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渝北区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1-03-24宋博颖

重庆行政 2021年1期
关键词:渝北渝北区招商

宋博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重庆市渝北区聚焦“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迅速提升,全面构建具有渝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塑渝北发展新优势,引领渝北走向新的增长周期。

一、清醒研判渝北区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渝北区以汽车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旧力减弱”,以智能终端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新力将生”,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增速换挡期,产业发展主要面临“两个失衡、一个不高、一个不足、一个不优”的问题。

(一)产业分布失衡

从空间分布看。渝北全域经济总量中,2019年自主板块GDP、工业产值仅占40%左右,自主板块增长1个点,仅能带动全域经济增长0.4个点,即便自主板块一直保持平稳增长,但对维系全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用有限,存在“小马拉大车”困境。

从产业链条看。部分行业链条还不完整,比如智能终端产业,虽然引进了OPPO、传音等龙头企业,但相关配套企业引进力度还不够。传音、OPPO等企业为生产手机配套的显示屏、主板、芯片等零部件,主要从广东等沿海省市購买运回。

(二)产业内部结构失衡

制造业“一业独大”“一企独大”。汽车和笔电行业主导地位较突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风险犹存。汽车和电子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80%,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工业结构整体偏向重工业,“船大难掉头”情况较突出。

“第二梯队”行业发展遭遇“天花板”,难再有跨越式发展。金融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GDP占比较大行业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随着行业市场逐渐触顶,将步入缓慢增长通道,很难再实现爆发式增长。

新兴产业处在培育壮大阶段,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支撑。比如,2020年上半年,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在疫情期间对全区经济起到了一定稳定作用,但由于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处在培育壮大阶段,占GDP比重较小,对经济增长拉动有限。

(三)产业发展能级不高

汽车产业停留在中低端。虽然汽车产业规模较大,但中低端整车产品占比较高,整车单价10万元以下的产品占比达到75%,单车均价仅8万元左右,远低于全国16万元/辆的平均水平。

商贸服务业发展还不充分。目前,渝北区大型商业体主要集中在两江新区直属板块及三龙地区,除新光天地外,尚无规模大、形象佳的代表性商业综合体。两路空港商圈虽发展多年,但体量较小、档次较低,在主城商圈中并不突出,集聚辐射能力有限。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和悦来会展城正在快速崛起,但提升能级需要时间。

(四)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用地不足。目前,全区可供出让的工业用地不足2000亩,仓储物流和商业用地均不足1000亩,极大限制了产业发展,部分招商引资项目无地可落。

交通通达性有待提升。虽然拥有江北机场、龙头寺火车站以及多条轻轨和高速公路,具备多式联运交通能力,但城区内部交通网络不够高效便捷,路网密度仅为6.82公里/平方公里,与上海浦东12.6公里/平方公里差距巨大,与成都双流的8.2公里/平方公里也有一定差距。

(五)产业发展环境不优

政策零散化、碎片化。产业升级涵盖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标准,涉及经信、科技、发改、财政、人社等职能部门和园区平台,资源条块分割,协调机制不畅,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情况,导致政策体系较为单一,连贯性不够,合力不足。

人才储备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人才缺口巨大,全区两院院士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仅15人,规上工业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的只占15%左右,本地人才流失严重。

二、推进渝北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政策引导、基础设施、人才创新、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以优质的生产要素保障,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完善政策措施

归集形成“政策包”。全面梳理、高效集成、统一制定并发布渝北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政策,注重发挥临空比较性优势,突出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农文旅、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支持。

重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进行绩效评估,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吸纳新建议新需求,支持新业态新产业,加大信贷融资、创新创业、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创新力度,制定出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准入门槛明晰、政策差异性强的专项财政、土地、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

(二)强化精准招商

丰富匹配招商“工具”。高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土地、厂房、楼宇、人力、资金、资源等“六资”清单,动态掌握渝北招商“家底”,强化项目前期策划包装。加强招商投促全流程管理,强化项目落地后续服务,加快实现招商落地投产无缝衔接,更多更快推动企业升规纳统。

明晰招商重点方向。依托渝北楼宇资源、产业基础、综合交通等优势,着眼未来,主动争取,长效投入,精准识别需要的行业、产业,把适合渝北的好东西“搬回家”,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走、产品服务向终端走、资源集成向远端走。

(三)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梳理近年来招商项目落地情况,加快推进江小白总部基地、中新合作等签约项目加快落地。加快推进OPPO、两江国际商务中心等产业项目建设,确保尽快投产达产。

做深做细做实前期工作。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要求,科学遴选确定年度重点项目,倒排进度滚动实施,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重视规划设计论证,强化三方日志、前期记录制度执行,加强招投标监管,压实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各方质量、安全、进度等工作责任,全面理顺优化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四)优化发展环境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创新投融资体制,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升级引导基金、软件产业基金等,充分发挥临空产业发展基金等的引导作用,采用银行支持、政府担保、企业抵押等形式深化银政企协作,将银行新增区内企业贷款纳入考核奖励。发挥好“科创贷”“助创贷”“科技创新券”等金融工具撬动作用,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增强产业园区平台承载。加快前沿科技城、空港新城、空港工业园等产业平台的路、电、水、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仙桃数据谷130万平方米在建楼宇尽快完工。按照“产城融合”理念,加快完善各园区商贸、餐饮、娱乐、医疗、教育、交通等生活配套服务。

(五)强化人才引育培

高效集聚“高精尖缺”人才。紧扣主城都市区融合发展新要求,聚焦智能制造、航空物流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高端业态,健全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完善“塔尖”“塔基”人才政策体系,落实“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工作机制,推动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频共振。

(六)增强产业发展协同

拓展与周边区域产业合作广度和深度。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强与四川广安、达州和重庆北碚、长寿等周边区县产业合作,建立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形成既有全局性又有区分度的产业错位发展格局,共同争取国家、市级政策支持。

加强与两江新区的产业配套协作。坚持“两江兴、渝北兴”发展理念,紧跟两江发展新动态,推动形成联合招商、代理招商、统一招商、定向落地工作机制,共享土地、人才、信息等招商资源,全力争取两江招商项目更多地落户渝北板块。协同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依托保税口岸和机场枢纽功能发展保税物流、保税贸易,支持保税港区、龙兴工业园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智能终端产业。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渝北渝北区招商
重庆渝北直播带货火热PK 新农人主播共助乡村振兴
招商合作
重庆渝北直播带货火热PK 新农人主播共助乡村振兴
PANEL AUDIO全宅影院+背景音乐解决方案 重庆渝北影院式住宅
未雨绸缪快响应 多措并举固防控
——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全方位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渝北区中医院参加第二届心肺复苏急救全国技能大赛获佳绩
园区项目招商
持续加持自由流,招商华软又添科技“神器”
如果我有剪刀手?
我是一个“女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