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

2021-03-24郑中华

重庆行政 2021年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农村

郑中华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交汇期。一方面,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科学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我们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只有打赢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使贫困地区的产业基础和各方面条件得以改善,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关系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党中央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发展历程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理论逻辑上,要素重合而又目标一致的两者分层推进着“三农”工作,协调促进;实践逻辑上,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与前提,乡村振兴又为脱贫攻坚提供内生动力与制度保障,两者的无缝对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空间逻辑上,两者均根植于乡村,主体都是农民,旨在全面提升农民的福祉,因此二者空间的重叠、主体的互通、价值的一元性充分印证了二者具有内在耦合特征。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结构

脱贫攻坚的实施保障居民获得基本的生存权利;而乡村振兴的实施则与居民美好生活的诉求相对应,保障居民获得发展权利,即基本生活从发展能力、物质水平、生活水平、权益保障、心理健康五个方面展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内在耦合,两大战略在实施推進中,顶层设计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提供根本遵循,目标内容为二者的统筹衔接提供价值导向,路径方法为二者的统筹衔接提供主干构架,政策保障为二者的统筹衔接提供动力支撑。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意义

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特别是农村基层设施有重大改善,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安置住房266万套,960多万人“挪穷窝”,摆脱了闭塞和落后,搬入了新家园。当前,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契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而现阶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过程中,部分地区却“另起炉灶”,制定的政策、措施互不支撑,搞重复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由此可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建设主体内生动力不足,主体内生动力不足会阻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体化推进。二是机制体制不统一的问题,两者统筹衔接不够。三是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区及特困连片区由于区位的局限和影响,使得农村人才资源匮乏,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四是深度贫困地区各个区域位置不同,各地发展不平衡。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建设主体内生动力不足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是根本。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农民主体内在动力不足是一个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一是退出型农户与半工半耕的农户数量逐年大幅增加,其收入来源完全或大部分不再来自农业生产与乡村的关联度降低,对乡村发展的关心程度逐渐减弱,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二是部分党员党性觉悟不高,党性意识不强,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性不高,在生产、工作、学习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三是由于乡村教育资源配备不佳,良好的乡风文明亟待培育,加上一些贫困户及部分农户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文件精神领会不到位,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体化推进。四是输血式扶贫返贫率高。留守农村的全农从年龄到学历有所限制,特别是禁锢的思想等因素,对于生活安于现状,致富意识较弱,一旦遇到意外,脱贫群众无法独自承担伤害,故而出现“去年脱贫,今年返贫”的现象,深度贫困地区资源有限,群众可利用资源更少,当群众脱贫后,很多资源就会向其他未脱贫群众倾斜。因为长期的政府扶持,使他们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思想。贫困是自身的事,部分群众认为这是政府的任务,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没有学会自我发展,收入也只处于贫困线上游不多,这样的群众返贫率是比较高的。

(二)机制体制不统一,两者统筹衔接不够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衔接的整体谋划缺失。据调查,一些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缺乏相互通报机制、沟通机制、协调机制,对脱贫攻坚成熟的工作体系,缺乏有效的借鉴和吸收及创新性运用。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之间政策的过渡接续谋划不够,缺乏统筹性的政策设计和支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体化推进缺乏整体综合的统筹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一是缺少规划引领与实现路径。一些地方,乡村振兴规划与脱贫攻坚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原有的规划缺乏有效整合、优化和重构。交汇期工作任务叠加,工作内容和工作重心转移,两战略有机衔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缺乏有效探索和实践。二是体制机制不统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系统性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衔接度、同步度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断链。三是组织层面的硬件配置不齐衔接不畅,在统一协调产业开发、文化宣传、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具体事宜上由于部门之间客观存在的壁垒,导致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组织衔接不畅。四是措施不互补。乡村振兴的标准比脱贫攻坚的要求要高,如何解决循序渐进的问题,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必須认真谋划。实现整村脱贫的村居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果,但解决措施仅针对“脱贫”问题,层次较低,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未做到互补互进。

(三)农村人才资源匮乏,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的最大活力就是“人才”。近年来,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农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要素向本地回输较少,输血功能较弱。我国扶贫开发的实践表明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然而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体化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短板就是一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低。一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薄弱,一些地区的道路交通不畅。二是特色优势产业发育不良,部分地区受气候土壤条件等因素影响,主要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但缺乏产业化的方式运作,产业化程度低。三是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从产业结构来看,各地重点支持的产业项目极为相似,在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种产业同质化会导致极大的市场风险。四是农村优秀人才和师资力量流失。乡村振兴,教育振兴是保障。在一些乡镇学校,取得优异教学成绩的优秀教师被调往市区学校,城区为了自身教育水平的提升,吸收乡镇大量优秀教师,派使更多毫无经验的新进教师到乡镇培养,培养好的教师自然又被“挖走”,如此循环也阻碍了乡镇教育的发展。

(四)缺乏长效机制作保障,返贫几率较大

部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虽然实现脱贫,但基础较为薄弱,如不能得到持续的扶持,返贫的几率较大。特别是受制于自身底子薄、发展质量差、发展动力弱等原因,要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发展,需要持续的给予政策支持。一是脱贫成果巩固成本高。由于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历史欠债多,加之受市场影响和贫困户自身因病、因残等原因,脱贫户返贫的风险较大,后期巩固脱贫成果的投入仍然较大。二是产业发展难度大。因地处“老、边、山、穷”区位条件和“九山半水半分田”区域位置,土地资源紧缺,导致农业产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同时设施农业发展不充分,农业产业“靠天吃饭”现象突出。三是发展要素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保障、人才支撑、土地供给等发展要素严重匮乏,特别是人才缺口尤为明显,深度贫困地区受制于当前的区位限制、交通制约,招商引资难度大,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难以聚集。

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

(一)提升振兴内生动力,激发活力更优

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动力来源。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改革历程,从大包干到乡镇企业崛起,从土地流转试水再到特色乡村的遍地开花,正是发端于最基层农村农民的改革实践,让广袤乡村迸发出强大的内生活力。一要注重扶贫扶志相结合。关键是强化感恩意识。通过驻村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讲政策、讲收入、讲变化,从思想上拔穷根,营造脱贫光荣、致富光荣的氛围,杜绝“等靠要”思想,培养其感恩意识,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要我振兴”为“我要振兴”。二要注重扶贫扶智相结合。关键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孝老”基金、爱心超市、星级文明户来引导村民,从中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送文化、送温暖活动,把政府主导变成群众意愿,把外部帮扶变成内生动力,把集中帮扶变成常态推进。三要注重扶贫扶技相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农村劳动力建档立卡,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自我脱贫、自我发展、自我致富的综合能力。

(二)构建统一体制机制,产业规划更准

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的意识,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手抓”,既不好高骛远,也不畏手畏脚,做到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确保在深化脱贫攻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是构建统一的体制机制。组建统一的领导机构,推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套工作开展、检查、考核、督查机制,推动脱贫攻坚的各项体制机制与乡村振兴配套使用,杜绝各自为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精准科学编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以深化脱贫攻坚为基础,以项目包装为抓手,注重规划及项目的长中短结合,打捆编入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形成统一的发展规划,步步推进,层层提升,真正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规划,同推进。三是推动产业升级。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是贫困地区如期脱贫的有效手段,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物质基础。制定实施精准扶贫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从强化相关支持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低收入农户等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入手,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三)整合资源突出特色,人才队伍更强

一是找准路径特色,抓“一村一品”。根据村居特点,选准路径,突出特色,围绕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整合利用好辖区闲置的土地资源,因地制宜规划产业方向,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确保村村有特色产业,打造产业脱贫示范村。二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抓人才提升。人才是乡村发展的“领头羊”,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力度。脱贫攻坚中,需涌现出一大批帮扶能手、创业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等多方面的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大展拳脚,发挥引领作用。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脱贫攻坚阶段,大量的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等各种人才扮演着“尖兵”角色,要让他们继续在乡村振兴中担当重任、发挥引领作用。乡村也要加强本土人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体制,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类人才“加盟”乡村建设。

(四)乡风文明文化振兴,脱贫攻坚更实

乡风文明是一项软实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农民的住房、出行需求,而且要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实现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双重满足。如今,我国已经基本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达到全面小康水平,未来的工作重点就是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从“文化扶贫”到“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农村书屋、科技下乡、农民夜校、院坝电影等文化扶贫工作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知识技能。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要通过文化振兴进一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乡村公共文化体系融合发展,为村民提供更多、更優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继承和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风文明,建设文明乡村。

(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乡村振兴更固

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要保证乡村振兴取得实效,政府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各种保障机制,必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将乡村覆盖到的少数困难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扩展到更多的贫困农民,确保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机制,积极组建乡村振兴领导班子,要将乡村振兴建设的成果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标准,及时总结先进的经验,制定较为完备的考核标准体系。农民群众紧贴农村实际,广泛参与创建农村文明活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潮流。对乡村振兴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村民,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相反,对危害乡村的村民,应根据已定的村规民约予以批评和惩罚。三是农村要认真制定和落实村规民约,各基层干部自身必须严格遵守,管理约束村民的某些陋习,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总之,乡村振兴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整体表现,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组织的全面建设。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