突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完成;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着时间上的连接和镶嵌,脱贫攻坚期从2015年开始到2020年结束,乡村振兴期从2017年开始至2050年结束,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乡村振兴形成基本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因此,乡村振兴既是推动农村新发展的战略,又是脱贫攻坚的延续和补充,脱贫攻坚未能解决的问题,都会在乡村振兴中得到解决。

深度贫困地区的如期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役。深度贫困地区包括连片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和深度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是指贫困发生率在30%以上的行政村。我国目前还有2000多万的贫困人口未脱贫,脱贫时间紧,任务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确立。2017年以来,精准脱贫取得了重要成效,扶贫的主战场转移到了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上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成为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指出,要加大力度加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党中央多次下文指导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学术界关于精准脱贫的研究紧跟中央步伐,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既有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思想的论述,也不乏站在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对地方扶贫工作的指导,更多的是从一村一镇的典型案例中探求脱贫之道,这些研究对指导我国脱贫攻坚工作起到路标的作用。然而同样的贫困状况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特别是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而言,受地理条件、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影响,贫困之疾十分顽固,如何解开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之扣,如何摘下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之帽,是全国280多万驻村干部都在探索的问题,也是本文主要探讨的主题。

1 L村的人文景象

L村位于东兰县城南部,隶属于东兰镇管辖,距镇政府所在地22公里,全村管辖24个生产队,共356户计1433人。L村民族成分主要有壮族、汉族、瑶族和毛南族,全村耕地面积720亩,人均耕地0.5亩,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毛豆为辅。饮食也以玉米为主,当地不产稻米,稻米靠购买获得。肉类以当地产的鸡猪羊为主,无论春夏秋冬,白切,火锅。菜主要是自己种,不过在春夏两季人们喜欢找野菜下饭,总体而言饮食上简单朴素。在收入方面,玉米之种植仅够糊口,很少用来卖钱,外出打工和养殖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L村易地安置36户126人,小额贷款18户,最低贷款2万,最多贷款5万,主要用途是养殖和家具加工以及房屋修缮。2018年至2019年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的贫困户有29户。

2 L村的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2019年东兰县计划全县要摘帽34个贫困村,完成整县脱贫摘帽任务。L村作为预脱贫村之一,各项工作都在稳步推进。

2.1 L村贫困状况

根据自治区贫困村的脱贫摘帽标准,贫困村脱贫摘帽需要达到“十一有一低于”的标准,即有特色产业、有住房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安全饮用水、有路通村屯、有电用、有基本公共服务、有电视看、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好的村“两委”班子、贫困发生率低于3%。东兰县原有贫困村73个,经过近四年的脱贫攻坚,已有37个村达到“十一有一低于”的标准,率先完成贫困村脱贫摘帽任务。L村目前还属于深度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的完成情况尚未全部达标,贫困村脱贫摘帽任务艰巨。

2.2 L村贫困户贫困状况

2015年L村在精准识别中共识别出178户贫困户698人,年人均纯收入2230元。2017年有105户345人享受农村低保,2018年有40户109人享受农村低保,4户4人享受特困供养政策。

从表1可以看出,在L村24个生产队中,有23个生产队存在贫困人口,其中贫困人口在10户及以上的生产队有8个,占全村生产队的30%。没有贫困户的生产队只有一个,占全村生产队总数的0.42%。除此之外,L村还存在一些在精准识别的时候不是贫困户,但因为受灾、患大病等情况而变成贫困户的情况。

表1:L村各生产队贫困人口情况

2.3 致贫原因分析

L村贫困人口有698人,目前已脱贫258人,尚有440人未脱贫,造成L村出现如此大规模贫困人口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3.1 自然条件限制

L村属石漠化山区村,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发展困难。人多地少是限制L村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单靠种植养殖难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同时,受自然条件限制,脆弱的生态环境不能使L村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产业,牛、羊养殖产业无法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瓶颈的存在无法使L村在脱贫致富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与L村同处一个区域的S村、R村、H村和N村皆为贫困村,说明自然条件的限制是导致整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2.3.2 身体条件限制

因病致贫一般都是患大病或者慢性病,需要长期靠药物维持生命。还有部分人口患有精神病,生活无法自理,勿用谈脱贫致富。因残致贫多为腿瘸、眼盲或者因为近亲结婚而生育的残疾儿。这个群体有些人能够独立生存,但是无法通过劳动改善生活条件;有部分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靠亲属供养。

2.3.3 劳动技能限制

劳动技能限制主要是指缺劳动力和缺技术,缺劳力一般是那些家庭人口多,上有超60岁老人,下有未满16岁儿童的家庭。也有一些家庭只有老人没有年轻人,劳动力缺乏非常明显。缺技术是造成L村大部分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这类人群一般都有家庭,年纪处在中老年阶段,想学技术学不来,文化水平又不高,大多数只能打点零工,务工范围基本在东兰县之内,务工工种大多是水泥工或者装潢,常常因为无工可做而闲赋在家。

2.3.4 思想认识限制

扶贫先扶志,志扶不起,有再好的出路也不可能实现脱贫,躺在贫困这张床上睡久了,有些人就不愿意起来,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内生动力不足”。这类贫困户因长期的懒散,有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明知道自己有能力有条件外出务工,就是不愿意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以身体不好为由整天在村里游荡。经过多年的精准扶贫,部分贫困户的思想固化,认为保住贫困户这顶帽子就能享受国家、社会的帮扶。经过走访发现,贫困户的家庭基本都在是在家务工为生,而非贫困户家庭则大多数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2.3.5 交通条件限制

“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其成效也显而易见。过去的L村,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靠崎岖的羊肠小道相连,交通条件的限制,导致全民只能居住在茅草房或者石头房里,物资运送只能是肩挑和马驮。为修房子或者水池累死马的事情时有发生。2016年以来,L村共开通和硬化了22条路,全村24个生产队基本实现了通屯道路到户。

L村的致贫原因多样,除以上所举,还存在因学致贫、缺土地致贫、缺水致贫、缺资金致贫等等。在地处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东兰县来说,这些致贫原因很常见。

3 L村贫困状况的现实影响及成功经验

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状况程度深是L村的贫困现状。L村目前的贫困发生率达到43.75%,2018年计划脱贫36户145人之后,贫困率下降到31.89%,但还是超过贫困发生率30%的深度贫困村认定标准,换言之,即使经过3年多的脱贫攻坚努力,L村还属于深度贫困村。

3.1 贫困状况对L村的影响

L村作为深度贫困村,受贫困状况影响,全村面貌依然处于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精神文明水平不高的境地。L村虽然享受了大量的国家帮扶基金的支持,修通了数十条通村通屯道路,危房改造和供水供电工程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村级服务中心不合格,“三化”工程推进缓慢,儿童娱乐设施缺乏,文化宣传力度不够等等都影响了L村整体的村容村貌。

3.2 贫困状况对贫困户的影响

贫困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影响不可谓不大,从物质基础到精神文化都是可见其影响因素。就L村贫困户而言,贫困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精神生活上。物资的匮乏是判断贫困的主要标准,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达不到“两不愁三保障”及缺乏基本的吃穿就是贫困。贫困状况对贫困户的影响表现在他们靠自身努力难以脱贫,更谈不上享受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也由于贫困状况的存在,剥夺了他们提高文化水平,提高劳动技能的机会,如无外力帮助,这部分群体脱贫困难。

3.3 L村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

东兰县属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自2015年精准识别以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东兰县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脱贫经验。东兰县在精准脱贫方面脱出许多惠民工程,如“十大脱贫工程”,“五个特色品牌”,“三推进,六精准”的落实,东兰县每年都如期完成贫困村摘帽,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群众满意度是东兰县精准帮扶的亮点之一。作为东兰县2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L村的脱贫既可以借鉴东兰县的经验,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作出必要的调整,做到因村制宜,因人制宜。

3.3.1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

党建引领是东兰县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党员对群众有很好的号召力和示范作用,党员示范带动贫困户是L村发挥基层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一个特色。每个干部党员都帮扶3户贫困户,虽然在帮扶的过程中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了,但这种深入群众,以自身优势带动群众脱贫,对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说服力。

3.3.2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东兰县最大的短板,为解决这个短板问题,东兰县以此为重点工程,全力夯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保障,实现了扶贫脱困动力的精准化。L村借助这个契机,修建了22条屯级公路,解决了286户农户的饮水问题,使310户农户住上了安全稳固的住房,全村所有农户都接通了生活用电,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3.3.3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为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鼓励农民建设合作设,东兰县推出“十大百万”扶贫产业,“人均百只”东兰乌鸡就是其中之一。L村抓住这个机会,力争2020年之前建成5个乌鸡养殖场,目前已经完成乌鸡养殖场建设1个。在“人均一亩核桃”的方略指导下,L村种植核桃特色产业共2788亩,涉及321户,其中覆盖贫困户151户,611人,贫困户共有核桃1038.7亩,占全村核桃种植总面积的37.26%。东兰乌鸡养殖和核桃树的种植为L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找到了方向和出路,也向整村脱贫摘帽迈进了关键的一步。

这些成功的经验自2015年实施以来,L村2016年已脱贫12户56人,2017年已脱贫11户51人,2018年脱贫37户151人,未脱贫户118户440人,贫困发生率43.75%,较2015年下降11.85%。

4 乡村振兴与脱贫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呼应,只有解决了物质基础问题,上层建筑才会有所建树。因此,脱贫攻坚能否如期实现,将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实施。而在脱贫攻坚这一步,L村要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急需围绕群众关心的“十一有一低于”和“八有一超”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4.1 发展特色产业

脱贫攻坚之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基础。L村的特色产业建设发展缓慢,根据2018年行政村脱贫摘帽的标准,村级特色产业必须达到“3+1”的要求。目前L村的特色产业有了核桃、乌鸡和桑蚕3个,尚缺1个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参照县级特色产业“5+2”的选择范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受石漠化环境的影响,L村的产业发展可选种类不多,但这并不影响特色产业发展。尚缺的特色的产业中的“1”,可以将黑山猪养殖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对象。经自治区高效工作委员会的帮助,L村建立了黑山猪养殖场,将黑山猪作为特色产业,既可以填补“1”的空白,也可以在短期内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双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黑山猪养殖不能仅作为特色产业和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还需要起到增加养殖场所在地的村民的家庭收入,切实保障和保护出让土地村民的利益,调动他们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将黑山猪养殖场建成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通过出力、出地和出资等多种方式将村民纳入到黑山猪养殖场专业合作社中来。所谓出力是指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无劳动力或者大病户可以到养殖场参与日常管理,投放饲料,清理猪圈等轻体力活来换取分红收入,出工时间通过板报形式每月登记。出地主要是养殖场主体建设所占用的土地,因当初建设养殖场时场地所有者没有要地租,只要青苗补偿,故而可以将土地所有者以土地作为股份参与到养殖场的运营中。出资者则需要出资购买猪苗、猪草和玉米饲料以及养殖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水电费用和设施维护维修费用。这样的合作方式可以将全部村民的利益纳入其中,有了利益捆绑,可以激发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使专业合作社维持良好的运营状态,即使在上级基金中断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自身投资保证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

4.2 完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

脱贫攻坚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是乡村振兴的治理有效的基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是基层党组的阵地,也是提高村中事务办理效率的前沿。完整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村委会办公场所、宣传栏、卫生室、篮球场、文化室等多个方面,是体现行政村村容村貌的窗口。L村原有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始建于1995年,由村民出资出力建设而成,因年久失修,目前办公大楼墙体出现脱落,楼顶出现漏水等情况,办公设备简陋和办公面积狭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开会需求,影响党务村务办事效率。目前的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完成了篮球场建设、宣传栏建设和文化室的建设,但是“村两委”办公场所场地有限,儿童娱乐设施不齐全。需要重建村部办公楼,完善办公所需的电脑电视设备,增设村史馆,增加儿童之家设施,并将村部进行美化、绿化和亮化改造。同时为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需要改善村级卫生室医疗条件,改变卫生室药物储备不足及无专业医生全天候坐诊的状况,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真正建成私事不出村,公事不跑远的村民服务机构。

4.3 加强扶志力度

脱贫攻坚之扶志举措是乡村振兴乡风文明之基本。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缺乏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贫困状况的贫困户,会影响到整村的社会风气,对乡风文明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通过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等靠要的思想和作风,树立勤劳致富的例子,有利于改善乡风,促进文明发展。但我们也要直面现实,扶志教育是一项最难做且见效期较长的工作,扶志工作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其中要面临许多困难。有些贫困户怀着与世无争的态度在L村生活了几十年,生活圈子较小,没有贫富对比的心理落差,使得他们日复一日地自我感觉良好,不愿意做出太大改变。扶贫工作最主要的是人的工作,也是最难做的扶贫工作,如果能将缺乏内生动力的贫困人口带出去,到城市里面走走看看,估计能对他们有所触动。但走出去涉及到经费和安全等诸多问题,所以引进来可能是比较好的扶志方式。引进来的一个方面是引产业,通过试点打消贫困户顾虑,这也是L村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我们选取了村中的两个屯作为试点开展花椒种植,预计2020年可以收成获利。引进来的第二个方面是引教育,这也是L村正在开展的工作,利用“以奖代补”政策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别开展了电工、焊工知识技能培训,累积为L村培训了100多人,提高了部分贫困户技能劳动力,逐步解决因缺技术致贫的问题。有技术,有见识,有对比是激发贫困户脱贫斗志的关键。

4.4 加强扶持力度

脱贫攻坚之扶持力度是乡村振兴生活富裕的基石。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脱贫困难也大小不一,加强帮扶力度主要针对那些因残、因病、因年老力衰而难以脱贫的贫困户,也是“八个一批”帮扶政策中的“社会兜底脱贫一批”重点关注的对象。在L村,老人户以及精神智力有问题的贫困户还是存在的。这一部分群体自身发展能力不足,需要加强帮扶力度。但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兜底脱贫一批并不等于全靠国家来养,不能因为有兜底政策就让这一批人靠低保、残疾补助生活。因病、因残、年老力衰不等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还是具备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的能力,所以在兜底政策的基础上,以建立专业合作社或者免费提供种植养殖种苗方式帮助他们建立和发展产业,维持稳定的收入,保证“两不愁三保障”对他们的全覆盖。在这方面可以探索贷还路径,通过政府牵头,企业介入,保险保障的贷物还物模式发展产业,加强扶持力度。

猜你喜欢

东兰县特色产业贫困村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广西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缓解贫困的影响分析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东兰县桑蚕生产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东兰县果桑发展的前景分析覃启洺黄焕元
浅析东兰文化资源及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