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北碚绵阳科创走廊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1-03-24周旭

重庆行政 2021年1期
关键词:北碚绵阳经济圈

周旭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并亲自审定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把舵定航。重庆市委、市政府坚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切实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同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努力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北碚绵阳携手合作,两地立足科技资源禀赋,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优势互补、产业发展协同联动,致力打造川渝合作的典范。在北碚绵阳两端合作的基础上,连通中间区域,以带状合作发展廊道经济,打造科创走廊,可形成成渝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板块,为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力支撑。

一、打造北碚绵阳科创走廊的战略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创走廊就是集中承载创新活动的空间地域。从国际先进经验来看,旧金山-硅谷、东京-筑波、伦敦-剑桥、波士顿地区这四大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区域,均通過一条或多条高速公路作为重要连接轴而建设形成创新走廊。从区域发展战略来看,每一项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都有一条科创走廊支撑,长三角最早提出并建设G60科创走廊,京津冀规划了京雄科创走廊,粤港澳建设了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化日益萎缩的大背景下,科创走廊的创新实践,对于加快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珍贵。从未来目标要求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建设科创走廊,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空间支撑,是最重要的战略举措。

北碚绵阳廊道(北碚-合川-铜梁-潼南-南充-遂宁-绵阳)区域幅员约4.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51万人,GDP总量达到9559.47亿元(2020年),分别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23.8%、21.4%、14.6%,分量举足轻重。打造北碚绵阳科创走廊,能做到“三个有利于”:

首先,有利于强化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科技支撑。北碚绵阳连接线处于四川盆地中心,四川盆地又处于我国西部中心,这一特殊区位,能够串联起“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在这一连线打造科创走廊,将极大强化西部科技支撑,强化形成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其次,有利于强化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载体支撑。打造北碚-绵阳科创走廊,将形成一条平行于成渝主轴的发展廊道,可以在成渝地区甚至西部钻石菱形(成都-昆明-重庆-西安)经济圈中构筑“一城一廊”发展新格局,双线并行、双轮驱动,共同推动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再次,有利于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支撑。科创走廊的地理连接线将四川盆地一分为二,广袤的渝西北、川东北区域需跨过这条连线才能进入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以科创走廊为核心,打造渝遂绵经济发展带,与渝泸宜沿江经济带、成德绵乐经济带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金三角”,能够集聚融合各类要素,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二、打造北碚绵阳科创走廊的基础条件

北碚绵阳科创走廊处于西南腹地,三线建设时期,大批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落地布局,无数工人、干部、知识分子深深扎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注入了“科技创新的基因”。

(一)科创要素集聚

整个走廊创新要素呈点状分布,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30余家,高等院校25所,两院院士33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90余万人,在核技术应用、智能制造、航空发动机、磁性材料、农业科技等领域处于全国甚至全球领先水平。特别是北碚、绵阳两地,北碚283平方公里纳入西部(重庆)科学城,绵阳有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科创要素高度集聚,为科创走廊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甚至全国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诞生地和创新重要策源地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二)高新产业兴盛

整个廊道分布着7个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在整个走廊蓬勃发展。其中,北碚正巩固提升6大支柱产业,壮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以及新能源5大战略新兴产业,积极突破增材制造、卫星及应用以及基因工程等先导新领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45.6%、67%;绵阳正加速构建“6+6”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先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核技术应用等未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55.1%、38.2%。

(三)人文底蕴厚重

整个走廊风光优美、人文荟萃,科技和文化相互滋养。北碚赋予了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意,绵阳孕育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情,从南充走出了朱德元帅、罗瑞卿大将,潼南诞生了革命先驱杨闇公、国家主席杨尚昆。老舍、梁实秋、林语堂等三千名流星落于北碚的山野乡间,杜甫、王勃、杨炯等文人墨客寄情于绵阳的山山水水,邓稼先、袁隆平、侯光炯等科学巨匠更是在这一走廊挥洒了青春和热血。厚重的人文底蕴蕴藏着无限创新的种子。

(四)生态环境宜居

北碚、绵阳城市绿地率分别达到37.1%、40.3%,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0.7%、55.58%,均被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授予“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奖”。走廊中部的遂宁是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潼南是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隽秀的嘉陵江如玉带串联起南充、合川、北碚。宜居、宜业、宜创的城市环境晕染出科创走廊的底色,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城市空间勾勒出科创走廊的线条,将助力科创走廊形成汇聚科技创新要素、高端人才资源和高新产业集群的强大引力场。

三、打造北碚绵阳科创走廊的功能定位

建设北碚绵阳科创走廊,立足“长跨度、城镇群”这一实际,凸显“军民融合、智能制造、现代农业”三大特色,走区别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走廊建设之路,突出“重联接、强节点、保生态”,探索出一条西部内陆地区长跨度、广覆盖科创走廊建设的特色道路。

(一)创新要素集聚共享轴

通过集聚一批高端研发教育资源,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级科研机构、开放式创新平台、战略性科研项目,引进、培育、发展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实现创新创业功能对成渝地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的辐射,推动科技成果、创新人才、研发平台、创新服务、金融资本等创新要素跨区域协同共享,构建科技创新全链条生态体系,提升科技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科技成果转化展示区

依托北碚顶尖的农业科学技术,绵阳强大的军工科研资源,以及两地蓬勃发展的高新产业,立足科创走廊中间广阔的城镇群腹地,充分发挥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西南大学(重庆)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成果转化平台作用,强化核技术、先进激光、高性能磁性材料、智能传感器、农作物育种等领域的科技应用转化,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展示区。

(三)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带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领域,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档升级支柱性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持续打造前瞻性、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高参与国内国际创新竞争的综合实力。

(四)科创体制改革先行地

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紧紧围绕“四个面向”,在新型创新载体建设、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创新主体培育和激活、科技试验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金融制度改革、技术辐射转移带动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进一步体系化、协同化,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走出一条西部内陆地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成果转化和打造区域创新体系的新路。

四、打造北碚绵阳科創走廊的路径选择

科创走廊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目前阶段性特征,提出以下实施路径。

(一)完善体制机制

为加快形成共识、一体推进建设,建议采取“理事会-执委会”工作机制。理事会会长由三市四区政府轮值,负责科创走廊建设的决策指导和统筹协调,执委会作为理事会的执行机构,主要负责重大项目、支持政策等的研究制定和推进实施。同时通过建立月度工作例会、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等制度,定期沟通对接、推进重点工作,进而提高科技支撑力、经济集聚度,更好地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二)聚焦战略协同

联合争取将北碚绵阳科创走廊建设纳入重大规划文本,共同争取重大创新政策、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创新平台等在科创走廊布局,争取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军民协同创新平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等落地科创走廊。协同制定推动区域间科技创新互动合作长期战略,在重大战略协同中增强服务成渝地区和服务全国的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资源配置一体化。

(三)加强通道建设

加快推进绵遂内、成南达万、兰渝高铁重庆至遂宁段、广安至遂宁等铁路建设,畅通渝西北、川东北铁路路网,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加快推进遂渝高速扩容,进一步畅通加密北碚绵阳高速公路主通道,结合高速公路、轨道和公共交通实际运行协调能力,打造北碚绵阳科创走廊全线路覆盖、方便快捷、体感舒适的通勤交通网。

(四)构建创新生态

构建创新链条融合、创新制度包容、创新资源共享的最优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技术链、知识链和价值链融合,促使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以及政府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建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和“卡脖子”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打通知识溢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创新关键环节的联系,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探索建立大型科学仪器、科技创新资源、交互投资数据等共享平台,支持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金融服务、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领域的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

(五)推进产业联动

加快构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产业发展联动模式。聚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共性产业领域,聚合打造由交互关联的多产业相促进的大型产业集群,着力固链强链延链补链,支撑科创走廊共性产业集聚协同发展。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的政策优势,依托北碚国家工业互联网“一院三中心”、重庆市传感器特色产业基地等优势,以及绵阳国防军工等特色科技创新资源,搭建科创走廊域内科研院所和市场主体的沟通桥梁,推动信息互通、供需匹配、产品互购、成果转化,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创新产业发展高地。

(六)凸显区域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要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要采取“非对称”战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北碚绵阳科创走廊在充分把握好中国(绵阳)科技城、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大战略平台建设机遇的基础上,凸显国防科工和农业科技两大优势,依托区域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南大学等资源,推进院所、高校优势学科与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对接、联动融合,利用中间广阔腹地,书写军民融合与现代农业的壮美篇章,走出一条西部内陆地区科创走廊建设的特色道路。

(七)优化要素保障

建立健全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机制。探索建立科创走廊建设专项基金,推进川渝两地科技创新券互通互用,支持域内科技型企业跨区域共享科技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异地采购科技服务。探索合作共建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投资于域内优质企业,推动产业培育升级。深化科创走廊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放宽领军型人才创业政策。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新型产业优先用地政策。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数据资源中心、大数据分析平台共建共享,加强域内市区政务服务部门的横向联系,为创新创业创造营造一流环境。

作 者: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北碚绵阳经济圈
四川绵阳卷
四川绵阳卷
梁漱溟在重庆北碚的文化教育活动
《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记忆深处的绵阳(绵阳老照片)
绵阳为中医药“强身健体”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优势互补 整合资源 实现环渤海经济圈巨龙腾飞